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如何做好供给侧改革

更新时间:2020-05-22 来源:农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农学论文】

  2015年,党中央作出了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决定,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提升发展质量是重要的目标,而实施供给侧改革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一种改革手段。众所周知,经济活动包括了供给和生产,但供给的质量如何决定了生产的水平,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来实现解放生产力,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就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实现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思路创新,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也存在着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因为调整农业自身的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的成果水平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调整,让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完全符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最终实现生产地和消费地的无缝对接。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就我国现在的情况而言,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能否顺利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实现情况,以及农村改革等,就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关键环节。正如农业部指出的那样,放在突出位置应该是绿色优质农产品,主攻方向应该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农民增收是改革的核心目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要从生产端和供给侧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优化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农产品供给和需求关系,在更高水平上的平衡。尤其是要通过努力,优化提升农产品的种植品种和改善品质结构,并最终实现农业资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使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得到新提升。
  
  1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础是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粮食安全很是关注,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命题,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路径。
  
  粮食安全主要包括两个内涵:一是食用的安全;二是保障的安全。而食用的安全就涉及到了粮食的质量问题,所以农业部指出,一定要坚持质量兴农,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尤其是要注重推进标准化战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突出优质、安全、绿色的发展导向。农业标准化生产是作为重中之重,标准化是一种国际通用行为,只有标准化了,我们的农产品才能与国际对接,所以要加快建设一批富有地域性标志的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同时,要加快建设家畜、家禽和水产健康养殖场。推行生产规范和建立生产记录台账制度,使农产品的生产、销售都有源头可寻。
  
  从另一角度来看,粮食质量的水平如何也是粮食价格的基础,二者成正比,即质量越高,价格也就越高,人们不但食用放心,而且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也能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学者就指出,“保障我国粮食质量安全不仅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和适应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具有现实迫切性。[1]”此外,人民群众也越来越关注粮食质量的安全,因为安全与否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这方面的诉求也就日益强烈,这些客观情况的存在,都寄希望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以解决。
  
  2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但在建设过程中,现代农业体系必须完善起来,这一体系包括三个内容,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彼此包含,共荣共生,是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的“三大支柱”,所以正确认识三大体系的内涵和要求,对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正如人民日报刊文指出的那样“,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通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资源,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3].”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重要在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采用,当然还包括生产手段等问题,几千年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工具和生产方式改变的发展史,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应使用现代化的物质装备来发展农业,从而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改变农业生产的模式。原来的农业发展是自给自足农业,而现代农业是经营农业,所以在经验主体、组织方式和服务模式方面,就要用新的思路来推进。通过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创新机制,实现农业经营的集约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3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支撑在于激发农业自身的活力
  
  客观地说,如今的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瓶颈期,主要体现在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下降,农业自身的活力不足,调整这一状况的关键点就在于将农业自身的活力激发出来。
  
  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土地承包权再延长30年,这无疑使得农民对土地这一要素的使用更加放心。但土地要素确定以后,就要确定农业的生产方向和发展目标,其中发展农村的适度规模经营就极为必要,现在一些地区正在推广的土地流转措施,就为这种经营奠定了基础,而土地流转实际上就是通过土地使用权属的改变,发挥出土地的最大化功用,采取的办法是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适合现代化生产机械的推广和运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庭农场”耕作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民合作社步伐,实现生产、供销和信用“三位一体”的有效运行,从而引导现代化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健康发展。
  
  农业是基础,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农业发展也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思路,从新的视角来激发出其自身的活力。众所周知,现代化农业生产,经济化、社会化程度完全不同于以往,随着农业生产和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种植分工、经营分工开始形成,高度发达的专业化、商品化生产已经取代了原始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形态,农业、工业、商业已不再各自为政,而是开始了一体化。在这种状态下,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就要适应这一形势需要,来确定自己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所以物理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立体农业、产业农业、工厂化农业等不同业态也就成为我们发展现代化农业思考的切入点。此外,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畜产品等通过工厂化已被纳入了市场交易中,农产品商品率水平的提高,把一些剩余农产品提供到市场已不再是农户的基本目的,而是把生产完全作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也就是说,市场取向已成为新时代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的功能的动力源泉。
  
  总之,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关键在于完善体制和创新机制,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从而使新时代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朱湖英.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质量安全研究[D].湘潭大学,2017.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
  [3] 韩长斌.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05-18.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nongxuelunwen/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