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更新时间:2019-10-27 来源:语文教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收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1]

  在接受理论的视界里,读者被赋予主动接受的权利,成为自主的创造者。离开了读者,文本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字词堆砌,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作品。中学语文教材,如果离开了教师的解、学生的读,就失去语文教材自身的教育价值。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传统式的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却成为了被动的接收器,导致阅读主体错位。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惰性就养成了,不愿再自主阅读,而是焦虑地等待教师的讲解传授。即使在中学语文阅读测试中,学生面对阅读文本也是无所适从,不敢真正自主阅读,而是竭力揣摩缺场的教师的心意,力图与标准答案一致。扼杀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无异于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青春激情。特别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快,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自觉掘取有益信息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自主阅读就是学生凭兴趣自然阅读,自己主动独立地阅读文本,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信息或者是获得阅读快感,整个过程是轻松悠闲的,没用任何压抑,也不要为了标准答案而焦躁不安。根据现在语文教学实际和新课标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一、着力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处于一种主导地位。语文阅读教学也因之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无论什么文本,语文教师总是八股式地按照作家简介、背景分析、题目解析、字词讲解、课文感知、段落层次、文章主旨、写作特点这种放之四海皆准的固定模式进行教学,这种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束缚了教师的创造力,更容易使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理解上的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创造性解读文本。如果教师主动退出主导地位,让学生主动与陌生文本对话,作品的陌生往往会对学生的感觉和心灵形成强烈的冲击,学生会带着好奇去感知陌生的灵魂。正如萨特所说的那样:“阅读是你在预测,也在等待。你预测句子的末尾,预测下一个句子,预测下一页书。你等待它们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否正确。”[2]

  在这种预测与等待中,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么是与文本的理解而欣欣然,要么是与文本的“冲突”而疑惑不解。教师退居主导地位,并不是完全退出,而是要善于因势利导,通过提“惑”或者是解“惑”来引导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善于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变革为问题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励自主解答问题。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或者是与学生一起追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阅读就超越了世俗的功利因素,远离了完成作业、回答问题、应付考试、训练技能这些强制性的技术指标。让学生完全凭借喜好兴趣和内在动力,全身心地投入,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也许有教师担心,学生不喜欢阅读怎么办?与其强制学生阅读,还不如引导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每一篇文章的内容特点,设计出别具匠心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盼望、不断惊喜中,开始一篇新文本的对话交流。在学习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给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发了鲜荔枝,让他们看荔枝、尝荔枝,然后以“荔枝”为话题说荔枝,最后让学生写他们心中的荔枝,再将自己写的“荔枝”与课文中的“荔枝”相对照,比较短长,找出差距,总结出课文精彩之处,然后提问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差距,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刻领悟文本的精妙之处,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学贵有疑,但传统的阅读教学却很少给学生主动发现的空间,从字、词、句到语、修、逻,语文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分析,这种面面俱到的做法,占用了全部课内阅读时间,学生带着繁重的任务阅读,已无暇对文本进行自由对话,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等待教师提出问题,等待教师提供现成的标准答案,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被压制,由不敢发表见解到没机会发表见解,以至没有独立见解。阅读主体被替代,导致了学生思维的懒惰,甚至退化,渐渐丧失了自我感受能力和主动创造的能力。文本的潜在意义只有在自主阅读中才会源源不断地被揭示出来“,三分诗,七分读”,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就提出:开头与结尾都出现了“妻”这个人物,与写景抒情散文有什么关系?是别具匠心的巧妙安排,还是信马由疆的随笔?在选材时舍弃掉可不可以?为什么?当学生发现问题之后,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与学生一起思考,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在理,教师都应该鼓励,甚至没有必要强调思路的统一,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学生会在语文阅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学生就会带着一双慧眼去阅读每一篇文章,发现问题,感觉快乐。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也由此全面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给学生思考的自由,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发现、自主创造。正如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作听众,让学生依靠自己的阅读去发现新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鉴赏作品,使学生体验到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三、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新课标明确: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能仅仅依赖课堂教学和语文教材,还要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所谓“功夫在课外”,就是要高度重视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以外的一切语文阅读活动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在信息社会,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学生可阅读的文本可谓良莠不齐,特别是随着手机阅读的兴趣,一些武侠、言情、恐怖小说成为学生阅读的热点,导致学生不务正业,荒废学业,有的甚至因此堕落。中学生阅读有益文本的良好氛围急需养成。一是构建班级阅览角,引导学生阅读有益文本。新媒介阅读带来便利的同时,让教师与家长无法引导。教师应该合理引导学生建立班级阅览角,建议学生每期阅读 1 到 2 本有益的书籍,倡导学生相互把自己购买的好书实名登记置于班级阅览角,由教师指定专人负责借阅。这种做法,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但贵在持之以恒。二是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激励学生阅读有益文本。中学生的表现欲极强,语文教师要定期组织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阅读心得说出来,写出来,把自己阅读的好书推荐给其他同学。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既是学生阅读收获的一种兴奋展示,更是激励学生持续阅读的有效举措。三是积极组织学生自己的文学社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阅读的目的是丰富自身视野,拓展知识空间,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语文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让每一届学生创造自己的文学社团,让学生用自己稚嫩的笔记载自己的阅读感想和成长足迹。

  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而良好的立刻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莫言因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传说、历史与当下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与他自幼爱好阅读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师在着力提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大胆营造良好的语文阅读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充实阅读中快乐成长。

  总的来说,提升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塑造健康向上的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两个空间,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提问式教学平台,引导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自主发现问题,获得新知。

  [参考文献]
  [1] (德)姚斯,(美)霍拉勃着.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 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
  [2] 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76.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