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重塑

更新时间:2019-10-22 来源:语文教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主体性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1].主体性观念强调人作为一个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主导性,能够自由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动。虽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力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乘着希望之舟,愉快顺利地驶向知识的海洋[2].

  但实际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却缺失严重,正是这种缺失导致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步履艰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应试教育和功利目的干预学校主体性教学的开展。从“学而优则仕”到现在的各类升学,无不沿袭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这样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现在家庭模式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也越来越突出,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社会机制发展不完善,对人才的评定还仅限于“学历”这一单一的标准。所以,很多的家长更看中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略了他们创造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等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现在的升学考试还沿袭着形式单一,内容死板的模式,学生在这样的制度下主体性很难得到发挥和体现。此外,当今的学校更多的依托于政府,成为政府实践教育政策,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和场所,学校资源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政府。政府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成了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使得学校教学走向“计划化”.市场经济风暴也吹到了学校教育中来,为了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得一定的教学资源,“升学率”成了学校追寻的目标,同时,教学评估制度在我国发展还不完善,学校的质量,老师的水平都依赖于学校的“升学率”.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校都将注意力和关注点转向了学生应试的能力,而忽略了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发掘和培养。

  (二)教师自身素质不能适应主体性教学。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权威下进行学习的,教师布置的作业要及时完成,要求背的文章要按时背诵,导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整个语文教育教学缺乏民主的氛围,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甚至迷信课本,认为书本上的都是正确的,书本才是真正的知识来源,注重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实施,学校顺应教育部的号召,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但是很多教师曲解了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含义,认为主体性教学就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放马缰”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些教师甚至每节语文课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大讨论,认为这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和自主的氛围,全然不顾这样的大讨论是不是真的合理,把“喧闹”的课堂当作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三)多媒体技术的过度运用阻碍了学生主体性发挥。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带来更生动直接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也带来了更多的信息量,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多媒体教学看作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形式,有了多媒体,教师的课件丰富了,学生需要记的变多了,整个课堂被多媒体主宰着,没有更充分的时间供学生去仔细听讲、认真思考,人机互动代替了直接的人际互动,教师和学生都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主体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应对策略

  (一) 转变教学观念,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力度。长期以来,家长、学校都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实际学习中,家长陪读,找家教等风气盛行,占有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时间,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和主体性的培养。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将应试教育那一套紧紧抓在手中,硬性给教师规定教学指标,用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为了保住自己饭碗,教师准备大量的课件,布置大量的作业,试图通过“满堂灌”和“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课业成绩。在这样一条关系链中,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整天被不计其数的作业所包围,除此之外,还要应对来自家长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这样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不要说主体性的体现,就连休息都成了奢侈品。因而,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就需要改变旧有的传统思想。要改变传统观念就必须改变对人才的评定标准“,条条大路通罗马”,分数不应该成为学生能力的唯一衡定标准。

  正如“新课改”所要求的应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也应成为家长和学校追求的目标,也应成为人才判定的一个标准。而为了培养各方面能力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以及“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适应学生当下的性格特点和知识诉求,摆脱死板单一。

  (二)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主体性教学环境。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看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成为课堂上绝对的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想法和疑问,学生必须绝对的服从。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大脑对所摄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化和顺应后,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因此,人们的学习是主动的构建, 任何知识和能力是不能硬塞给学生的。只有主体性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主体性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生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主体性教学中,学生应该占主体地位,而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主导力量,明确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有利于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平等,则意味着教学中,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和建议的权利和时间,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进行人际沟通,获得语言的敏感性。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对话的关系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消除对学习的恐惧和担忧,而且可以从学生内部提升对语文的运用能力。要想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实现平等,教师就必须相信并尊重学生。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小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他们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还在不断的挖掘和增长,思维敏捷、头脑活跃、创造力、自主学习的素质和能力强。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学会倾听他们的思想和心声,按照学生的需求和个性特点设计适合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模式。

  (三)优化教学方法,适度运用多媒体。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和教师没有给予主体性发挥的机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课堂教学死板单一,教学方法老套,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师、学生甚至整个课堂被多媒体主宰,无所谓什么主体性教学了。所以,要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挥,优化现有教学方法是一条必经之路。

  有些教师提出要想探索适合的语文教学模式,要达到六个结合,即“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相结合,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相结合,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相结合,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多内容、多方法探究相结合”[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才是优化教学方法需要秉持的原则,在教学课堂上,应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用角色扮演将学生拉入语文文章情境中去,提倡情感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语言去表达感情和进行人际沟通。同时,学生也渴望成功,渴望被肯定,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表扬,以成功的赏识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普遍,它的出现本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第学习。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带来更生动更直接的视听感受,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但是,近年来,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被过度使用,占有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阻碍了其他教学方式的实践。所以,要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给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带来活力和生机,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实现,真正实现多媒体的价值。

  三、总结

  自“新课改”开始以来,主体性教学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由于对它的误解以及软硬件设施薄弱、发展资源少等原因,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严重,教师或者多媒体主宰了课堂,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知识也是被动接受,从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起色不大,培养的人才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缓慢。学校和教师应开始真正反思现在教学模式,推动主体性教学从形式走向行动。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对主体性的诠释,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应该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改变人们头脑中对于人才的衡定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共同发展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

  [参 考 文 献]

  [1]龙 洋。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发展学生主体性试论[J].发现,2007,(增):182-184.

  [2]赵惠杰。关于开展中学语文主体性教学的思考[J].广西教育,2007,(04):15.

  [3]李志云。中学语文探究性教学应做到六结合[J].理论经纬,2011,(06):26-27.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