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答案霸权的解构分析

更新时间:2019-10-16 来源:教育社会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教育社会学论文】

摘要


    现今,标准答案霸权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圣经,也是课堂教学机械化、模式化,师生沉闷压抑、苦不堪言的重要原因,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 标准答案霸权控制下的教育是在“带着镣铐跳舞”,生产的是一个个标准化、平均化、单面化的人。 卸掉教育的枷锁,需要从解构标准答案霸权开始。

  一、标准答案的基本含义

    所谓标准答案, 是指命题答案内容的标准化、形式的标准化以及蕴含于两者之间的思维方式的标准化。 标准答案控制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答题策略以及评卷方法,具有唯一性、权威性、预设性和普适性。

  第一,标准答案的唯一性意味着排他性、不兼容性,只能是这个标准答案,除此之外,其他非标准答案都是错误的、不可信的。 唯一性也意味着确定性和封闭性,标准答案是最正确的,是毋庸置疑的、不可挑战的真理,学习者不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深度思考, 只需要理解并且记住标准答案便可,把思维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内。

  第二,权威性意味着话语的霸权和不平等。 标准答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凌驾于学习者之上,学习者的话语被认为是幼稚的、不科学的。 只有学习者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相符才是正确的,与标准答案不符、即便合理也逃脱不了不得分的厄运。

  第三,标准答案具有预设性,预先设定的答案对答案的内容和形式早已做了详细的规定和安排,强调必然性、规范性和静态不变,排斥可能性、模糊性和动态生成性。 标准答案的预设性也意味着“超情境性”, 忽略情境的多样性和学习者体验的差异性,学习过程就是既定答案详细展开的过程。

  第四,标准答案的普适性是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能够超越各种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限制,跨越时空阻隔,过去制定的答案过去适用,现在适用,将来同样适用。

  二、标准答案霸权兴衰的理论溯源

  (一)理性主义知识观对标准答案霸权的支持

  标准答案霸权的盛行与猖獗是西方哲学几千年来追求整体、结构、中心、本源的必然结果,是理性主义知识观的产物。

  1.理性主义知识观

  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万事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普遍的、绝对的、客观的、中立的、不变的“东西”存在着。 这个“东西”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定义。 在柏拉图看来,这个真实的、可靠的、不变的东西是“理念”. “理念”是万事万物如此这般存在的根据或原因,是隐藏在万事万物背后的、值得万事万物追求的存在。[1]“人是理性的动物。 ”[2]

  人有能力运用思维而不是感觉寻求事物背后的“本质”、“本源”.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一致颂扬人的理性高于一切。 理性是普遍原则,是绝对权威,一切其他形式都应当在理性的法庭中接受审判。[3]人有高于一切的理性,意味着人有能力通过理智、理性、思维把握理念世界。

  知识是理性对理念世界的反映。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中,把知识界定为一种确证了的、真实的信念。 知识是人类理性对“理念世界”认识的结果。 感官看到的“可见世界”是不可靠的,而“理念世界”才是真正的知识世界。[4]知识是符号化的理念世界。

  2.理性主义知识观成为标准答案霸权的理论基础

  理性主义知识观的三个观点恰恰论证了标准答案存在的合理性。 因为万事万物背后存在着具有本源性质的 “理念”, 而知识又是对理念世界的反映,由此推断,唯一确定性的知识是存在的。 又因为人具有高于一切的理性, 理性能通达理念世界,因此,人有能力寻找到所谓唯一的、客观的真理性知识,即真理。 人一旦掌握了所谓的真理,就能够控制世界,获得美好生活。 因此,教师的使命就是传授真理,学生的全部任务就是学习真理并在考试中重现真理。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真理具体地体现为各科教材,林林总总的参考书和试卷参考答案。 伴随理性主义知识观逐渐深入人心,其思想支配地位导致了标准答案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普及,甚至被视为圣经加以膜拜,确立起霸权地位。

  (二)后现代知识观对标准答案霸权的质疑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解释学、解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兴起,知识的客观性、中立性、确定性、权威性、普适性、一致性受到空前的批判和质疑,转向重视知识的开放性、复杂性、“文化涉入”性、个体性、建构性、情境性、理解性、多元性,差异性。 这一转向挑战着标准答案存在的合理性。

  1.知识的不确定性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不存在绝对客观性的知识, 也不存在唯一的科学真理。知识既不是对认识对象的“镜式”反映,也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达,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随着人们认识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升华。 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更是认为,无所谓正确的理解,只有不同的理解。 既然标准答案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精确表达,是暂时的、恒变的、不确定的,为何能成为标准,具有唯一性呢?

