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路径探讨

更新时间:2020-06-05 来源:生物教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生物教学论文】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奥秘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是课程的主体内容。传统的生物课程教学主要采取教师灌输式讲授、学生被动式接受的教学模式。许多抽象的生物现象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点和模糊点。如果能够准确把握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特点,合理地融合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将有助于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深化素质教育转型。
  
  一、确定在初中生物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着力点
  
  信息技术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就必须找准着力点,不断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
  
  (一)提高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
  
  要想用好信息化技术,首先必须熟悉各种数码设备,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具体包括使用电脑对图表、文件、音频、视频进行编辑和处理;会使用数码相机、DV、扫描仪、投影仪等常见的数码设备;会使用常用的工具软件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教学等。只有真正熟练掌握了信息技术,才能清楚地了解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二)提高运用网络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丰富的互联网信息给使用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迅速、准确地查找到真正适合、需要的资料带来困扰。要想运用好信息技术,就必须熟知优秀的生物科普、教育网站,知晓检索、下载生物课程教学信息、资料的多种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向学生提出研究性、讨论性的问题,推荐相关的生物课程网站,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三)提高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程教学的能力
  
  标本、模型、挂图等传统教具,在阐述生物课程的微观生物本质或抽象的生命规律时,存在静止、单调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多媒体融合声、光、电多种元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直观理解,还能够提供良好的交互式使用体验,使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及时、开放的交流。因此,提高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的能力,可以帮助教师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内容,合理应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生动、友好的教学情境中自主实践探索、主动判断分析,加深对课程问题的理解。
  
  二、找准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结合点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数码设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已日趋普遍,但能否实现这两者的真正融合,促进教学质量的实质提升,其关键在于是否把现代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推动教学目的、内容、组织等诸环节的深层次变革。
  
  (一)将信息手段与学习情境融合
  
  在理科的各门学科中,生物课程最强调直观情境,提倡自主操作。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能够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各种生物现象的真实情境,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微观的、逻辑的、抽象的生物现象。如在教学“光合作用”一课时,将两个反应阶段,尤其是学生普遍难以理解的暗反应阶段的能量转化过程,用连续动画的形式形象地展现出来,达到了比传统口诀记忆、黑板展示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将信息知识与抽象理论融合
  
  在初中生物课程内容中,无论是按照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划分,还是按照微观、宏观的生命活动规律来区别,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各种生物现象,才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自觉、深入学习的直接动力。与传统教材的局限不同,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为生物课程教学带来了高质量的丰富素材。我们在动植物分类、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及物种的地域差异等课程中,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利用互联网查找信息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发言,老师适时适度引导,培养了学生热爱生物课程的兴趣基础,提高了课堂效果。
  
  (三)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环境融合
  
  生物课程尤其是生理卫生课程,讲述了学生关心、好奇的身体现象。在课本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合理地运用网络等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根据需要,自主学习、讨论,对于弄不懂、记不牢的学习内容,可以反复学习,充分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如在教学“生殖系统”一课时,教师制作下发电子课件,指导学生如何查询、了解各自性别的性发育生理信息,同时还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就学生生理发育的疑惑进行交流讲解,避免了学生的尴尬、羞涩,提升了授课质量。
  
  三、规避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整合中的盲点
  
  信息技术手段形象直观,能够增进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如果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忽视教师教学,则容易走入教学质量低下的盲区。
  
  (一)融合信息技术,不能忽视教师的全过程主导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以其特有的治学态度、性格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这种对学生性格、品质、心理产生的正面影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的。先进的技术手段只能作为教学思想、治学理念、知识能力的传播载体,而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全过程的主导地位。
  
  (二)融合信息技术,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能够模拟各种生物现象和生物规律,但无法替代学生在具体实验操作中得来的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操作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鼓励和发动学生积极动手,在实验中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赵国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整合的探究[J].黑河教育,2009(03)。  
  [3]雷学航。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1.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4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