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rjdtv.com--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摘要:通过对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初步总结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的提出改革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问题;改革措施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对各个行业的渗透,计算机技术已经由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变成了一门各个专业都要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该学科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要求,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使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探索。通过近十年的计算应用基础学科的教学,我将本人在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心得体会做了一些梳理,希望能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由于地域和经济条件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与计算机的接触和基础知识掌握上有相当大的差距,使得同学们在入学之初计算机水平相差极大。有些同学对很多软件的操作都能熟练地掌握,有些同学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多数学生对其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解很片面,仅仅是对于他们所感兴趣的网络聊天和浏览网页等内容比较关注。而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由于教学资源的局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课经常是上大班课、合班课。在教学中如果要考虑到整体的学生基础,许多教师需要从最基础的内容讲起,那么就会出现有基础的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太简单,上课就不认真听讲,开小差;如果照顾有基础的同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又会感到内容过难、过多而无法全部消化。
因此,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参差不齐,给高职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相应的困难。本门课程一般按照“七大板块”的模式进行编排,即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ord、Excel、PPT、多媒体技术介绍和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一般是64课时,32个课时的理论,32个课时的上机操作,要在这么短的课时内完成这么多内容的教学,而且几个模块之间线索繁多,知识点很琐碎,每一章内容就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彼此之间相互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大,学生难以相互贯通,在很短的课时中要掌握这么多的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教师而言,也没有办法在这么短的学时当中把很多知识点讲深、讲透。
目前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理论知识成绩+上机实践操作成绩作为评价考核的依据。一般理论考试是系部统一命题,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操作能力很强的学生对于理论题目的把握都不是很理想,有些操作题目文字化之后学生就不能准确把握了。对于上机操作的考核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由各任课老师“自行处理”。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过级率,以过级成绩作为这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上机实践就是不断重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拟题,使很多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标就是为了“过级拿证”。
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脱离了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完全以计算机过级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这是不符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为此,针对以上所述的教学现状,我们做以下几方面教学改革的探讨。在新生入校正式开始学习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进行初步的考查,根据考查结果和学校的教学资源情况将学生相应分成几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进度和方式分别进行教学。
当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条件进行分层教学的,特别是民办院校,因为教学资源的局限很难推行分层教学。无法分层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组,不同基础的同学分到一个小组,利于他们之间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对于一些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充当小老师,将一些章节的知识交与他们来讲授,教师最后只是对一些知识点进行适当的补充即可。而且“小老师”可以采用“轮流制”,谁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好,谁就是小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的小老师积极备课,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而听课的学生由于是自己的同学讲,他们更有兴趣,有时候甚至很认真地听,想找出他们讲课当中的漏洞。这样无论之前基础怎么样,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习的效果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好很多。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多采用任务教学法。所谓任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向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每一章节均有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的任务,能应用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解决一个或者几个实际的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任务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WORD中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学习怎样改变字体、字形、字号,怎样调整段落,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在任务的完成中获得一点一滴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一个个小的任务到独立完成一些大的任务,例如WORD学习完成之后,让学生用WORD做一份简历,就是对整个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和掌握,而且这个任务又有很多个性化的成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任务举一反三,更全面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是面向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的评价标准不能以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为主,而是以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比如在理论考试和等级考试当中要求很高的进制转换、补码、反码、点阵码等内容在企业实际应用当中并不是很多,而对于WORD、EXCEL、PPT等软件的操作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其实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在考核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一些实际并且实用的案例,比如考核EXCEL电子表格的时候就让学生以企业员工名册或工资表做一些企业实际需要的表格,力图把一个真实的办公环境的需求作为考核的标准,教师通过引入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和企业需求相吻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云溪.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2]陈炯然.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5).
[3]田丽.任务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2012,(7).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suanjilunwen/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