  2.知识的情境性

  知识具有情境性,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 任何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的,是特定情境下的局部知识。 情境是知识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 伽达默尔认为,不仅理解的文本,而且理解者本身也处于一种历史情境当中。 事实证明:事物正是由于与具体情境存在不同的互动关系,因而才形成了关于事物本质不同的质的规定性。[5]知识的情境性提醒我们要从追求事物的本质中走出来,结合具体的情境形成知识的多样化表达,不存在绝对抽象的、普遍的标准答案。

  3.知识的动态生成性

  知识具有开放性、动态生成性,不存在封闭的、稳定不变的知识。 伽达默尔认为:“对一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仅新的误解被不断克服而使真义得以从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全新的意义。 ”[6]知识的动态生成性提醒我们不能固守静止不变的标准答案,应该结合情境,主动建构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4.知识的文化涉入性

  知识具有文化涉入性,不是价值中立的。 任何知识都是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下的知识。 知识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受着社会明显的或隐蔽的权力关系制约。 福柯认为,“权力产生知识,权力和知识正好是互相蕴含的;如果没有相关联的知识领域的建立,就没有权力关系,而任何知识都同时预设和构成了权力关系”.

  知识的文化涉入性意味着标准答案之所以具有霸权, 并不是因为价值中立、与外界实在相符合,而是迎合了其隶属的社会集团的认识规范和行为方式,即迎合了权力的需要。

  5.知识的个体性

  知识不仅是客观的、公众的,而且也是个人的。个体并非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的参与者和主动建构者。 正如波兰尼指出,“通常作为精确科学知识性质的完全客观性是一种妄想,是一种错误的知识理想”[8]. 所有的科学知识以至所有的人类知识,根本上都是个体精神活动的产物。 这是一个已经被科学主义所遮蔽的认识论真理。[9]

  个体如何参与科学知识? 伽达默尔的答案是个人的理解,他把作为知识载体的文本视为“被理解的真正给定之物”[10]. 文本只能是一个半成品,个体参与理解才能生发完整的意义。 标准答案只是少数专家对文本的理解,他们的理解不可能也不应该代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6.知识的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多元性,反对同一性。 每个人所处的情境不同、主动建构的意义理应不同。 在伽达默尔看来,“人类生活的历史运动在于这个事实, 即它决不会完全束缚于任何一种观点,因此,决不可能有真正封闭的视界”[11]. 知识的多元性体现为知识的多种类型: 社会性的知识、个人性的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 每种知识类型具有平等的地位。 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同等的地位。

  利奥塔也指出,科学只是知识的一种,每一种知识都应该是平等的。 知识的多元性提示我们,标准答案的唯一性是不合理的, 应鼓励学生开放性的、多样化的理解, 即使这种理解不能用科学语言表达,非科学语言同样应该得到尊重。

  三、标准答案霸权的现实表现

  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迅速发展, 按理说,教育领域中弱化标准答案霸权并不难,然而,现实中标准答案的霸权地位仍坚不可摧。 如果说理性主义知识观赋予标准答案以理论霸气,那么以评价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要目的的考试,则成为标准答案获得统治地位的制度基础,使之成为裹狭教育机体的镣铐、紧箍咒。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并不是因为广大教师没有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而是缺少改革的勇气。

  (一)标准答案统辖着知识的获得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获得过程主要是教学过程。 标准答案不仅操纵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与价值,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而且也操控着师生的角色、教学方法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

