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策略

更新时间:2020-06-08 来源:体育教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体育教学论文】

高中田径训练论文
  
  田径运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和协调性等一系列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获得基本的运动能力,培养意志品质。如果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与教育功能,它的作用是其他项目无法替代的。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文化课学习负担重,加之家长们也认为学好文化课对学生更重要,田径课可有可无。且纵观当前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现状发现,田径教学呈现出训练强度低、训练量大的特点,不仅没有发挥出田径项目的功能,而且也让学生身心疲劳,逐渐失去了运动兴趣。为了能真正发挥出田径项目的功能和作用,本文着重研究一下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以期和同行们共勉。

高中田径   
  一、高中田径训练的特点
  
  田径运动作为全部体育运动中的根本,是通过适宜训练量还有负荷强度,让运动员身体上全部的器官肌体对于训练负荷所产生的消耗再到恢复,进而充分挖掘人们的潜能,使人们的各项身体素质都得到一定提高,同时使其身体能够健康协调的发展。在训练中,其实很难在视觉和感官上来判断训练的效果。因此,就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选择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协调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关系,以发挥出田径训练的作用,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关系
  
  在田径训练中,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是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训练强度是由训练频率和运动量决定的,而运动量则与运动时间的长短有着直接关系。如,练习100米加速跑,练习组数是8组,那么这8组是训练量,如果每一组训练都是全力去跑,那么这就是强度。在田径训练中,训练强度如果太大,则训练量不能大;如果训练量大,则训练强度也不能太大。如果训练量和训练强度都很大,则学生在运动时就很可能因为训练而受伤。但如果刻意降低训练强度,提高训练量,则又会诱发学生的神经疲劳,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如何有效协调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关系,对激发学生的田径潜能以及发挥田径的训练效果非常重要。
  
  从训练方面来说,跳高运动员现阶段最好水平是2米,那么这是他百分之百的专项能力;400米运动员49秒是他最好的水平,那么49秒就是他百分之百的专项技术能力。如果训练只安排提高训练量,以跳高运动员为例,在安排训练强度时应尽量接近他的最大能力(接近2米),或是适当超过他的最大能力(2米以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度刺激后,他的整个肌体就会不断去适应这样一个强度水平,并且感觉越来越轻松,整体的运动水平就会提高。反之,如果每次的专项训练只是进行40次(1.8米)中等强度的过杆训练,运动员的肌体只是受到了80%的强度刺激,另外两成肌体处于休整或者是半休整的状态,长期使用这一训练强度,肌体就会接受并适应这80%的强度刺激,从而把整体适应能力向下拉。所以,在设计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时要根据运动者的身体状况来考量,适度、科学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才能使运动者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三、把握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策略
  
  (一)把握合理性,加强田径训练科学性设计
  
  在制定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时,必须尊重高中生生理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首先,要合理制定训练计划,训练强度应适中,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训练强度过大,则会使学生身体某个部位负荷过重,导致出现严重的疲劳性损伤、记性损伤,甚至跟腱拉伤拉断等;训练强度偏小,则难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在高中田径教学中可参考孙海平的训练方法,先力量训练,后速度训练,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体力基础后再提高速度。
  
  其次,在设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时应符合稳定性原则。可以体育考试训练强度或比赛强度为参考,以近似考试的标准或接近比赛要求来设计训练强度和量,做到以考代练、以练代考,保证学生能获得稳定的田径训练,真正提高高中生田径成绩。切忌在考试前或比赛前搞突击训练和集中训练,后面又突然放松了训练,这样不利于学生技术的稳定。
  
  (二)把握适度性,强化训练和专项训练并举
  
  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应保持合适的比例,且在保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提升高中田径训练水平,还应合理融入强化训练和专项训练,以充分激发高中生田径潜能。强化训练的宗旨在于使高中生身体机能始终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而专项训练的宗旨在于不断激发高中生身体潜能,使学生的爆发力、意志力和速度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它们二者有效配合、相互融合,才能有效提升田径训练水平。而强化训练与专项训练相融,是指合理降低训练量而提升训练强度,减少低效低能的训练次数,提高每次训练的强度和质量。如,在进行短跑项目训练时,部分学生在奔跑过程中的步法水平需要提升,部分学生在奔跑过程中的爆发力水平需要提升,这时就可以针对学生的素质短板进行强化训练和专项训练,提高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设计的有效性。
  
  在高中阶段,专项训练有速度训练、力量训练以及心理素质的训练,开展专项训练既不能进入太专误区,也不能进入太泛的误区,只有合理搭配这几个因素,才能起到较好训练效果。高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探剌训练模式的创新,改变传统简单的训练方法,能够专业分析引起学生田径成绩波动的因素,并深入分解,找准学生田径素质的具体缺陷,从而指导学生开展更具有科学性的加强训练。此外,很多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加强,可以安排他们进行反复起跑练习,既能提升起跑反应的灵敏性,也能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
  
  (三)把握针对性,合理安排差异训练方法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理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心理承受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男女生有别,如果统一采取一样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必然难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设计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时,要尊重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分类教学。目前,适合于高中田径教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即班级组合式教学和集中组合式教学。(1)班级组合式教学,是指将多个班级组合到一起进行室外体育课教学,在合理分类体育项目后,再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制定相适应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2)集中组合式教学,是先将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集中性的田径要领讲解,然后以学生实际体能为准安排分组训练。通过合理分组,做到有教有类,使每一个高中学生都能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田径训练内容。如,对于男生而言,他们体质强,可以承受强度比较高的田径训练,体育教师可合理提高训练强度;对于女生而言,她们体质偏弱,因此,体育教师可适当降低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要求。
  
  总而言之,田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高中阶段又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协调好田径教学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对发挥田径运动的功能以及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制定田径教学计划时,应该遵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合理性、适度性、针对性等方面去设计训练量和训练计划,以制定出真正适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方法,并提高田径训练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