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导语指引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更新时间:2020-06-07 来源:语文教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单元导语论文摘要
  
  单元导语作为体现编者意图,点明单元主题,揭示单元学习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导语从“学什么”和“怎样学”两个维度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有效提示,对于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均起到了重要的指引和提示作用。
 

语文教学

  
  一、通过单元导语“窥全豹”
  
  导,引也,本义是以手牵引,引导的意思。单元导语,是单元教与学的提示语,安排在单元之首,占有专门的版面。从内容上看,简明扼要地介绍单元主题,指出单元教学重点;从表达上看,语言生动优美,读来赏心悦目,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部编本”语文七(上)第一单元的导语为例,开篇第一段这样写道: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这一段话在表达上,首句语言对仗工整,简洁明快,读来令人心生喜悦;内容上,点明单元主题为四季之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提示我们通过本单元需要“学习什么”.正是这样一句简短的话,我们在阅读时,至少可以带着以下问题去边读边思考:本单元课文语言美在何处?既是多姿多彩的四季之景,那么它们各自的姿态是怎样的?作者又是如何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联系到一起的?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认真阅读这样的单元导语,从而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寻求问题的解决。
  
  因此,单元导语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作为单元的“总纲”,它是单元课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应该认真研读。
  
  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课改以来,轻工具、重人文的“名师”语文课却充斥教坛。应该认识到,工具性才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脱离或忽略语言工具性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如此现象反映到教材编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新课改以来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大都是以主题单元结构为主,每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苏教版”语文七(上)的6个单元主题依次是“亲近文学”“往事依依”“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这是单元主题人文性的体现。人文组元,拉近了语文与生活,语文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是值得赞扬的,但却也难免顾此失彼,加上新课改以来淡化语文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学得云里雾里,老师越教越不会教,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者泛人文课。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语文课上得乱耕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
  
  通过对“部编本”语文教材单元导语的梳理,笔者意外地发现,较之以往各种版本教材,“部编本”语文教材单元导语全部由两个自然段组成。其中一段揭示单元人文主题,学习内容;另一段点明语文要素,学习方法。如此“双线组元”,可以看出教材编写对语文工具性的回归。
  
  以“部编本”语文七(上)为例,全书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安排为:
  
  二、通过单元导语“知一斑”
  
  单元导语的编写本应从“学什么”和“怎样学”两个角度进行指引,而在以往教材中可以发现,单元导语的内容往往只提示了“学什么”,对于“怎样学”,“学到怎样的程度”,几乎未提。在这样人文组元的背景下,单元导语对于语文教师备课,学生学习所提供的参考意义并不大。没有实实在在的“干货”.以“苏教版”语文七(下)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主题是“童年记事”,在导语中,除了告诉我们,这一单元展示了不同的童年生活画卷,童年的生活是宝藏,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以外,对于怎样学习该单元课文,需要重点关注什么,有什么样的注意事项都不曾提及。因而,对于我们的教学,也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建议和指引。
  
  同样是童年生活单元,“部编本”语文七(上)第三单元除了让我们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童年的美好之外,还有如下一段文字:
  
  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样的单元导语,是真正聚焦在了选文的言语形式上,从“怎样学”的角度出发,给予了建议和指引。比如,通过如上四句话,教师在备课时至少能够清楚,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方法是默读,要求是在默读中能够一气呵成,并且保证一定的速度。在完整阅读的基础上,要能够把握课文基本内容,了解大意。学习过程中,重点要关注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文中关键语句。显而易见,这样的单元导语,线索清晰,重点突出,才能真正打开学生自学的思路和教师教学的脉络,使备课“有法可依”.
  
  比如,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相对较长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样的单元导语提示下,我们备课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文中写的景物、三味书屋的特点等上面,而更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课文的言语形式上来。另外,该单元所选的课文,篇幅都相对较长,倘若不能在默读中一气呵成,又很容易犯一叶障目的毛病。长文短教,一方面需要选准切入口,且尽可能要小一点。另一方面要精心取舍,突出重点。因此,抓住文中关键语句,是我们备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根据这样的单元导语提示,结合单篇课文的个性,不难设置如下两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不停顿地默读全文,理解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默读全文,体会作者童年时期的无限趣味。
  
  第二课时:
  
  默读“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的人物形象,初步学会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默读全文,体会作者童年时期的学习之乐。
  
  因此,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设置颇具语文味,通过单元导语“知一斑”,这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一斑”.它为我们解读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切中肯綮地找准训练点指明了方向。
  
  三、单元导语指引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借助单元导语进行宏观上的教学安排为我们的备课提供了一种参考和建议,使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能够高瞻远瞩,不走错路。但微观上,要想减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效率低下现象,不仅不能走错路,还必须尽量不走弯路。体现在教学中,教师的备课要能着眼当下,紧扣重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从“全豹”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要能够做到温故知新,得得相连但要减少重复的“得”.
  
  以“部编本”语文七(上)《植树的牧羊人》一课为例,结合单元导语和课文预习中的提示,在文的方面可从以下角度考虑设置教学目标:
  
  1. 默读全文,圈出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详略结合的结构安排;  
  2. 默读全文,理解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写作手法;  
  3. 默读全文,品味文章叙议结合的语言对彰显主题的好处。
  
  从单篇课文来说,设置这几个教学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课文的教学价值,也能够借助这些文的目标,让学生体会牧羊人执着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而从“全豹”,也就是各单元前后联系、重点突出的角度来看,上述第2项教学目标在这篇课文中便可以作为次要处理。首先,作为训练默读的第二个单元,其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画出关键语句,理清行文思路;其次,在第三单元中的几篇课文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人物描写的手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寿镜吾老先生的人物描写,而写作部分还特意安排了“写人要抓住特点”这一专题。因此,在《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中,围绕特点写人物,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进行,教师适度点拨。进而将文章重点放目标一或三上,做到避免重复,重点突出。
  
  “部编本”语文七(下)第一单元单元导语中说道:“本单元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缆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在精读教学中,把握课文的“语言文字”是研究“篇章结构”、体悟“人文内涵”的前提。所以,课文的语言特点是我们需要重点学习的,如《邓稼先》语言的平实,《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语言的精致凝练,《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语言的细腻,《孙权劝学》语言的简洁。可以说,课文的个性,正是它与其他课文最根本不同之处。这也是教师备课中的“肯綮”.
  
  同时,经典性文章往往隐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因素,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文中画龙点睛般的用词、灵性生动的修辞、各尽其妙的长短句、多感官的描写手法以及叠音词的巧用皆是有价值的教学点。而通过单元导语的筛选,我们便能在众多可教的内容中做到迅速取舍,切中肯綮。
  
  如根据导语的提示:学习本单元,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有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我们在文的方面,可以设置如下两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感受叠音词的妙处,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因此,从“一斑”角度来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一课一得,得到的是关键的,是最重要的”,从“全豹”角度来看,我们要“得得”相连,“得”与“得”之间是有联系的,但不是重复的。如果借《春》学习比喻,那么,就可以借《济南的冬天》学习拟人,同时,继续复习比喻。最后,借《雨的四季》举一反三,让学生自行找出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俗话说,“举一纲而万目张”,单元导语既是单元总纲也是单元“要害”所在处,它点明了重点,指出了关键。教师唯有善加利用,切中肯綮,方能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提高效率,不走弯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
  [3] 黄淑琴.“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知识教学刍议[J].课程教学研究,2017,(04).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4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