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更新时间:2020-07-03 来源:人工智能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人工智能论文】

摘要

  人工智能即AI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和实践行为的技术集合。关于AI,国外存在两种定义,一种是狭义的:研究如何制造计算机,并为其编程,使之能做心灵所能做的那些事情;另一种是广义的:把AI看做是一般性的智能科学,或更确切地说,看作是认知科学的智力内核[1]。人工智能的系统化发展与普及化应用必将深刻影响人类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一、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

  刘啸霆说:“科学和技术是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它既改变了人类生活活动的形式,也改变了人类生活的行为特征。”、“生活方式是以人们生活活动的形式和行为特征表现出来的体系。”生活方式是指“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体系。”[2]人工智能作为一个高技术集群,其发展应用必定会对人产生影响,作用于人的生活方式并显示出一定价值。

  1. 更好地满足人类需求。敖德佳说:“我们一直把技术看成对生物性需求的反应…人对生存、对活在世上的渴求与对活得好的渴求是不可分的…人的‘需求’这个概念是理解技术的基础。”、“当我们意识到有两种目的时,一切豁然开朗。一种是维持机体生存(仅仅是活在自然之中),让主体适应环境,另一种是促成好的生活,让环境适应主体的意愿。”[3]

  人工智能具有思维推理和行为实践的双重功能,可以更好地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满足人的需求。

  2. 人类劳动工作方式趋于简单并提高效率趋向自由。就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看来,从“蒸汽时代”到“电力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人们从自然中不断获得全新的动力,但是结果却是相同的,使人们的工作变得“省劲”,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为省劲而废的劲是技术”[3]。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在工作中大大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甚至人工智能的一些“机器学习、记忆、自动推理”的功能,还可以极大地降低人类脑力劳动的强度,并辅助人类进行数据分析或事务决策。盖伦说:“…省力的技术,它的作用是减轻对器官的负担,摆脱他们,最后是节省劳力。”[4]508-521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想要用无机物构成的机器来部分取代人类有机大脑的部分功能,可以在体力和脑力上双重性地帮助人减轻劳动负担。人类拥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完成其余事务,这无疑都使得人类生活变得效率更高,更加自由。例如机器人和专家系统分别帮助人解放体力和脑力劳动。

  3. 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式丰富化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衣食住行等各种用具的结合,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智能服装:智能服装是在传统服装的基础上,加入电子智能设备,使之能够读出人体心跳和呼吸频率;能够自动播放音乐;能够在胸前显示文字与图像,一件衣服能同时播放音乐、视频、调节温度,甚至上网冲浪的“聪明衣衫”。智能餐具:在餐具上植入智能设备,有两种用途,第一是公用智能餐具,例如智能餐盘,适用于食堂等公共场所,便于顾客结账算账,而家用智能餐具,例如智能筷子,可以快速分析事物成分和能量比例,便于用户判断食物优劣。智能家电:智能冰箱、智能电视等智能家电现在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利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这些家电在便利操控和安全性能上无疑更具有优势。智能汽车:智能汽车的无人驾驶技术正在紧锣密鼓地发展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不必为交通堵塞,驾驶疲劳等事务烦心,而可以利用交通的时间更好地学习工作。

  4. 人类生活安全保障性提高。目前的安全防盗技术,主要是用数字密码和电磁密码等安全保障措施,这些密码保障方式虽然足够先进,但依然有漏洞和破绽可循,容易被破解盗取。而人工智能领域图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提供了人面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保密方式,使人们生活中的秘密、隐私、以及人身财产安全,能够得到更多的保障。

  5. 人类的社会交往与娱乐方式发生革新。最好的例子就是智能手机的社交功能与体感游戏机的娱乐功能,是人工智能在社交和娱乐方面应用的典范。智能手机可使得陌生人的联系变得更加容易,社交活动更容易展开,当然,这其中有一定风险性,需要审慎对待;而体感游戏机在使人得到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帮助人锻炼了体魄变得更加健康,而且培养了人的身体有协调性与互助协作精神。

  二、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消极影响

  敖德佳说:“或许可以把‘放心’看作是人的一种‘省劲’装置,由‘不放心’产生的防范、戒备、焦虑、恐惧,是‘费劲’的表现形式,是人对‘自然强加的要求’的反应。”“人活在世界上,发现周围的世界是由便利和困难共同织就的错综复杂的网……我们同时被便利和困难所包围——把独特的存在论特征赋予了称作人的生存的实在。”[3]268-290而艾吕尔说:“所有技术进步都有代价,技术引起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有害和有利的后果不可分离,所有技术都隐含着不可预见的后果。”[5]120-143人工智能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技术的不完善性反而给人生活带来繁琐负担。技术的发明,本来是要“省力化”和“自动化”[4]508-521,但是现代技术产品,由于某些技术手段尚不完善或一时无法普及应用,反而给人类生活造成沉重的负担。例如,随着电子产品的增多,人们出行需要携带过多的充电器,并且要四处寻找电源,这反而给人类给人的出行与生活带来了不便。

  敖德佳说,有些技术在始端上起源于人追求一种“绅士理想”,“绅士理想虽在人的生存之中,但把关系倒了过来,主张人在被迫与环境纷争的生存中,应该表现得像在非现实的,纯想象的游戏中那样。”[3]“绅士理想”变为繁重负担,无疑成了本末倒置。