  1.教学过程的标准化

  标准答案因打着唯一性、权威性和普适性的旗号而获得淫威,考试制度因其相对的公平而获得大众无奈的别无选择的谅解。 考试制度与标准答案联姻,以其科学化、精细化强制性地推行教育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排斥差异和多义。 教学过程俨然成为一个标准的、规范化的生产流水线的模具,对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进行控制,使他接受规定好的标准答案,发展为他设计好的能力,获得为他规划好的思想。 “将教育视为一种运筹于帷幄之中的、还原的、被决定的‘展开式’活动,存在于远离本真、远离自然、远离生活并将自我绝对化、虚幻化的定式中,其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被精确地设计与规划。 ”[12]课堂教学沦为同一模式思维的批量生产的过程, 使原本各不相同的学生变成平均化、单一化的相似人、标准人。

  2.教师的奴化

  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教师不是标准答案的生产者,而是标准答案的信徒、奴隶。 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放弃了对标准答案合理性的质疑,而且也经常不屑甚至阻止学生对标准答案合理性的质疑。

  教师常常将教学参考资料奉若神明, 甚至照本宣科,不敢也不愿越雷池半步。 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竭力将学生引诱到自己预设的“埋伏圈”,然后把“标准答案”抛给学生,鲜有教师乐于倾听并充分肯定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分析。[13]每每遇到学生的答案也能自圆其说,可是与标准答案不符时,教师只能安慰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做题。 先自己做,然后对照标准答案,看看两者的差距,诱导自己的思维向标准答案靠拢, 已经成为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分数的制胜法宝。 而且,很多名师也说一套,做一套,理论上主张答案的个性化、多元化、情境化, 可教育实践中仍然是标准答案的忠诚支持者,仍然逃脱不了标准答案的枷锁。

  3.知识内容的特定化

  知识内容的特定化是指教学内容围绕考试内容进行,考什么学什么,怎样考就怎样学,并以升学考试科目所占分值为标准,将知识分层,分等,分值较大的科目是主科, 是师生花大气力学习的内容;分值较小或者非升学考试科目是副科,很难得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其教学时间也经常被主科无条件占据。 主科和副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考试科目以及分值比例的调整而迅速调整。 学习内容完全依据知识在考试中的地位确定,并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是学生最大的无奈。 教师不愿意履行开发课程的权力,因为教师开发的课程常常因没有被纳入考试的范畴,得不到学生、家长的重视而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二)标准答案掌控着知识的评价过程

  知识的评价过程是指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运用的熟练程度,目前,主要体现为标准化考试,它通过对标准答案的掌握程度来确定分数,根据分数衡量学生的价值并将学生分层、分等,依据等级确定教育资源的分配,进而影响今后的社会地位乃至社会财富的攫取。 正因为标准答案与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相关,迎合了大多数学生、家长对教育结果的殷切期待,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标准答案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

  1.考试的标准化

  考试的标准化首先体现为命题内容围绕官方教材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理解、再现与简单应用,从根本上漠视学生个体对教材知识作出独特理解、质疑、批判与陈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其次体现为命题的答案内容、答案形式和表述规范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稍有差池便有判错的可能。 这种排他性的单一答案,对学生造成一种压迫力量,做题时必须抛弃自己的真实想法,揣摩出题者的心理,猜测标准答案,努力迎合出题者的观点,而根本无须探求与建构自己的独立见解。

  2.评卷的标准化

  评卷的标准化是指严格根据“标准答案”采点给分,刻板而缺少灵活性,甚至一些颇具见地的观点也被无情地漠视。 由于考试具有强大的反馈调节作用,长此以往,再聪慧的学生也被训练成机械答题的“能手”,不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中国教育送入漫长的“标准答案时代”. 标准化评卷把每个学生划分到一个个具体的、 精确的分数段中,成为可计算的人,并通过分数衡量学生的价值。甚至,零点几分也能残忍地改变学生的命运。 于是,并不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的分数被推上了神坛。

