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种植方式的现状与优化策略

更新时间:2021-03-10 来源:农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农学论文】

摘要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maize planting patterns in China and combined with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in foreign, the planting patterns in the future were discussed and the pattern of two-row staggered sparse planting was introduced.

  Keyword:Corn;Planting pattern;Two-row staggered sparse planting;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在南北方都有种植, 种植面积2.5×108 hm2, 2008年全国玉米产量1.54×108 t[1] 。在玉米生产中, 种植方式是协同高密度条件下, 个体通风透光条件、营养状况并最终影响产量的因素之一[2] 。目前我国玉米的种植方式有等行距栽培、宽窄行栽培、双株栽培等种植方式。时下, 畜牧业和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及淀粉加工等行业对玉米原料需求迅速增长, 但在耕地面积受到限制条件下如何大面积提高玉米单产将是我国继续发展玉米生产、保障供给能力的唯一可行途径, 而大面积提高单产只有改变现有的耕作方式和选育新品种两条途径。

我国玉米种植方式的现状与优化策略

  1、国内玉米种植方式

  1.1、等行距种植

  我国玉米的栽培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前多为等行距栽培, 推广黑龙江省肇源县“等距、宽播、间苗、保苗”高产技术经验[3] 。玉米于16世纪初期传入我国, 在人口压力下以“救荒作物”而使面积迅速扩大。《三农纪》说玉米种植方式, “三月点种, 每种需三尺许, 种二三粒, 苗六七寸, 去其弱苗者, 留壮苗一株”。1951年11月, 农业部颁布了《农业丰产奖励试行办法》, 玉米列为粮食增产的重要作物之一。四川省宣汉县农民张明德在观察玉米生长发育的基础上, 1956年提出了“玉米定向种植”栽培法, 合理地增加了密度, 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玉米666.7m2产量超过了550 kg。20世纪80年代初期, 随着我国小麦—玉米两作农业机械化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提出玉米种植方式逐步实行间套作畦式规格化, 以适应机械作业的需要。这尽管确定了不同地区玉米清种或与其它作物套种的种植方式和耕作方法, 但从种植方式上玉米仍为等行距种植方式。这种等行距种植方式的弊端是:玉米群体内通风透光受到影响, 限制了玉米的种植密度, 进而限制了玉米产量的提高。

  1.2、宽窄行种植

  该技术始于1980年12月在天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作物栽培科学讨论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紧凑型玉米的推广, 深入地研究了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合理叶面积指数、源与库的辩证关系等, 使我国玉米种植密度每666.7m2再次增加800~1 000株。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1986~1990年主持“松嫩平原玉米主产区高产稳产耕作技术体系”课题, 着重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提出的窄行栽培法取代了传统的宽行大垄耕种法, 他们集东北地区玉米产区科研成果、生产经验编制的《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技术规程》1990年5月经农业部批准在东北玉米生产区发布实施, 标志着玉米宽窄行大小垄种植方式的形成。华北地区的宽窄行大小垄种植比东北地区整体要晚近10年。20世纪80年代山东莱州李登海先后培育成一批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如掖单2号、掖单4号等, 一般666.7m2产量在500 kg以上。1983年, 农业部科技司和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山东黄县 (今龙口市) 召开“北方玉米高产示范现场观摩会”, 使紧凑型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96年8月, 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全国紧凑型玉米及其配套技术推广会议”, 宽窄行种植方式加上张明德的“玉米定向种植”得到推广。1989年李登海创造了全国夏玉米666.7m2产量1 096.3 kg的高产纪录。1978年从日本引进塑料薄膜栽培技术后, 玉米覆膜栽培面积增大, 宽窄行加地膜覆盖技术使我国各地的玉米高产记录被不断刷新。

  宽窄行种植模式的弊端是:虽然增加了玉米的种植密度, 解决了行间的通风透光问题, 但是株间的通风透光及根系争肥争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尤其是不同行内的株间空间排布不合理。

  1.3、玉米“双株”等行距种植

  在云南、贵州和西北部分地区, 多采用“双株”等行距种植模式, 如贵州清镇市的营养块双株育苗移栽[4] , 陕西岐县“2000×2 (穴/亩×株/穴) ”的双株栽培[5] 。据研究, 双株栽培主要是降低了空秆率, 提高了单株 (同密度) 生产力, 对产量构成因素来说, 增加了密度, 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变化很小, 调查数据表明, 双株栽培较对照每666.7m2增加330株左右, 增产34 kg左右, 空秆率降低5.2%[6] 。

  这种种植方式的弊端是:虽然从理论上来说适应了大穗型品种, 解决了其综合性差和植株高易倒伏问题, 但播种费工, 不便于田间管理。

  2、国外玉米种植方式

  国外发达国家, 如美国, 玉米生产区的种植密度大, 这除了与品种耐密植有关外, 与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也有很大关系。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推广了大小行 (宽窄行) 玉米种植方式, 80年代推广了大小行错位种植方式。据美国Lafayette Indiana, Crop Improvement Association的陈化榜教授介绍, 美国印第安纳州农业部门推广的玉米单粒播种器构成的大小行种植方式, 两行中的玉米形成错位排布, 比单纯的大小行种植方式产量增加8.58%。两者根系比较, 大小行错位排布的根系粗壮发达, 而单纯大小行种植方式的根系明显细弱, 须根少;两者在玉米生长期的光合速率方面差别也很大。

  3、未来玉米种植方式

  大小行双行单株交错种植方式是未来玉米种植方式的方向, 这需建立在每粒种子均能发芽且能健康长成植株、获得较高单株产量的基础上。玉米高产进程中, 这一种植方式将逐步推广, 依靠自动化精确控制的单孔排种器来实现大小行双行错位排种。但现阶段我国玉米种植领域由于受条件限制, 很难在短时间内普及玉米单粒播种。山东农业大学毕建杰等人历时十余年研究出“双行交错稀植”玉米播种机, 2009年8月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首次提出了“双行交错稀植”的种植方式。所谓“双行交错稀植”, 即将原来大小行中的每一行改为距离只有15 cm的两行, 定苗时再将原来一行的株数分配到两行中, 然后再适当增加每行中的株数, 即两行株苗交错排布。这样虽然单位面积总株数增加了, 但每行的株距加大了, 即“稀植”了。这样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地力, 从而增加单产。在此之前, 我国还没有适应这种“双行交错稀植”种植方式的播种机。

  自2006年以来, 该研究小组已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站大田开展了双行交错稀植试验, 供试品种为农大108, 前茬小麦, 土壤为棕壤土, 肥力中等, 666.7m2种植4 000株, 结果表明, 双行交错种植比普通双行种植增产10.2%。且已经生产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播种机。

  参考文献
  [1]申卓, 桑立君, 徐涛, 等.玉米未来耕作方式的发展及其对育种技术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8:74, 77.
  [2]王敬亚, 齐华, 梁耀, 等.种植方式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 2009, 17 (5) :113-115, 120.
  [3]佟屏亚.中国玉米科技史[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2000, 253-288.
  [4]陈颖, 张宪陶.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 2002, 4:37-46.
  [5]翟萍, 雒新林.不同播种方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7, 9:41.
  [6]毕建杰.“双行交错稀植”种植方式用的播种机[P].国家知识产权局, 2009-08-12.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nongxuelunwen/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