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社会心理

更新时间:2020-02-04 来源:社会心理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社会心理学论文】

摘要:本文对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关系做了解读,认为文化传统的差异,使中国人在心理、情感、认知模式方面有自己的特点。我们需要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探讨,才能更好的把握中国人社会心理特征,为促进良好人文环境打下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人;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及相关群体在一特定时期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社会价值取向的总和。社会心理既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情绪、习惯,也会促成一定的社会风气。社会心理的形成不仅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密切关系,也受到人们生活其中的传统社会文化的制约,尤其是受到其生长的自然与传统人文环境的制约。因此探讨中国人社会心理,除了要以当今社会环境为基础外,也需要参照传统人文环境的因素,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答案。      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影响主要有那些方面呢?      一、自我观念的双重性      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政治,人们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往往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许多古代中国人信仰“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信念。这种思想既是儒家的人生哲学,也包含了道家的“慎独”精神在内。这种双重性表现在主观幸福感上:一方面,中国人的人伦、道德观念占据重要地位,人们往往将遵守人伦道德看成人的一种价值评判,一种自我人生价值完成与实现的需求。另一方面,当社会生活或者政治上失意后,则以道家独善其身来对待自己的生活,其信念也趋向于自我的满足。这样,双重性的自我评判标准导致人们在主观幸福感上的追求与西方文化下的人格模式不同,其个体的认知程度也不同。在当代,虽然已处于法制、民主的开放环境中,但是传统文化毕竟会对人们思想有所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一些人心灵深处,既注重“大我”,即兼济天下,心怀祖国的性情培养;也注重小我,即独善其身的主观幸福与满足感。这种个体自身的内在感受,正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主观性个人感受。      二、注重自谦、自爱、含蓄、内蕴      古代中国人强调宗法血缘、团体主义,因此个体出头被看成是不好的倾向。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对于敢于出头露面好打抱不平的人,社会往往予以非议。所以,传统文化以适应、顺应外在环境为主导,将自制看成一种重要的人生品质。它使人们在各种场合,都注意克制自己的情感、个性、意愿,不暴露自己的真实的人生取向。长此以往,许多人就自然将这种自我克制作为一种人生理念。这在当今社会中也有表现。例如部分人在公共场所注意克制自己的情感、个性、意愿,不暴露自己的真实价值取向;在平日里喜欢与小同乡、老同学、亲戚朋友交往。在他们看来,这种圈子里更易于获得安全与自我实现感。注重自谦、自爱、含蓄,是一种好的品质;但是过于注重情感克制,将自己封闭在一些小圈子里,亦是与当代开放的社会环境不适应的。      三、传统文化强调“和”“合”,将顺应大流,获得周围人认同看着是人生崇高境界      在儒家思想中,“和为贵”就是人生哲学的一种基调。《礼记·中庸》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将“中庸”之道看着是人生最高境界的。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和”是个体达到成功的基本素质。但是当这种社会心理达到极点,就容易形成强烈的“从众心理”,并且在这种“从众心理”中获得一种主观上的认同感与满足感。主张“和”“合”、和谐,是一种好传统。它可以聚集起集体力量,去征服自然,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但是,它也使部分中国人易于在群体舆论与行为压力下,采取从众行为,不讲原则,喜好迁就,乐于做一个好好先生。      四、重人情,好面子,将保持面子和人情看着人生重要内容      传统儒家学说注重从人与人的关系着眼来对待社会问题。因此重人际关系,重人情交换,就成为传统社会的一种社会心态,也形成其熟人社会的特征。于是有部分人将讲人情,讲关系,讲回报看着处世的重要方法,看着一种人生安全、稳定的凭籍。在中国,几乎随处可看见、听见关于面子的话语,例如“爱面子”“要面子”“死要面子”等等。面子观念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人们有了面子,其角色身份就发生了变化。于是,有面子的个体,其心理上就占据优势,沾沾自喜,自我满足。这种爱面子的社会心理,既有着约束个体遵守社会规范,注重社会评价的优点;也容易使人为了面子,而重人情交换,讲人情,讲关系,使社会法制受到破坏。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人在心理、情感、认知模式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我们正是通过这种社会心理的探讨,才能更好的把握其心理特征,为促进良好的人文环境打下基础。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shehuilunwen/2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