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视角分析当代大学生信任危机

更新时间:2020-07-07 来源:教育管理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教育管理学论文】

摘要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interpersonal trust intensified, which aroused people's atten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trust crisis and analyzes its causes from the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On this basis, some constructive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college students; trust crisis; sociological analysis;

  进入新世纪以来, 在我国社会生活中, 信任缺失问题愈演愈烈, 这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受此影响, 信任危机日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当前的社会信任危机, 从社会层面来看, 其主要表现是公共权力在公正性和有效性上失信;从个体层面来看, 其主要表现是人际关系日益疏远, 彼此猜疑, 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对立。学术界对系统信任危机的研究已相当深入, 但对人际信任危机的研究, 学者大多从大处着眼, 微观的研究并不多。本文试图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入手, 探讨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表现, 分析其原因, 最后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人际关系视角分析当代大学生信任危机

  一

  美国学者福山曾对“信任”这个概念予以界定, 他认为, 信任是人类社会常见的文化特性之一, 在一个由诚实、规矩、合作和互惠行为构筑的社群中, 共享的规范与价值观得以形成, 人们从中萌发出一种期待, 这就是信任。追根究底, 信任问题是人们出于对安全的考虑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和行为方式。用通俗的话来说, 人际信任即“放心”, 不用担惊受怕地担心对方, 并相信对方会按自己的期望行事。人际信任危机会增加社会交往的成本, 并使社会道德风气恶化。大学生是社会上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 他们对现实问题较为关注,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人们常说, “大学就是半个社会, 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曾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 也难逃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可以说, 大学生对人际信任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人际信任度。多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信任危机在大学生交往中普遍存在。那么, 具体来说, 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 在人际交往中, 人际信任度往往可以从对人性的态度上表现出来。当前的大学校园充斥着对“人之初, 性本善”的质疑, “人性本恶”成为大多数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在“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这一思想的指引下, 当代的“天之骄子”在人际交往中成为了理性计算自身利益得失的“经济人”。在他们身上, 理想主义丧失, 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 厚黑学泛滥。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考试舞弊, 恶意拖欠银行贷款, 制造虚假履历等现象的凸现,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为人处世的价值取向的变化, 同时也间接体现了他们对人性的看法。

  其次, 很多学生反映在大学里难以交到知心朋友, 大家同窗几年, 相互之间的了解却很少。据《郑州晚报》报道, 最近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的学生从郑州市的大学生中抽取400名做了调查。结果显示, 不少学生认为大学校园就是小社会, 很难结交到知心朋友。此次问卷调查选取了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和郑州大学作为样本, 对这四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该调查共发放了400份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为376份, 有效率95.6%。其中, 男生为170人, 占45.2%, 女生为206人, 占54.8%。调查结果表明, 在人际交往方面, 大学生们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信任危机。在是否能交到知心朋友这个问题上, 仅有12.4%的男生和4.9%的女生给出了肯定的答复。由于知心朋友难求所造成的人际交往危机的普遍存在, 许多大学生在学校里难以找到感情宣泄的对象, 心理问题严重突现出来。“郁闷”、“人生没有意义”成为诸多学生的口头禅;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率的上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马加爵事件则是大学生中人际信任危机的极端表现。

  最后, 众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甚至一些大学生极度依赖于网络, 在网络上高谈阔论、呼朋唤友, 在现实生活中却少言寡语, 不善交际, 孤僻冷漠。这带来了人际关系上的信任危机, 一些大学生由此患上了“网络孤独症”。许多学生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与素不相识的网友进行交流, 却不肯与朝夕相处的同学谈心。同班甚至是同宿舍的人相互之间互不了解在当今校园已成为一个见惯不惊的事实。

  由上可见, 人际信任危机已成为当代大学校园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

  那么, 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上为何会出现危机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首先, 同人类其他行为一样, 信任行为也带有文化的烙印。在西方学者的论述中, 中国是一个低信任度国家, 中国人的信任是一种以血亲关系为本位的特殊信任。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差序格局”说, 即中国人一般依据血缘关系来区分“自己人”与“外人”, 血缘的亲疏决定了信任度的高低, 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 在中国社会中, 仅限于“自己人”的特殊信任胜过了针对于“外人”的普遍信任。在这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之下, 大学生无不受其影响。各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相互之间极少有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这无疑给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带来一定的障碍。

