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乡土美术资源的优越性与开发策略

更新时间:2020-06-07 来源:美术教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美术教育论文】

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摘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农村、边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和有效的美术教学活动。”
  
  一、乡土资源引入农村美术课堂的重要性
  
  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地域特色资源,开发乡土资源有利于缓解美术课程资源短缺的困境,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农村地区虽具有课程资源的优势,却存在课程内容简单化、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资源“紧缺”等问题,资源的丰富与利用的薄弱形成巨大反差,阻碍了农村地区美术教育发展,因此,有效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势在必行。
 

桂西北乡土资源

  
  二、桂西北乡土美术资源的优越性
  
  1. 自然环境资源的优势
  
  河池,又名金城江,地处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境内山川秀美、资源丰富。河池有巴马、都安、大化三个瑶族自治县,以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河池的地域特色资源非常丰富:大自然造就的竹林风景;“彩色农业”所呈现的美丽田园风光;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自然景观--金城江区由天门峡、凉风峡、龙门峡和漓江田园风光组成的“六甲小三峡”,风情万种的珍珠岩、幽静秀美的壮王湖;风俗文化影响下的村居建筑;较为集中、保存完整的“红军标语楼”等。
  
  2. 民间文化资源的优势
  
  (1)民族节庆文化。河池少数民族在其产生、发展和演变中形成带有约束性和权威性的习俗、乡规民约。桂西北壮族奉行“蚂拐( 青蛙) ”崇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自然界动植物作为图腾和神灵崇拜的观念;“三月三”民俗中体现团结协作的板鞋舞、寓意承接吉祥的“舞竹篙龙”、象征智慧和勇气的“狼兵双刀”、歌舞结合的“山歌拳”等节目。这些丰富的民间文化都可以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
  
  (2)民族服饰文化。南丹县白裤瑶族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白裤瑶男女服饰制作精美,包含织、染、绣的传统技术,不仅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设计感,还蕴涵着瑶族文化古朴而神秘的气质。白裤瑶男子服饰的突出特点在于白裤,白裤上的五条红色线条象征其祖先为本民族尊严带伤奋战的十指血痕,是缅怀祖先及其业绩的图案。白裤瑶女子服饰最有特色的是无领无袖贯头衣和蜡染百褶花裙,贯头衣背部的方形“瑶王印”图案,据说是被土官夺走的瑶王的印章,绣在女子衣背上以示纪念。白裤瑶服饰艺术构成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凝聚着少数民族的聪明才智。
  
  (3)都安编织工艺。都安地处喀斯特地貌,石山地区盛产竹、藤、草、芒等编织材料,这些韧性、弹性俱佳的原材料在当地少数民族人民手中变为拖鞋、吊篮、藤筐、花盆等民族工艺品,兼具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4)东兰铜鼓文化。东兰县馆藏有600多面铜鼓,占世界铜鼓收藏量的四分之一,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
  
  三、桂西北乡土资源开发途径与教学实践
  
  1.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1)师生资源。美术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挖掘者,又是课堂资源组织者。学生是美术活动的主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美术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预估,寻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资源。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各式各样的帽子》一课,教师可以利用河池世居少数民族如毛南族的花竹帽等的造型特点进行学习,环江的毛南族花竹帽是用当地盛产的金竹和墨竹篾子编织而成,花竹帽花纹美观,帽形大方。
  
  (2)校外人力资源。校外人力资源也是重要的美术课程资源之一,为了更好地利用当地的民间艺人资源,可以采取“请进课堂”的方式邀请民间艺人授课,把当地的民间艺术引入美术课堂。民间艺人来校传授民间美术绝活,同时还可以身兼学校美术比赛和汇报演出的评委。
  
  2. 充分挖掘自然资源
  
  材料是创作美术作品的重要载体,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利用一些身边常见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材料的特性,重新审视身边物,发挥创造力。山区随处可见的竹叶、枯树枝、废木桩、石头等自然生成物都是很好的素材。例如,水稻是广西农村常见农作物,每到秋天收完水稻,学校可以举办稻草艺术节,用收割后田间地头的稻草堆制作各种造型,原本用于屋顶搭建的普通稻草,能做成各种有趣的动物雕塑,成为大地的艺术。
  
  3. 开发民间文化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传承文化的性质。民间文化资源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俗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起到传承本土文化的作用。铜鼓文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红水河沿岸的壮家,几乎村村有铜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家家都要打铜鼓,喜庆吉祥,沿红水河两岸村寨是东兰壮族铜鼓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区。从平面构成角度,利用装饰图案进行教学,如铜鼓鼓面最突出的有太阳纹样、云纹和雷纹、羽人和飞鹭以及壮族人民生活场景描绘。
  
  以下课例是河池当地教师开发本地铜鼓文化资源的教学实践,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绘制双面鼓面,第二课时制作铜鼓立体挂饰,具体如表1所示:
  
  总之,充分对校内外的自然、人力、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不仅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将广西的美术教育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也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南一.当代广西少数民族美术教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2] 余明媚,廖作祥.浅谈乡土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美育中的开发和利用[J].素质教育论坛,2009,(9).
  [3] 吴文生,曾军宏.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地方美术传统文化的传承[J].教学与管理,2012,(21).
  [4] 张雪峰.农村贫困地区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美与时代,2006,(6).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4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