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个性、孤独感及自我意识调查

更新时间:2019-10-26 来源:社会心理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社会心理学论文】

摘要

  留守儿童的成长是当前社会关注的对象,目前国内外对现今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与研究较多,但对特殊家庭环境下的留守儿童(包括单亲家庭、父母双亡家庭、父母服刑家庭、父母丧失劳动力家庭、养父母家庭等)关注极少,而这部分儿童又是留守儿童中的特殊群体,在留守儿童中占有一定比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个性及自我意识、孤独感能间接反映出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此,本课题对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在个性、孤独感及自我意识状况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与普通家庭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作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阆中市某乡中心校四至六年级的203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年龄9~15岁。其中农村特殊家庭儿童(研究组)49人,女生22人,男生27人,单亲家庭26人,父母双亡家庭2人,父母服刑家庭6人,父母丧失劳动力家庭10人,养父母家庭5人,平均年龄 (11.18±1.95)岁;其 抚 养 人 为 祖 父 母26人(53.1%),母亲15人(30.6%),父亲2人(4.1%)和其他亲属6人(12.2%);与父母分离的时间最短半年,最长12年,平均(4.03±3.21)年;与父母分离时的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1岁,平均(7.38±3.15)岁。

  农村普通家庭留守儿童(对照1组)79人,男生41人,女生38人,平均年龄(11.26±1.88)岁;抚养人为祖父母36人(45.6%),母亲29人(36.7%),父亲4人(5.1%)和其他亲属10人(12.6%);与父母分离的时间最短半年,最长11年,平均(3.85±4.01)年;与父母分离时的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2岁,平均年龄(6.87±3.32)岁。农村非留守家庭儿童 (对照2组)75人,男 生39人,女 生36人,平 均 年 龄 (11.13±1.98)岁。3组儿童的经济条件、年龄和性别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调查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调查问卷(EPQ,儿童)[1]、儿童自我意识量表[2]和儿童孤独量表[2],对阆中市某乡中心校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测验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团体测验方式,由心理学专业人员、研究生担当施测人员,施测前,进行简短培训,以统一指导语答题。共发放问卷231份,收回有效问卷203分,回收率88%.

  1.3心理健康问题判定标准根据心理测验结果,艾森克个性问卷P、N两维度任一维度量表分(T分数)>60分;孤独量表总分大于均数一个标准差;自我意识量表总分及任意一项因子分,大于或小于均数一个标准差,3者中任一结果有异常者均为心理不健康状态。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独立样本行F、t检验,积差相关以及回归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 理 不 健 康 人 数研 究 组49人 中 有41人(83.67%),对照1组79人中有56人(70.89%),对照2组75人中有21人(28.00%)存在心理问题(χ2=106.08,P<0.01)。

  2.2 3组儿童艾森克(EPQ)个性测量及自我意识测量结果对比分析见表1、2.

  2.3 3组儿童孤独量表测量总分对比分析研究组49人孤独总分为(41.53±11.16)分,对照1组79人孤独总分为(39.84±11.27)分,对照2组75人孤独总分为(35.25±10.99)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57,P<0.01)。

  2.4研究组与对照1组不同性别儿童EPQ个性测量及自我意识测量结果比较见表3、4.

  2.5研究组与对照1组不同性别儿童孤独量表总分比较研究组27例男性孤独总分为(41.85±11.30)分,22例女性孤独总分为(41.21±11.02)分,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0,P>0.05);对照1组男性孤独总分为(39.97±11.43)分,女性孤独总分为(39.97±11.11)分,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P>0.05);两组儿童间孤独总分在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6研究组与对照1组不同年龄儿童个性评分及自我意识量表评分比较见表5、。

  2.7研究组与对照。

  1组不同年龄儿童孤独量表总分比较研究组<10岁儿童19人,孤独评分总分为(44.91±11.52)分,>10岁儿童30人,孤独评分总分为(38.15±10.80)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5);对照1组<10岁儿童28人,孤独评分总分为(42.60±11.41)分,>10岁儿童51人,孤独评分总分为(37.08±11.13)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两组儿童孤独评分总分在年龄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个体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其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3],而这种感觉的建立,保证了儿童成人以后顺利地与人交往。不同类型的监护人对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很大[4].

