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省小学教育事业费的经济效益管理问题

更新时间:2019-08-30 来源:学校管理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学校管理论文】

   谈我省小学教育事业费的经济效益管理问题野枫(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任何一项社会实践,都会产生效果,有益的效果称为效益,从经济角度来衡量称为经济效益,益大者为高效益,益小者为低效益,无益者为负效益。效益的高低取决于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教育经费(投资),同样有个经济效益问题,而且是投资效益最大的一种投资。因为,未来的智力气信息、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管理有两种,一为宏观管理,二为微观管理。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的宏观管理,是对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人才需求以及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和学校布局进行预测核算。对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比例以及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合理分配和使用等问题上,以用较少的投入得出较多的产出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经济效益的微观管理是指教育内部如何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少花钱、多办事,按照国家人才规格,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质量人才。
  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办学校是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物质基础的。为此,《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规定:“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收入的增长”。国家颁发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中,又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用费逐步增长。”党的十三大又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同时,继续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集资办学”。党和国家这些决策,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以莫大的鼓舞,对今后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上的保证。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教育欠帐太多,而我们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因此,;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教育投资不能不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为了解决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当前国家财力的矛盾,《决定》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财力物力条件下,把教育搞上去,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万里同志在“全教会”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改革使现有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要靠我们的扎扎实实的工作和创造精神。”这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者,明确地提出了一个教育投资(或经费)经济效益管理的要求,为我们在当前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发展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通过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充分的发挥有限财力的经济效益,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以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里,我仅想根据我省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就如何加强小学教育事业费的经济效益管理问题谈一点看法,以供有关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者研究参考。
  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发展教育事业,不增加教育经费不行多增加教育经费,不加强教育经费投资的经济效益管理也不行。我省近些年来,小学教育经费十分紧张,从全省小学教育事业费的支出情况看,“人头费”(即人员经费)的开支占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约占全部小学教育事业费支出的85%一90%,而公用经费支出的比例逐年减少,约占总经费支出的10%左右,其中特别是教学行政费的支出就更加微不足道了。加之,近些年来,有些地方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小学教职工人员增加的管理工作互相脱节,致使小学“人头费”支出比例增大,目前这个问题在全省来看就更加突出了。要加强对小学教育经费的经济效益管理,就必须把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同劳动人事计划的管理以及财务计划的管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经费投资的经济效益。
