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更新时间:2020-06-29 来源:教育管理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教育管理学论文】

摘要

  班级管理是中职院校管理的核心环节,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通常, 班级由班主任负责教学管理。本文探讨班主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班主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教学信息反馈

  中职院校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 掌握学生最近的生活及学习需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需要反馈给院校, 充分的信息有助于中职院校更好地做出决策。班主任在信息传递过程中, 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中职院校要将信息传递给学生, 下达学习任务以及要求等。近年来,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部分人员认为班主任信息传递的职能正在弱化。学生能够通过电脑等自主了解院校的信息。虽然新媒体手段逐渐普及应用, 但是不能够完全代替班主任的角色。在院校管理中, 班主任作为教职工中的一分子, 对于信息的传递是准确可靠的。从学生的角度看, 班主任是班级的“家长”, 是能够信赖的, 学生可以对其讲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一直以来, 院校对于班级状况的了解, 最快捷的渠道是班主任。学生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 会直接同班主任沟通。班主任是班级干部与学生、学成通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中专院校学生普遍年龄较小, 思想不成熟, 不能够做到有效的沟通。除此之外, 各科任课教师会通过班主任了解班级的情况, 反馈学生的学习态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 使家庭教育与院校教育属于互补的关系。班主任应该将学生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 以便家长及时开展家庭教育。

  2. 有利于班级纪律督导

  在德育教育的大背景下, 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是院校教育的第一目标。因此, 各中职院校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班级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 因其人数众多需要有组织、有纪律。学生之间应团结友爱, 共同参与集体生活。班集体应该树立共同的目标, 有规范, 使学生有归属感。具有良好风气的班集体建设, 离不开班主任的工作。在管理过程中, 班主任处在班级组织者的位置。班主任能够把握班级前进的目标, 建立班级的组织结构, 建立班级管理制度。

  3. 有利于对全体学生的管理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 中职阶段的学生身心急剧变化。相对于中学而言, 中职课程难度增加, 学生因学习成绩同父母和教师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因此, 在中职阶段, 学困生的人数出现比率增高。中职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每个学生的特性各异,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 班主任在教学的管理过程中要扮演激励者的角色。其一,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其二, 帮助学生客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并指导其如何战胜困难。在课堂内外, 班主任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不断激励“学困生”, 使他们受到关注, 从而达到增强自信的目的。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 (如座位的安排) , 学生进行分小组学习时, 教师可以将学习优异的学生和学困生分成同一小组, 帮助学困生, 鼓励其积极地思考问题。

  4. 利于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学校中, 班主任的第一角色应是学业的指导者。中职院校专注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德育教育的要求下, 中职教师应该承担起德育的重担, 有理有据地对学生的学业生活做出指导。一般情况下, 班主任也是专业课程的教师。虽然, 教师不是都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但是对于一般的问题, 教师能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除此之外, 中职院校的学生年纪较小, 会面临着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 难免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 班主任是解惑的最佳人选, 要对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中职院校教师作为人才的培养者, 必须践行工匠精神, 积极思考教学改革, 将教学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班主任加强教学管理的措施

  目前, 我国制造业以及代服务业急剧发展, 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中职院校要不断顺应社会新要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不断创新, 培养出优秀技术型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不仅对于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设施有更高的要求, 更是对师资力量提出高要求。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 班主任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 班主任在日常落实教学管理时, 应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些中职院校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形成散漫、不将心思放在学业上的坏习惯, 对自身不能够严格要求。因此, 班主任应指导学生对于自身的技术能力高标准、高要求, 对于细节持认真的态度。班主任要加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规范其做事标准, 使其懂得哪些可以做, 哪些不可以做。教师要思考如何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出新意:通过学生管理队伍专题研讨, 在工作标准上从严从细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立项, 摸索出规律, 在实践中总结提升凝练, 形成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制度。

  2.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业指导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使班级树立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 班主任要做好学业指导工作。教师可以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状态、接受能力、学习情况等适时进行引导, 引用实际案例, 剖析如何在技术能力上精益求精, 逐渐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度;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快速进入专业学习角色, 了解今后的行业状况和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通过扎实地学习, 班主任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耐得住寂寞, 沉心静气做事情, 提高技术专注力。中职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但是基础知识偏弱。班主任可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将专业课程作为载体, 培养其综合职业素养。

  3. 培养职业理想

  班主任要发挥榜样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自信心。一般而言, 中职院校学生的目标较为明确, 即更好地就业。班主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就业并不困难, 关键是如何在工作岗位中有良好的表现, 如何正确对待工作。班主任可请优秀的院校毕业生到校交流, 共同分享其职业发展体会;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 激发其努力向上的积极性。

  职业理想的树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是一件长期的工作。中职班主任在指导过程中要坚持下去, 不能够急于求成。在实际过程中, 学生慢慢培养起来的职业兴趣, 可能因为学习成绩、个人情况等因素使积极性受打击。这个时候往往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4.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中职院校学生来源以初、高中生居多, 学生的年纪小, 有叛逆心理。在心理上, 他们依旧对教师、家长存在依赖性, 需要教师多与学生互动交流。中职教师在生活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 帮助其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在课堂外赢得学生的认可, 使教师以朋友的身份陪伴其成长。学生素质各异, 学习中、生活中的突发情况不可预见, 因此班主任的工作方法要保持灵活性, 根据不同情况, 选用班干部, 加强班集体建设。班级干部对班级的管理起着积极作用, 在班主任无法与学生沟通的情况下, 可由班级干部来完成。

  5. 树立“严师”品牌意识

  目前, 中职院校教育竞争日趋激烈, 院校的发展必然面对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 必须要做学生的表率。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 教师的言行品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生对学校的第一对象是班主任。教师的不良思想会直接影响学生。错误的教育方式或是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忽视德育, 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因此, 班主任要把自身培养成名师、严师, 以自身带动学生的成长。

  6. 班级内部帮扶

  班级可设立由班主任、“学霸团”等组成的帮扶团队, 实行班级内部“一帮一”、辅导班等帮扶举措;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帮扶对象和所需的最佳帮扶模式对接上, 锁定“学业倦怠”学生为帮学对象, 搭建“学业指导工作坊”为帮扶载体, 通过量表精确判别、定量精细分类、等级精准帮学, 提升学业指导工作成效。班主任应对学生一视同仁, 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时, 应面对全体学生, 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三、影响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其一, 近年来, 中职教育过分强调就业率, 导致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 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其二, 教师的任务重工作量大, 学校缺乏激励及鞭策机制。班主任一般也是专业课程的教师, 工作量较大, 任务重。院校开展的各项活动需要由班主任组织及参与。学校制定科学的激励政策, 能够充分调动班主任教师的积极性, 提升其责任感, 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教师激励政策的构建是有难度的。一些学校的激励机制存在缺陷, 其系统性、可操作性以及科学性不尽如人意, 最终导致激励失败, 影响教学质量。因此, 院校应该在班主任管理中给予积极的支持, 使其更好地完成班级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一些中职院校的学生直接面对就业, 没有升学压力, 容易使其忽视学业, 从而造成自由懒散。所以, 班主任在教学管理时, 应该讲求科学的管理方式, 细心、耐心地培育每一个学生。中职院校应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给予支持, 加强班级建设, 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奉永正.正确认识学生是做好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基础[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 2011
  [2]贺斌.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谈教师的角色转变及学会新的专业技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3]齐学红.今天, 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成长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4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