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经济学教学课堂的改革

更新时间:2019-09-26 来源:职业教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职业教育论文】

摘要

  在笔者担任多轮《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无论哪届学生,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上课表示听懂了,课后还是不会做作业,考前的复习相当于预习.分析原因,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好,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于经济模型的理解颇感费力.同时还发现普通高中考上职院的学生,相对于 3+2 职业高中考上的学生,学《经济学》这门课要轻松些,而职高的学生上课很努力,90%在认真做笔记和做作业,考试时分数差距非常明显.职高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于普高的学生要差些,这就说明了学好现行《经济学》这门课程,必须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基础.而对目前高考升学体制,职院的生源基础短期内不可能逆转.如何对《经济学》这门课程进行改革,使之让学生易学乐学,且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接轨,有必要研究《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及目前存在的几个错误认识.

  一、《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专业基础课

  我们所说的《经济学》其实就是传统意义的《西方经济学》,在高职院校多以《经济学》命名,其内容体系和《西方经济学》没有什么区别.西方经济学阐述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总结归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鉴于这样的内容体系,《经济学》基本上是所有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必修课程,是学习经济类、管理类课程的基础.

  (二)理论体系成熟

  西方经济学历经了两百多年的发展,理论派系很多,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和成熟.高职所学的《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三)抽象难懂

  由于经济学的内容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这些理论都是以假定某些条件成立为基础,然后根据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经济学模型.其内容的表现形式多为数学模型和图表,如供求函数、消费者均衡、最佳生产区域、LM-IS模型等.

  无论是假设条件还是经济学模型,都比较抽象.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不好,数学思维和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学生普遍感觉《经济学》难懂难学,在补考中,《经济学》补考人数所占比例最高,是一门让学生叫苦害怕的课程.

  二、《经济学》课程的几点错误认识

  (一)是一门纯理论课程

  由于《经济学》理论性很强,理论体系成熟,因此几乎是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纯理论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领会与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打好理论基础.它的确是讲解西方经济理论,是基础理论课.但是这样的教学目标与职院现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相背离.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下,教师在上课时只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忽略了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难以进行课程改革

  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发布后,高职院校做出了积极响应,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重新界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着重培养技能性人才,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职业岗位标准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开发利用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而对于理论体系严密的《经济学》课程,被认为主要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不可能采取项目教学模式,因此也难以进行课程改革.

  (三)课程地位削弱

  高职院校的改革中,各校积极推动专业建设,纷纷创建示范专业、特色专业、骨干专业、优势专业等.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所培养的能力目标很难在职业岗位上直接凸现出来,其地位和作用很容易被忽略,所以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环节,就被压缩或裁减.在2006年高职教学改革前,我校《经济学》的课程是72学时,改革后,已缩减为45学时,减少了三分之一多.这反映了《经济学》地位在削弱.也因为这门课程不能为专业建设提供成果支撑,无论是职院还是任课教师都没有高度重视.

  三、《经济学》课程教学引进杜威生活教育观的可行性

  《经济学》课程由于其主要内容仍以理论为基石,没有严谨的工作流程,因此不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设置工作任务,但是《经济学》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其理论是从经济生活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来源于经济生活,运用于经济生活.而经济生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经济现象.比如:吃苹果这件事,就涉及到一系列经济现象,想吃苹果了,涉及到需求理论;买卖苹果,涉及到价格理论;吃苹果涉及到消费理论,进而延伸到种苹果,涉及到生产理论;而根据苹果的供给与需求,又可以上升到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政策等等.

  杜威的生活教育观就是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来源于生活,将这句话引用到《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具体化为《经济学》教学即经济生活,《经济学》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不仅教学内容可来源于经济生活,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五步思维法",设置经济生活中的情景,并根据经济事件提出问题和假设,然后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验证,根据验证得出经济理论.

  只要教师能够正确激发学生潜能,尊重学生个性,学生能随时随地感受到生活在经济学的体系中,能不断地通过身边的生活小事件发现经济学内涵,且通过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能不断地理解、体验、感受、反思身边的经济生活.因此,从教学内容中素材资料的获取及课堂教学的实施看,《经济学》课程借鉴杜威的生活教育观是可行的.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