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究

更新时间:2020-07-15 来源:德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德育论文】

摘要     网络道德是一种存在于网络环境中的新型道德关系。与现实道德相比, 网络道德具有自主性、多元性、开放性的新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道德主要依靠网络主体的自我道德约束力、道德信念来调节。而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最多的群体之一, 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适应网络发展的必然要求, 同时, 网络和大学生各自的特点也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究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现状     为窥探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文献分析的理论基础上, 以河南省三所学校为例, 涵盖了双一流重点本科、普通本科、民办本科院校三个层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500份问卷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收回有效问卷457份。问卷围绕大学生网络侵犯、网络滥用、网络欺骗、网络暴力及色情四个角度展开。从总体来看, 大学生网络道德主流呈积极向上的态势, 但仍存在具体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一) 大学生网络侵犯问题     大学生网络侵犯问题在道德上表现为人身权利侵犯与知识产权侵犯。其中, 人身权利侵犯又包括侵犯他人隐私权及对他人进行网络暴力而造成的人身权利侵害。从调查数据来看, 有93.1%的大学生能够较好地尊重他人的隐私, 仅有7.9%的大学生会有未经允许查看他人的个人信息、文件等侵犯他人隐私的网络行为。可见大学生在侵犯他人隐私的网络道德问题上基本上能够做到自律。但在网络暴力方面, 将近90%的同学有在网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和谩骂的网络行为。所以, 相对而言, 大学生在人身权利侵犯中, 言语暴力的网络道德问题尤为突出。     大学生网络侵犯的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侵犯知识产权方面。在调查中, 有57.3%的大学生不会下载或转载未经授权的影像、文字或盗版产品, 也就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约束自己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网络行为。值得注意的是, 在侵犯知识产权的网络道德问题中, 大三、大四的学生占的比例较高。其次, 在网络知识产权侵犯的问题上, 学术不端问题尤为突出。在调查中, 49.1%的大学生有过从网上抄答案、引用下载资料未注明, 以及抄袭他人成果的网络行为, 也就是说, 将近一半的同学在学术不端问题上不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从整体上看, 大学生在侵犯他人隐私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网络道德问题上做得较好, 但网络暴力与网络学术不端问题较为严重。     (二) 大学生网络滥用问题     网络滥用, 首先是指不合理、不合时宜的过度使用网络。大学生在网络滥用方面的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沉溺于网络或因网瘾影响学习生活的网络行为。在“有无因上网耽误上课或因网瘾影响学习的网络行为”这一问题调查中, 有57.5%的大学生表示没有。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上网耽误上课或因网瘾影响学习成绩。值得注意的是, 在上网时间的调查结果中, 62.3%的大学生有因长时间用手机上网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的网络行为。由此可见, 大学生在课堂上不合理、不合时宜地使用手机上网的问题十分严峻。     其次, 网络滥用还表现在对网络语言的不文明使用上。调查问题为“你是否有过在网上宣传反国家、反民族以及封建迷信等信息的网络行为?”其中, 93.2%的大学生选择从未有过在网上宣传反国家、反民族, 以及封建迷信等信息的网络行为。此外, 还有11.7%的大学生表示, 曾有过在网上恶意注水、刷屏或黑客攻击的不良网络行为。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 大学生在不合理、不合时宜使用网络方面不容乐观,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网络依赖较大。     (三) 大学生网络欺骗问题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等特点使得网络欺骗行为蔓生[1]。在调查中, 39.6%的大学生有过在网上撒谎、散布谣言等恶意言论的网络行为。同时, 在网上有过欺骗他人感情、不诚信交易等欺骗性网络行为的大学生也占27.9%。从总体上看, 大多数大学生在网络欺骗的道德问题上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 但还有部分同学无论是在言论还是行为上, 都有网络欺骗的行为。     (四) 大学生传播网络暴力、色情信息问题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一些暴力与色情信息大肆传播, 容易被大学生接触到。关于此方面, 大学生主要在两方面存在不良行为:一是浏览色情、暴力信息网站;二是使用涉及暴力及色情的网络用语。根据调查显示, 从来没有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信息并传播其视频、图片的大学生占86.7%。78.9%的大学生表示“从不在网上使用色情、暴力等不文明用语”。从总体上来看, 大学生在网络色情、网络暴力方面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 但仍然还有13.3%和21.1%大学生有浏览、传播或使用色情、暴力等不文明用语的网络行为。     总之,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总体上规范, 部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主要集中在侵犯知识产权问题、网络欺骗方面。同时, 关于网络暴力及色情问题上, 少部分大学生存在浏览、传播或使用暴力、色情不文明用语的网络行为。由此可见, 大学生网络道德价值观基本取向正确, 但仍存在少数大学生价值观迷失的问题。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上述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调查结果, 梳理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因素。具体如表1所示。     (一) 大学生群体心理困境     从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因素来看, 90.2%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心理因素是造成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87.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宣泄情绪、逃避现实困难是导致网络问题的重要心理原因。同时, 网络的去中心化、虚拟性、匿名性为大学生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充当了“保护伞”。其次,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 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加之道德意识薄弱、道德意志不坚定易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2]。   表1 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因素
表1 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因素