  我省近年来对财政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财政实行了“地方财政包干”的管理体制多教育实行了“中小学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由于管理体制的改革,财政和教育的实权(包括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劳动人事计划、经费投资计划)下放到地方(市、县)管理。管理权的下放,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办学积极性空前提高。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调整、改革、巩固、提高的方针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需要,对普通高中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农、职业中学和初中有了较快的发展,全省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职工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相应的得到了提高,教育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也有了增加,巾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
  但是,近些年来,在我省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出现了一个突出的变化,值得我们思考。由于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我省城乡的深入贯彻和落实,人口出生率逐年有所下降,因而小学适龄儿童数量也随之逐年的降了下来。据1987年十月份统计,全省小学17,588所,在校学生总数为4,370,885人,与去年同时期的4,544,995人相比,减少了174,110人,与1982年同时期星相比,由5,033,702人,下降到今年的4,370,885人。五年的时间共计减少小学校1,203处,(不包括下伸网点);在校学生减少662,817人,平均每年减少小学在校生132,500多人。虽然小学适龄儿童数和在校的小学生数都在逐年下降,但是,我省小学教职工的人数,不仅没有随着小学在校学生的减少而降低,反而逐年还有些增加。据1987年十月统计,全省小学在校生与去年同时比较减少17万多人,而全省小学教职工与去年同时期比较,反而还增加1,757人。例如,泊河县1987年比上年小学在校生减少3,477人,而教师却增加306人,全省小学在校生1987年与1982年比较,五年共减少66万多人,而教职工总人数增加6,646人,其中行政职工增加3,906人,占增加教职工人数的55.2%。在全省增加的小学教职工中,教育部门办学增加8,860人;企业部门办学减少1,333人,集体办学(即“民办”)减少876人。在全省教职工人数的统一计一中,还不包括不享受国家发给“民办教师补助费”的所谓“黑民办”教师人数。这部份人有多少?全省统计表中不包括。据了解,如肇州县二井乡有民办教师124人,其中“黑民办”教师有20人,双城县幸福乡有民办教师101人中,“黑民办”教师有17人,这两个乡均占民办教师的19一20%。
  全省如果统计一下,“黑民办”教师人数也不会太少。假如,把不在统计表中的“黑民办”教师,加在全省小学教职工总人数中,增加的人数就不止6,000多人了。从全省小学教职工每人实际负担的学生数来看,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也是逐年下降的。具体情况是:“文革前,,国家教育部规定,小学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是1:29人,我省1965年的实际情况是,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例是1:29.3人,到1982年我省小学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水平下降到1:21.5人,每个小学教职工平均负担的学生数比1965年的实际下降7.8人,下降了26.6%;到1987年,平均每个教职工负担的学生数又下降到1:18。1人,又减少了3.4人。那就是说,比“文革”前教育部规定的每个小学教职工平均应负担学生29人,减少了10。9人,降低了37。5%,减少了三分之一强。当然,现在的教材内容和分量比“文革”前有一些变化,有的课时增加了,相应的教职工与学生的平均比例,也应有一个合理变化,如果今天仍然按“文革”前教育部规定的1:29的比例去要求,那显然是不合理的。那么,确定多大比例合适呢?这个问题,尚需调查研究。据1982年全国统计,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例,实际水平是1:22.9人,而我省是1:21.5人,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据此,我认为,我省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例水平应暂维持在1982年的水平(1:21.5),就可以了,这个总的控制比例不应再降低了。1987年我省统计,小学平均每个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又下降到1:18.1人,这个比例已经快接近“文革”前教育部规定的中学(高初中平均)的教职工与学生比例1:16的水平了。我省小学的实际情况,小学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较全省统计的平均比例1:18.1人还要低些,这是因为,全省现在的统计数中还没有包括相当数量的“黑民办”教职工人数。所以,我认为全省小学教职工与学生的平均比例不应再下降了。否则,“教职工的人头费”支出就会更多了,小学的教育经费就更紧张了,经济效益也就更低了。因此,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全省从1982年到1987年相比,五年的时间小学在校生总数减少了60多万人,小学教职工总人数也应该相应的有所减少才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比1982年小学教职工总人数又增加了6,000多人(不包括“黑民办”教师人数),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用提高教育投资(经费)的经济效益来看,即以“投入与产出”的原则来衡量,其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是高了,还是低了,是显而易见的。
  近些年来,我们搞普教工作的同志们都感到,中小学教育经费十分紧张,小学的经费紧张程度尤为突出,这确实是个客观事实。其原因,除了地方财政,按照教育事业的需要,经费增长的不足之外,小学“人头费”(即人员经费),包括:工资、补助工资(教龄津贴、班主任津贴、冬煤补助、粮煤补贴、民办教师补助等等)、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经费等支出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所以大家说,小学教育经费都叫“人头费”给吃掉了。据许多县反映,小学除开支“人头费”之后,下余的公用经费只有10%左右,再支出一8部份必要的房舍、设备维修费外,教学行政费就所剩无几了,就是剩余的这一点点钱,也是集中用于城镇和乡所在地的学校开支,村一级小学校得不到这笔钱,他们主要靠收缴的学杂费和勤工俭学收入,来解决学校的正常教学、办公等费用。由于教学行政费严重不足,许多村一级小学因冬季烧柴不足,而又无钱卖煤,特别是那些比较穷困的村电,有些村小学就不得不提前放寒假,致使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