  四、解构标准答案霸权的路径

  (一)树立后现代的知识观

  知识观是标准答案霸权兴衰的理论基础,因此,解构标准答案霸权首先从改变人们对理性主义知识观的一味信奉、正确对待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做起。 通过教育让师生意识到,知识不是绝对客观的唯一真理,知识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学习者不断地质疑和批判,提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观点;知识不是中立的、普适的、价值无涉的,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需要学习者基于自己的情境做出正确的回答;知识不是预设的、静止不变的,知识具有动态生成性,需要学习者主动参与、理解与建构才能获得完整的意义。

  (二)知识获得过程的动态生成性

  罗素说,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真正的学习始于好奇、疑问,经过不断的探求和反复的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疑问。 可以说,标准答案的泛滥是对疑问精神最无情的扼杀,是对创造精神最彻底的泯灭。 教师应持有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注重创设自由、民主的教学情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积极的评价策略,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使不同的思想相互交流碰撞,使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成为知识动态的、生发的过程。

  (三)知识评价的多元化、规范化

  解构标准答案霸权需要开展多元化的知识评价。 首先是知识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学生不仅要理解、记忆、再现所学知识,更要举一反三、熟练运用知识,直至发展、创新知识,形成个性化的理解。 这种多元化的转识评价标准能够引导学生不满足于现有教材、 参考书中唯一的确定性的客观解释,激发学生对问题形成个性化思考。 其次,考试内容、形式的多元化。 少一些既定的、封闭的、客观性问题,多一些灵活的、开放的、主观性问题。 主观题的答案一定要摒弃禁锢思维的标准答案, 鼓励不同的见解,允许“百花齐放”,坚信“任何问题都具有不确定性, 任何答案都不再具有对某种意义的绝对垄断权”[14]. 让文本呈现出多元化的意义,让学生竭尽全力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取消标准答案,并不否定存在一定的标准,存在一定的答案,也不意味着答案无对错、优劣之分,而是强调答案的标准不是“一”、“确定”和封闭的,应是“多”、“无限”和开放的,衡量众多“答案”唯一正确与否的确定的绝对“标准”是不应该有的。 再次,评卷教师队伍的规范化。 规范评卷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评卷资格制度,建立全国考试评卷中心网络,是实现考试答案多元化,提高评卷质量的前提。 评卷资格的获得,必须通过师德、专业知识、教育素养、教龄、评卷质量等多方面的严格考核,考核合格者才有资格进入全国考试评卷中心网络,即进入拥有评卷资格教师的专门数据库。 评卷人员从数据库中随机挑选,提高不确定性,保证评卷的相对公平。 评卷次数和评卷质量应成为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激励教师参与评卷的积极性。 同时,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安排宽松的评卷时间,让教师有条件、有时间仔细斟酌。 严格禁止随便找一些学生或者其他非专业人员参加评卷,杜绝“90 秒定生死”的评卷现象。

  通过考试评卷,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分数能真正代表能力,这种导向作用可以直接激励学生学习过程中,多一些创造,少一些雷同。

  参考文献:

  [1]金延,高常营。“理性”的现代意义[J].人文杂志,2000,(4):19.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85.

  [3]杨大春。丧钟为谁而鸣---德里达与哲学终结论[J].哲学研究,1997,(8):73.

  [4]张金梅。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当代中国幼儿教育主流知识观的嬗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76.

  [5]石健壮,李森。论知识本质观的重建及其教育学意蕴---超越后现代的反思的现代性[J].教育学报,2010,(1):25.

  [6]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24.

  [7][英]阿兰·谢里登。求真意志---米歇尔·福柯的心路历程[M].尚志英,许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1.

  [8][9]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9、39.

  [10][德]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M].邓安庆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59.

  [11]Gadamer,H.G.Truth and Method [M].NewYork:The Continum Publishing Co,1975:271.

  [12]刘旭东。预设与建构-教育价值观演进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4.

  [13]丁锦锋。标准答案-语文教学的悲情“桎梏”[J].教学与管理,2010,(7):77.

  [14]李铁秀,刘勇强。大学文学经典教育与“标准答案”-对一种现象的理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137.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