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历史课堂高效教学的探讨

更新时间:2020-01-28 来源:历史教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历史教学论文】

  一、进行情境导入      着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准了就为演奏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想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皮亚杰也说过,“所谓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看来兴趣非常重要,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那么一节课的成功就在于课文的导入。只要导入得好就对于上好一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老师巧妙地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就必须进行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课堂效率高低的前提。所以,我们高中历史老师首先就应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状态之中。大家都知道,关于课文的导入,方法技巧非常多。有的老师喜欢用成语故事,有的老师喜欢用诗词歌赋,有的老师喜欢用投影录像、有的老师喜欢用实物模型等学生非常喜闻乐见的材料入手来引导学生投入新课文学习,以期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比如在讲《伟大的抗日战争》一文时,老师可以这样设问:①日本在1894年发动了甲午战争,1895年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获得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在中国开设工厂,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那么多利益,既然战争结束,条约也签了,说明日本该满足了他们的胃口,时隔条约签订三十六年后为什么又发动侵华战争呢?②1931年发动的战争它与甲午战争有什么关系呢?③这次发动侵华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④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那么这次战争又会怎样呢?还是会战败吗?这样,通过一连续的提问,学生便很想知道答案,期待本节课将要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激起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多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并看待问题      所谓的换位思考,就是指冲破思维定势,变换思考问题的立场角度,从而得出新知识、新解释、新观点、从而实现创新。对于纷繁复杂的历史世界,我们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它,往往得到不同的解释、结论。作为高中历史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中稍微做到换位思考,不管是想问题还是写答案就不会出错。大家都知道我们站的位置、角度不一,答案肯定也就不是一样。但是我们一般都是把自己置身于被统治阶级。就拿义和团中这一节知识点来说涉及到的相关人物,你如果站在义和团农民阶级这一边,就很明确地说也很明确地且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的队伍当中,直到赶跑帝国主义,假设你站在统治阶级慈禧太后这一边的袁世凯,你一定会努力镇压农民起义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肯定不敢支持义和团的反帝,但是中途势力发展壮大,慈禧太后害怕义和团对帝国主义的打击影响到自己的统治也开始进行安抚后再进行镇压,最终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获得了自己的“宝座”.所以,换位思考一下,答案有所不同。如果是统治阶级就该镇压农民起义,如果是农民阶级就该推翻统治阶级,这是两个相对立的阶级。面对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回答的问题,我们老师不要去一味地否定,不需要过分地强调答案的对与否,要正确引导其朝主流方向发展。这样会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师生平等互动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很难想象只有“教”或只有“学”的课堂,要么是“一言堂”式,要么是“放羊”式的了。那样的课堂是无效的!大家都知道,高中历史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就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活动,师生关系自然而然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良好的是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还可以促进其全面健康地成长。心理学家康姆斯和斯耐格对学校学生如何促进学习提了三条建议:第一条提的就是“给学生必须提供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而不是颐指气使,“横桃鼻子,竖挑眼”的。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满腔热情的肯定和评价,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不要像以前一味地满堂灌,把学生当成知识接受的容器,这样一节历史课,学生学起来就会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我们要搞好师生关系,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平等互动中交流沟通,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历史学科需要互动,依靠互动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整合、教学环境得以优化、教学凝聚力得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这种互动是一种“灵动”,是课堂的生命力。这种“灵动”,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重心下移,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实现。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2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