    (二)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     从调查问卷来看, 仅有46.5%的大学生在学校及其他课上听过网络道德相关内容, 剩下25.3%的大学生在学校相关活动、社会实践中接触过网络道德讲座或相关知识, 其余将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没有网络道德的相关课程, 或在学校没有直接接触过网络道德的相关内容。据此调查结果分析, 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存在一定的疏失, 没有针对性或系统性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这就使得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薄弱, 基本上靠自我约束力或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规则来遵守网络道德。     (三) 网络技术、网络社会自身特点的因素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为网络社会的不道德行为埋下了隐患,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和隐藏了网络主体, 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也更加隐蔽。同时, 网络的去中心化, 也使作为网络主体的大学生自我道德约束力与道德责任感减弱。其次, 网络的扩散性与开放性更有利于朋辈群体从众效应的形成, 使得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意志更为薄弱[3]。最后, 网络社会的法律法规与现实社会相比还不健全, 所以法律法规对网络社会的道德约束力远不及现实社会, 导致一些投机分子有机可乘, 在网络空间里肆意妄为。所以网络立法的不完善、网络道德监督的不到位、网络技术监管的漏洞也是形成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要因素。     (四) 社会相关部门管理疏忽懈怠, 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环境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上网地点为学校附近的“黑网吧”, 这些网吧不符合相关部门的要求与许可, 违法违规经营, 管理不到位, 加剧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 同时不利于良好社会监督环境的形成。其次, 针对申请域名和服务器、个人信息等, 有关部门审核不严谨, 使投机分子有机可乘, 利用网络向大学生传播不良信息, 污染了网络环境。因此, 社会相关部门管理的疏忽和懈怠, 不利于网络道德环境的形成和监督。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分析     结合大学生自身主体因素与外部环境, 根据调查问卷的相关调查数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进行建构与培育对策分析, 如表2所示。   表2 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有效途径
表2 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有效途径     (一) 主体建构: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     在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对策调查中, 绝大多数大学生 (88%) 认为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 必须要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为此, 首先, 大学生要加强网络道德意识, 培养网络道德素质及信息素养, 主动进行网络道德自我教育。其次, 大学生要主动磨炼网络道德意志。不断加强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 增强道德判断能力, 在网络社会中不随波逐流, 坚守网络道德约束。最后, 在网络道德实践中不断强化正能量行为, 抵制网络不道德行为。具体而言, 要注意以正能量的网络活动为载体,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增强其道德自律性, 使其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二) 高校建设:加强心理和思想引导, 过滤不良信息, 做好网络“把关人”     关于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 有82.1%的大学生认为要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高校首先要重视网络道德, 开设网络道德相关课程, 有针对性地、系统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其次, 学校要开展精彩有趣的课外活动与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避免大学生因生活枯燥无聊到网上寻找乐趣。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情绪疏导, 指导大学生合理排解不良情绪, 并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上的困难, 避免大学生到网上发泄不良情绪。最后, 高校要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网络信息管理队伍。一方面继续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三观”教育, 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阵地;另一方面校内网要安装“过滤器”, 通过学校信息终端直接过滤不良网络信息, 从源头上剔除对大学生思想侵害与腐蚀的污染信息。充当大学生校园网络“把关人”, 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4]。     (三) 技术引领:占领技术制高点, 加强网络技术监管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基础, 有85.6%的大学生认为要借助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管理, 实现这一目标。首先, 要开发新软件提升网络安全性。通过防火墙或识别软件阻拦不良信息进入学生的视野。同时, 防火墙在查杀病毒、保护个人隐私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 能够保护网络知识产权及网络隐私。其次, 网络“监管器”, 可以限制上网时间、上网环境、上网主体, 对网络滥用和网络侵犯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5]。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之中, 是一项可行性较高的举措。最后, 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软件。攻克技术难关, 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从而从源头上防止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四) 社会监管: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从表2的调查数据来看, 65.2%的大学生认为, 加强社会管理是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有效途径。首先, 规范网络道德, 加强制度建设。目前我国的网络立法还不完善, 对网络道德的约束力还比较薄弱。网络道德判断标准也比较模糊, 所以从社会监管角度来说, 还需不断完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评价标准,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真正做到“依法管网”。其次, 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要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发布正面、积极健康的信息, 引导网络道德风气向正面发展。同时, 还要建立可用的网络道德舆论监督机制, 约束网民行为。最后, 网络管理部门要把好关, 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一方面, 在营业性网吧的审批流程及办理手续上要“严把关”, 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同时, 要注意通过建立档案管理核实营业人的信息。其次, 严厉打击学校附近“黑网吧”“小网吧”, 取缔其营业资格, 净化校园周边网络环境。另一方面, 对于网吧营业人员也要加强管理, 提升其法律意识, 严禁通过网络向大学生传播暴力、色情、谣言等不道德信息。最后, 做到多管齐下, 多举并施, 形成社会监管的合力。各相关部门建立联系, 形成一定的工作机制, 积极构建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良好环境。     总之,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特有的一项问题, 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 既不能过分夸大, 抹杀网络带来的有益之处, 也不能漠然视之。高校作为大学生的管理者, 必须与其他社会部门联合, 通过各种渠道, 以多种形式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这样才能让大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 从而有效推行素质教育,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本修.网络道德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2]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张鸿燕.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发展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4]薛伟莲, 刘权威.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8) :56-57.   [5]魏明.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其改进途径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8 (9) :78-79.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4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