  2. 技术有效性使使人们忽视了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埃吕尔说:“技术进步造就了一些价值,这些价值具有无可怀疑的优点,同时也破坏了一些同样重要的价值……在劳动领域,当前的技术进步已极大地节省了体力付出。但与此同时,这种进步在精神方面却要求越来越高,以致神经上的紧张,疲劳和崩溃反而增加了。”[5]

  人工智能的技术有效性表现在其可以帮助人节省体力和脑力劳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保障性,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价值,但长此以往,人类必将缺乏在身体工作技能上和逻辑思维能力上的培养和训练,疏忽了本身能量和主观能动性的开发,转而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功效,如此一来,人的本质力量必然被削弱。这是一种技术对人生活和工作方式上的异化现象。

  3. 双手的解放却导致注意力的分散。人类的直立行走第一次从生理性上解放了人的双手从而使人成为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在社会性上第二次完成人类双手的解放,给予人同时多任务处理的可能性。技术的进步给人们提供了更多有效的使用工具,而如此之多的工具彼此之间有些存在互斥性,不可能同时使用,有些却并不存在这种互斥,反而可以同时进行操作,这就很有可能分散人的注意力,使人一心多用而精神不够集中,造成作业中会产生一定危险的可能性。人工智能中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使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操作手机,这就造成了一定危险可能性。

  4. 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超出人的可控范畴的可能性。埃吕尔还曾提及,技术环境是一个“自主的…在一个封闭的循环内式自我决定的…按照一种因果的,而非目的导向的过程发展。”[5]人工智能更加能够体现出这种技术自主性的特征,人工智能是技术自主性表现最为明显的技术之一,因为它将赋予机器以人类智能为终极目标。

  三、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

  上述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都属于人的技术性异化现象。“由于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从原始人中被彻底异化。”[6]在哲学上对其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1. 技术客体性的本质反思。马克思说:“它们(技术制品)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他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7]

  技术制品本身是人的主体性思维与自然的客体性规律所结合的人工物质产物,其“形式因”是人类主观精神,而其“质料因”则是客体性的物质。就技术的社会实践功能而言,其实践性源于技术之客体性的本质。人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此为“客体的主体化”,但与此同时,人本身也必然被自然世界中的某些因素所影响,被自然物质部分同化,此即所谓“主体的客体化”,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

  技术本身是起一种中介作用,是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是机器或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也可以看做“人体器官的投影”。人工智能技术也就可以看做人体的大脑与神经网络的投影。根据“技术自主论”得出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能超出人类智能可控限度的结论,这是片面而虚幻的,受到了空想性文艺作品的影响。因此,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对立统一,辩证发展,人工智能也许能在量上超越人类智能,却难以在质上反超。

  2. 技术的伦理反思规范建构。技术是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人造物,它是在人与自然地互动与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在其应用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弊端和问题即是因为其伦理规范的不完善性所导致的。需要给予技术的发展与伦理上的规范。

  首先,明确技术的善。技术的善即是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谋福利,一切与这个终极目标相一致的皆为善,反之则是恶的。其次,就技术研发主体而言,应充分对所研发技术进行评估,预先明确其价值之正负善恶,并进行清晰说明,扬长避短,杜绝为了经济利益枉顾技术危害的行为。再次,就技术管理主体而言,不能盲目遵循商业上的“需求导向”,一味追求产品销量而夸大其词,应如实描述产品性能与利弊。最后,技术应用主体最重要的是按照说明的步骤与规章来使用和操作,切忌主观臆断为所欲为。

  3. 人的主体性反思。技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剥夺,人的价值实现依附于机器的问题,正是所谓技术对人的异化问题。马克思更是指出,“异化是对人的本质的扭曲”[8]人的本质是实践与制造的,然而当人的劳动和精神都依赖于机器甚至致瘾,就更符合马尔库塞所说的“技术合理性与统治逻辑”理论。想要破除这种“合理性”、“成瘾性”、“统治性”的异化现象,我们必须在主观上树立正确的技术意识。

  人与技术的适距性。人应与技术保持适当距离。外国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每周都将抽出一天时间给孩子举行“无技术日”活动,即是让孩子在一天的时间中远离技术环境的干扰,与技术制品隔离开来,完全亲近大自然,这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人的主体能动性。简而言之,就是注意培养自己的独立工作技能。人的社会交往性,即人应参加社交活动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而非一味与技术物打交道,使自己精神程式化。

  4. 技术的自我完善,即技术之很多弊端由于自身发展不够完善所致,需要继续进步。如无线输电技术可将充电给人带来的麻烦一扫而光。

  人工智能高技术对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但与此同时有很多负面效应,在哲学上,通过技术本质、人的主体性、技术伦理等方面的反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或规避这些消极风险,人、技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到更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博登.人工智能哲学[M].刘西瑞,王汉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7.
  [2]刘啸霆.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6-158.
  [3]敖德佳.关于技术的思考[G]//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盖伦.人与技术[G]//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5]埃吕尔.技术秩序[G]//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6]姜振寰.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60.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9-220.
  [8]米切姆.技术哲学[G]//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4-69.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suanjilunwen/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