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中8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

更新时间:2020-06-09 来源:化学教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导入方法论文摘要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老师一开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课堂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导入也称之为“开场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让他们对当天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行主动学习。教学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新旧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见老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做到先声夺人,保证课堂顺利、高效!
  
  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即使同一学科,不同的课型,教学导课的方法也不一样,老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导课方式,做到事半功倍。笔者结合20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总结了8种常用的课堂导入的方法,以期在课堂导入方面给大家一些启示。

化学课堂导入   
  一、实例导入法
  
  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服务于生活。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现象来导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讲解“原电池应用”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教学楼的护栏、楼道的扶手为什么要刷油漆?家用铁质的脸盆、碗、杯子为什么要喷搪瓷?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今天的课堂,一起寻找其中的奥秘。一节课下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观察非常仔细。不仅如此,他们还列举了不少身边的实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实验导入法
  
  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现象往往带给学生新鲜感,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悬念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从而为学习新知识创设良好的情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老师还可以让更多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金属钠时,先演示了钠与水(滴了几滴酚酞)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一下子就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很快学生就把观察到的现象一一罗列出来了,接着问他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大家异口同声回答:想!那节课进行得非常顺利,学生异常安静,听得非常认真,教学效果很不错。
  
  三、故事导入法
  
  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学化学知识内容与很多历史事实、名人轶事和奇闻趣谈有关。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部分内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知识背后的人或事,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思维、记忆知识内容和探究学习方法都很有意义。比如学习“氯气”一节时,笔者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天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山地作战。黎明时分,英法联军战士突然看到一股黄绿色的气体向前袭来,同时闻到刺激性气味,很快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于是四处逃窜。往山顶逃跑的幸免于难,往山谷逃的无一幸免,德军不战而胜。故事讲到这里,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问:“这气体是什么东西?怎么这样厉害呀!”老师顺势告诉学生,这气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氯气,并结合故事中的一些现象和情节,讲解了氯气的有关性质。这节课的内容,学生不但学得特别认真,而且掌握得非常牢固。
  
  四、谜语导入法
  
  猜谜语是青少年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或课题设计有趣的谜语作为教学导入。例如学习“氢气”一节时,笔者先出一个谜语给学生猜:放倒是个工,密度它最轻,点燃生成水,不纯要爆鸣。又如在学习“温度计”时,又设计一个谜语:玻璃身体直心肠,一条红线居中央,从来赴汤不蹈火,专门为你试冷热。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就被点燃了,经过一番热烈讨论,谜底很快找到。教学从揭晓谜底开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五、视频导入法
  
  视频融图像、声音、色彩、动画于一体,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融洽师生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收新知识。在学习环境保护、工业生产等章节知识时,笔者往往会让学生观看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视频,接着分组讨论观看视频后的感想,并在班上分享交流,这样学生对学习任务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学习起来自然轻松许多。
  
  六、比较导入法
  
  比较导入法又称类比导入法,就是针对学生比较陌生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跟他们平时已经掌握的、与所学知识非常相似的旧知识,进行类比学习。类比法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比如学习“物质的量”的时候,初学者特别害怕,有的同学因此害怕化学,放弃化学学习,选择进入文科班学习。其实,我们只需牢牢抓住“物质的量”是以摩尔为单位的一个新的物理量,让学生明白它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应该向学习其他物理量一样去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在学习长度时,只有规定1米是多长(需要国际公认),才能去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那么,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时,我们也必须先规定1摩尔含有多少个微粒(需要国际公认),然后才能运用“物质的量”解决其他问题。在这里需要明确一点,七个基本物理量分别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是化学计算的中心。这样一来,学生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就轻松多了,自然理解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相对原子量或相对分子量。
  
  七、目标导入法
  
  目标导入法就是直接用学习的三维目标作为课堂的导入。在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学习不存在大的障碍,而且学生学习状态特别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这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导课方法。比如学习有机化学时,我们要学习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以及它们的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无论是烷烃、烯烃、炔烃,还是它们的衍生物,学习思路基本相同。掌握基本学习方法以后,就不用在导课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八、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就是利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知矛盾冲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出现容易引发思考,问题一旦解决又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有些时候用这种方式导课效果也特别好,比如学习“电解质”时,笔者会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都知道化合物为酸、碱、盐和氧化物,请问氨气(NH3)属于哪一类?学生马上展开了讨论,并形成了自己的结论,首先他们都肯定氨气是化合物,也知道它不是氧化物、不是盐,有不少同学认为它是碱,因为大家知道氨水显碱性,也有不少同学回答都不是。这时,顺势引导:氨气不属于上述四种类型,这就说明我们以前学习的化合物分类方法不够科学,大家想不想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学生响亮地回答:想!在良好的氛围中,我们开始了“电解质”的学习,效果不言而喻。问题导入法往往适合新的物理量的学习,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知其然”,还可以“知其所以然”.
  
  综上所述,课堂导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也可以利用一首古诗、一则新闻、一个笑话等来导课,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牵强附会。教师要根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灵活运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开启思维的闸门。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在导课环节花费太多时间,否则会事与愿违,造成课堂混乱。
  
  总之,我们要力争用最鲜活的素材,最风趣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进入主动的学习模式中来,享受课堂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4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