【www.rjdtv.com--毕业论文】
伴随着社会物质财富迅速集聚以及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人员的大范围、高频次流动, 使“单位人”的概念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而社区正在变成人们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近年来, 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社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倾心相助,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景象, 正在成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型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渴望适合农村特点且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社区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既能满足新型农民心理和精神需求、提高社区成员心灵归属感, 又能有效地改变农民观念、匡正农民行为、凝聚农民共识、促进社区和谐。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对于增进农村社区成员互动, 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全面提高农村社区成员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近年来政府、社会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投入很大的热情,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在建设成效和农村社区成员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落差, 二者之间还面临很大的冲突。
一、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总体而言, 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 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底子薄、实力弱、机制落后的现象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从表象上看,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面临投入不足、机制不够健全、基础设施落后、队伍文化层次偏低等困境。从大的时代背景视角看,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还面临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冲突、农民经济目标和心理目标的冲突。
(一) 社区文化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的农村社会文化建设机制主要是一种政府主导、社区配合、农民被动参与的机制。活动基本上都是由街道办事处 (或乡镇政府) 策划和组织, 社区组织或社区文化机构在政府代表的指挥下开展活动, 社区成员则在社区工作人员指导下有限度地参与。社区成员对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动参与少、被动参与多, 难以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由于这种机制是一种便于政府定量考核的机制, 在某种程度上并不符合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滞后于时代发展形势。不仅不能有效地调动农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难以深入有效地整合和管理社区文化资源, 造成社区文化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浪费, 形成政府相关人员“日理万机, 废寝忘食”, 农村社区成员“置身事外”的特殊现象。
(二)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文化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预算投入;二是地方政府临时投入或单项投入;三是农村社区自己的投入;四是社会捐赠。总的来讲, 这四个方面的投入都明显不足, 特别是政府投入不足, 沿海地方政府或收入较好的发达地区政府对农村社区特别是城中村社区和近郊农村社区投入比较固定、力度较大。而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主要是项目性投入, 时有时无。城中村社区和近郊农村社区由于经济内生性强, 自身投入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载体, 由于投入不足, 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且严重缺乏, 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社区成员物质文化和心理需求。许多农村社区的公益性文化设施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 有限的基础设施因为设置不合理或者缺乏针对性而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 如农村社区图书室, 很多图书是社会各界捐赠的, 其内容和形式都与农民需求相去甚远, 既无法发挥其功能, 也无法满足新时代居民文化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三)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人才短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面临人才短缺、数量不足、青黄不接等情况。大多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队伍是由老人、妇女、儿童和社区干部组成的, 因为他们长期局限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 缺少与现代工业文明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因此, 他们身上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偏低、眼界不宽等问题。地方政府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职责也多归于边缘性部门和人员, 这些部门和人员要么水平能力有限, 要么成就感差, “身在曹营心在汉”, 精力投入不足。上述种种原因, 导致有才华、有能力的年轻人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参与热情不高, 形成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非良性循环。
任何地方, 任何阵地, 没有正能量的文化占领, 就会有负能量的文化乘虚而入, 农村社区也不例外。由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落后, 缺乏高雅、健康的文化生活, 有限的文化活动对社区成员缺乏吸引力、凝聚力, 这就为宗教文化、宗法势力、封建迷信、黄赌毒等有害文化乘机占领农村社区文化阵地提供了方便条件和土壤。目前, 许多地区的农村社区刮起了一股宗教风, 力度空前, 热度不减, 缺乏正能量文化生活的农民在致富的同时把空闲的时间交给了宗教, 从中寻求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有些农村社区宗法势力猖獗, “打仗亲兄弟, 上阵父子兵”陋习死灰复燃, 有的发展为地方黑恶势力, 成为危害农村社区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有些农村社区封建迷信活动盛行, 一度几近消失的巫婆、神汉堂而皇之地走街串巷, 出门选吉日、建房看风水、有病跳大神、营坟造墓成为某些农村社区的“文化标配”。还有些农村社区享乐奢靡之风盛行, 黄赌毒屡禁不止, 好逸恶劳之风抬头, 敬老爱幼、勤俭节约美德流失, 有些年轻人经不住诱惑, 春节假期的几天时间就把辛苦一年的血汗钱挥霍一空。
以上现象只不过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外在表现形式, 我们认为其背后的根本性的文化冲突是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冲突、农民经济目标和文化心理目标的冲突。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间的冲突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城市白领为回家过年刻意把自己打扮成“乡下二妮”, 表面上是一种习俗的不同, 实质是文明的差异和冲突, 它背后深刻地反映了两种文明的本质区别和难以协调。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两种文明的共生发展,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就很难突破目前的困境和瓶颈。影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农民心理需求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冲突。目前, 农村土地产权和经营状况决定了广大农村很难形成规模经济, 单靠承包地的农业经营是无法实现全面小康的。为了增加家庭收入, 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大量的农村青年男女离乡背井, 远离父母、孩子到沿海地区打工, 过着候鸟生活。这种现状与农民的心理需求目标是根本背离的, 虽然他们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 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中那种“三分地一头牛, 老婆孩子热炕头”“鸡犬相闻, 守望相助”的精神追求, 并没有远离他们, 而是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血脉。这种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不仅严重影响着老人、孩子、外出打工农民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 还严重地影响着农村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 身心俱疲的外出打工者无论身在异乡还是在短暂的返乡期间, 既不关心乡村文化建设, 也不投入乡村文化建设。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对文化建设有心无力, 只能成为无助的观望者。