  其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 社会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应当归结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信任深深植根于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制度规范体系之中。鉴于此, 从表面上看, 所谓的人际信任危机是人们不信任他人, 但究其深层次原因, 则是社会系统结构功能出现了失调。从本质上来讲, 信任危机是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目前, 中国正在从传统的熟人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 社会交往面日益扩大, “知名交往”日渐稀少, “匿名交往”日渐增长, 人们彼此之间无法再依从传统的熟人关系来定位自身的道德责任, 必须转向依靠相互之间的契约来明晰责任, 但是, 许多人无视契约上约定的道德责任, 依旧秉持内外有别的诚信观念, 仅对“自己人”守诚信, 对陌生人则不守诚信。而现有法律疏于追究违约的责任, 因此, 人们对签约的陌生人屡屡失信。此外, 近些年来, 我国人口社会流动日益频繁, 这成为当今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之一。社会流动的加速降低了失信的代价, 导致失信行为急剧上升。社会调查结果表明, 在当今中国社会, 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急剧下滑。1990年, 美国学者英格莱哈特开展了“世界价值研究计划”, 对41个国家展开调查, 其中包括了中国, 根据调查, 中国社会的信任度位居第四, 高达60%, 排在瑞典、挪威、芬兰三国之后;1996年, 又一次世界价值调查展开, 调查对象包括47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也位列其中, 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社会的信任度为50%;1998年, 美国、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学者对中国四个城市 (上海、天津、武汉、深圳) 展开调查, 仅有30%的调查对象认为他人是可以信任的, 其中, 深圳的人际信任度最低, 仅为16.8%。[1《]中国质量报》曾经报道, 2002年, 零点调查受托对中国19个省份进行调查, 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河北等, 共有5000多人接受了调查, 调查内容集中于生活指数方面。其中, 对于“未来最应该依靠的人”这个问题, 选择自己的占42%, 选择家人的占40.7%, 选择朋友的比例仅为3.6%,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信任危机。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 在当今中国社会, 不信任心理普遍存在于人际交往过程中。中国传统上是一个“熟人社会”, 对熟人的信任度比较高, 然而, “杀熟”现象现在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在此社会背景下, 大学, 这一曾被称为“净土”的地方, 也未能逃脱由社会转型导致的与传统断裂所带来的影响。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与社会发生接触, 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思想观念也就乘虚而入, 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也是他们社会化的过程。例如, 家长以社会上发生的种种失信行为来教育孩子不要轻易相信别人, 要处处提防;大众传媒、报纸、网络上充斥着有关人心不古、“杀熟”的报道。大学生们耳濡目染, 对人性逐渐持否定态度, 人际信任度开始降低。

  最后,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 而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对以后的就业有着较大影响。这意味着他们在奖学金、竞选干部、保研、就业等涉及利益得失的问题上隐伏着潜在的冲突。这种潜在的竞争关系对学生之间人际信任的建立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

  当今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知识更新的日益加快, 人才之间的激烈竞争, 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体人际信任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无疑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可见,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已成为影响其自身整体素质高低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更进一步地说, 人际信任危机对个体的社会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不利于培育符合社会需要的个体。个体的社会化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完成, 和谐的社会互动对个体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而和谐的社会互动建立于良好的社会信任关系之上。当社会处于不信任氛围中时, 社会互动会出现许多障碍, 不利于社会文化的沉淀和进一步发展, 不利于社会结构的维系和转变, 更不利于人格的健全与完善。那么, 面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信任危机,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 值得注意的是, 人际信任问题不单纯是一个个人问题, 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它涉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社会交往的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的公正与健全程度以及社会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等。另外, 人际信任与系统信任这个基本背景密不可分。鉴于此, 若想从根子上解决大学生的人际信任问题, 必须从社会信任入手, 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的氛围。毫无疑问,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牵扯到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 国家应该加强法制建设, 逐渐由“人治”转向“法治”, 增强人们对政府、媒体、企业等机构的信任等。

  其次, 大学生虽已成年, 但还身处象牙塔之中, 并未全面且独立地接触社会, 很难从有限的社会活动中形成自己的人际信任态度。大学生对人际信任的看法,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学校与书本教育、父母教育以及同学间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其中, 父母教育尤为重要, 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处人待物对子女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 父母要采取正面教育方式, 让子女产生人际信任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最后, 各高校应加强道德宣传教育和诚信教育, 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提高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和社会信任度。

  参考文献
  [1]王效仿.诚信缺失的社会性原因分析[J].天府新论, 2004 (5) .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