  小学教育经费紧张,除财政拨款不足之外,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前面谈到的,与近些年来的小学在校学生大量减少,教职工反而还逐年增加,“人头费”支出增大,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算两笔帐看看:第一笔帐,按我省1982年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例的实际水平1:21。5计算,全省现在小学教职工多14,250人,以每个小令教职工“人头费”支出,每年平均1,000元计算,全省就多支出1,425万元。用这笔钱,装备小学综合实验室(教学与自然常识仪器),按照教育部规定的配备标准:一类校(重点小学)是3,162。65元;二类校(一般小学)是1,911.82元,三类校(村小学)是539.16元。按上列标准,可装备一类校4,505所;或装备二类校7,453所;或装备三类校29,430所(全省小学是17,588所)。
  第二笔帐,把这笔钱(1,425万元),如果用于增加小学教学行政费,全省平均每生每年可以增加3.26元。农村小学每班平均按40人计算,每班年可增加130。4元,可够买两吨采暖煤,用于冬季取暖,就可以避免因无钱买煤取暖而提前放寒假了,这对完成小学教学计划,提高教育质量会起到保证作用。做到这子下竹理和使用教育经费,其经济效益就会取得好的结果。应引起我们注意的足,我省今后儿年内小学适龄儿童基木上还是下降的趋势,全省小学在校学生数,几年后预计可稳定在400万人左右,小学生在校生在1987年的基础上还要减少几十万人。当然,这种趋势,具体到一个市或一个县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可能是上升,有的可能是下降,例如我省的新开发地区大兴安岭林区七台河市煤矿等地就可能是上升的趋势,但多数市县是下降的趋势。因而,如果对此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对事业计划,人事、劳动计划和财务计划综合管理不好,仍然会继续造成学生逐年下降,教职工继续上升或不减少,而使教职工与学生比例失调,“人头费”支出比例上升,教育经费效益不佳的可能。所以,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注意。据了解,我省小学教职工偏多的情况,重点在城市和县城所在地的城镇,有的一个县镇多余上百人,个别的市、县、镇(或县级市内)多达三、四百人。而多数农村小学教师不仅质量不高,而且数量也不足,致使农村“黑民办”教师还不断的在增加着。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小学劳动人事计划管理与事业计划管理、财务计划管理互相有些脱节,有的地方将应派回农村的师范毕业生留到了城市或县镇,加之前几年小学离、退休职工子女接班的较多,等等原因所致。
  为了提高教育投资(经费)的经济效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搞好本地人口出生率和适龄儿童的测算及今后若干年适龄儿童的预测工作。同时实事求是的搞好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劳动人事、财务规划的综合管理工作,防止互相脱节,以利加强对教育投资(经费)的经济效益的管理。其次,从现在起,除对国家分配给的师范毕业生外,应严格控制小学教职工的不断改革基础教育,以适应“未来”对教育的需要。为此教育工作者都应投身于改革之中。在教育改革的整体工程中,要首先从改革教育思想入手,带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同时,搞好学制改革试点。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新时代需要的人才,靠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不行的。我们要冲破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结合黑河地区实际,闯于!雀一条适合全区情况的发展基础教育的新路子,为振兴全区整个教育事业尊定好基础。
  合理设置学校网点教育的区域结构合理化,有助于改变地区结构的不平衡状态,缩小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别,从而推动整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黑河地区实际和发展基础教育的需要,在学校布局上总的要求是:合理设置学校网点,既要满足青少年儿童就近入学的需要,又要充分发挥办学效益。具体要求应当是:幼儿园(班)的设置,根据事业发展情况,各县(市)、企事业单位、乡村集体和个人,可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之后,自行安排。小学应在总人口1000至5000人之内设立1所。城镇可以扩大人数,增加班级。人口分散的农村、山区可以缩小人数,少设班或办复试班。服务半径应在2一迁华里,超过4华里的,学奥人数在15人以上的,要办下伸点村学.普通初中在总人口1万至2万以内设1所。完全中学在总人口3万以内设1所。农村乡(镇)目前要保证乡乡有初中,现有完全中学可继续办下去。根据普及初级中学教育的计划需要,超过总人口2万以上的农村乡(镇),应当考虑再增加1所初中,不能以小学“戴初中帽”的办法,去发展普通初中教育。服务单位应在25华里。
  积极普及学前幼儿教育学前幼儿教育是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抓好学前幼儿教育,,不仅是幼儿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充分发挥各类儿童潜力,使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抓好了学前幼儿教育,就等于抓住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抓住了终生教育的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教育规划时,应因地制宜,会同妇联、卫生等部门,做好学前幼儿教育规划。在城镇,继续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休和个人兴办幼儿园(班),鼓励各小学开办学前幼儿班,同时积极扩大国办幼儿园的规模和速度。在农村,乡要办好1所中心幼儿园,村都要根据经济和文化基础办好常年或季节性幼儿园(班),也可在村小学开办学前幼儿班。根据原教育部下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和黑龙江省下发的《学前幼儿教育纲要》,抓好幼儿园(班)的教育教学工作。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