  特殊家庭环境下的留守儿童(一般包括单亲家庭、父母双亡家庭、父母离异家庭、父母服刑家庭、父母丧失劳动力家庭、养父母的家庭等)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亲子关系差或缺失,使儿童早期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困难[5],往往导致儿童学习困难、生活不能自理、人际交往障碍、心理问题严重,逐渐形成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本研究结果显示:①特殊家庭留守儿童、普通家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个性(表1)、自我意识(表2)及孤独感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0.05),普通家庭留守儿童偏于内倾、情绪不稳,在行为及合群性方面差于非留守儿童,幸福感低于非留守儿童;尤其特殊家庭留守儿童更趋于孤独、焦虑、担忧,行为及合群性极差,幸福感最低。说明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在3组调查对象中最差,这类儿童除了要承受与父母的分离、父亲或母亲的缺失外,还存在来自心理、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使这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低于其他孩子,儿童自我意识较低,其消极 情 绪 容 易 过 分 泛 滥,导 致 心 理 健 康 水 平 偏低[6].②特殊家庭留守儿童、普通家庭留守儿童在自我意识、情绪及行为、合群性方面男性和女性存在显着差异(P<0.05),男性自我意识高于女性,女性更多倾向于情绪方面问题,男性更多倾向于行为方面问题。可能原因是,农村还存在较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对于男孩的溺爱、纵容更是大于女孩;另一方面在青春前期女生较男生成熟更早,感情更丰富,对自己的处境更敏感,更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7];因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留守儿童男孩较女孩逆反心理更重,往往受到教养人粗暴、严厉或忽视的教养方式,较少体会到教养人的情感温暖,更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因而男孩更多表现出行为、合群性方面的问题[8].③特殊家庭留守儿童、普通家庭留守儿童在性格、情绪、行为、合群性及幸福感方面,不同年龄均存在显着差异(均P<0.05),10岁以下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及普通留守儿童的性格更倾内向,情绪不稳定,幸福感低;据调查,越是低龄的儿童其“被遗弃”的自卑心理越是明显,因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较差,面对父母外出后形成的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压力,缺乏适宜的自我调适机制,更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④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普通家庭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但存在年龄的差异(P<0.05);10岁以下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及普通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着高于10岁以上留守儿童。由此说明,10岁以下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对家庭的变故不能适应,需要父母更多的照料,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差[9],更容易产生孤独情绪,因此他们应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对象。⑤本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龄、监护类型、与父母联系频率、人际交往情况和自身个性特征等均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农村特殊家庭由于家庭的不稳定或父母的缺失,这类家庭的儿童绝大部分是留在农村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部分是和其他亲戚住在一起,个别寄宿在别人家里。虽然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监护人对孩子在物质上可以说是关爱有加,但是在心理上父母的作用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10],他们(父母)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以及所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影响子女的行为与价值观,通过教育期望影响子女的学习成就感,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1].而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及普通家庭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一些心理问题。

  4结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与普通家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而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应该成为家长、学校、社会各界及政府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龚耀先。艾森克人格问卷中文版[M].中国修订。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83:1-188.

  [2] 刘平。儿童孤独量表修订版[S]//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03-304.

  [3] 黄俊霞,周春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6):106-107.

  [4] 刘佰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评述[J].继续教育研究 ,2011,12:53-54.

  [5] 申晓燕,陈世联。留守儿童亲子关系残缺的情绪问题对策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1-82.

  [6] 王丽,李廷玉。影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有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3):246-248.

  [7] 兰燕灵,李艳,唐秀娟,等。农村留守儿童个性情绪及行为特征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4):343.

  [8] 陈旭,谢玉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调查及家庭影响因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7,36(6):30-33.

  [9] 李丽辉,赵丽丽,张金峰,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医学与社会,2008,21(3):40-41.

  [10] 徐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3):55-59.

  [11] 王玲凤。特殊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7,81(3):72-76.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shehuilunwen/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