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出路和对策
(一)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出路
要有序、有效地开展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既要真正研究和正确对待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面临的困境及冲突, 又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农村居民的自身特点及其文化生活需求,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因区制宜。
1. 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普遍的瓶颈是投入渠道不宽、融资手段有限、内生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投资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方政府应有计划地把财政收入的一部分通过安排刚性预算投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 尽力完善投融资机制, 完善多元投入, 优化投入结构, 拓宽融资渠道, 丰富筹资形式, 确保农村社区文化事业的资金支持。另外, 为推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朝着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 需要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基础文化设施, 提高更新速率, 改变设施缺乏或设施陈旧面貌, 提高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成就感。
2. 加强宣传, 烘托氛围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要积极引导、发动群众、宣传群众。要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舆论导向, 通过舆论引导, 形成一股影响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正向力量, 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社区文化建设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是搞形式、摆花架子, 而是通过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切实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农村经济短板。因此, 在加强宣传教育的过程中, 要注重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从根本上唤起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激情。在农村文化活动的安排上, 要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村民风民俗, 安排丰富多彩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和仪式, 切实提高文化活动的指导性、亲和力和认同度。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3. 引育并举, 充实人才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队伍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建设和充实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要针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现状, 采取引育并举措施, 逐步充实和完善这支队伍。首先, 配备且尽量配齐农村社区专职文化管理人员。其重要性在于把握农村社区成员精神文化需求状况以及做好与农村文化相关的研究工作。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最现实的问题抓起, 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对农村社区专职文化管理人员在岗位编制、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要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 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其次, 培育和用好农村文化骨干队伍。他们来源于农民, 服务于农民, 是有影响的民间艺人、民间能人。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形式与百姓日常生活最为贴近, 最受百姓欢迎。不断地发现、发掘、培养、使用扎根在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 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 重视对农村业余文化骨干队伍的培养, 给他们提供参加各种比赛、表演机会, 引导他们在宣传先进文化的同时, 不忘发挥“传、帮、带”作用,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而且能够推动民间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外, 还要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中, 形成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 这也是促进农村社区文化繁荣的重要举措。
(二)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1. 强化文明嵌入, 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2016年, 中央出台了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举措, 使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区、经营权分置。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地分散、长期不能集约化使用的问题, 通过土地有序流转, 采取入股、参股、租赁等形式, 改变过去分散性、个体性、碎片性的农村土地利用模式, 达到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生产。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过程中改变的不单单是农村土地性质, 使用规模。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 契约精神、法制意识等工业文明中的核心要素就会伴随着农村土地入股、参股、租赁悄无声息地嵌入农业文明中,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业文明基因, 改变“鸡犬之声相闻、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熟人社会模式, 使之适应农村社区的文明转型,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制约瓶颈。
2. 统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党和政府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的战略抉择, 如何统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减少贫困人口, 既是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 也是转变农村文化形态、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伴随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把特色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统筹谋划和实施, 不但必要, 而且有了现实可能性。工业型、文化型、特色农业型、旅游商贸型等特色小镇的建设, 既可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也可就地解决农村人口转移, 缓解农民经济目标和心理目标冲突。更为重要的是, 在农村人口就地转移过程中, 既改变了农民的身份和经济状况, 又重塑了农民思想意识、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 是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农村文化的深刻变革。这才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管全局、管长远的对策措施。
3. 借鉴先进经验, 突出本土优势
在解决前面两个问题后,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借鉴工业文明、借鉴城市社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突出本土文化优势, 使新农村社区文化在转型过程中, 既不丢失传统基因, 又能吸收其他文化养分, 真正实现“本土的就是大众的”文化建设目的, 使农村社区文化“青春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张玉.深化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提升农村社区管理水平[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 (9) :150.
[2]魏超.浅议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化研究, 2013 (17) :193.
[3]王红星.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5) :49.
[4]李文信, 葛志军.参与式发展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论坛, 2012 (21) :58.
[5]李妍蓉, 曹峰春.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 2012 (5) :13.
[6]胡茜.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 :8.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biyelunwen/4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