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人际关系问题与引导策略

更新时间:2020-07-10 来源:社会心理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社会心理学论文】

摘要

  Abstract:Interpersonal problem is one of outstanding problems troubling adolesc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family,school,community and the youth themselves,and puts forward practical advices based on the interpersonal situation of adolescents.

  Keyword:adolesc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一、青少年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证。青少年在学业的压力下,如何正确地了解青少年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以自我为中心、交往的主动性不足和人际交往认知的偏差等。

青少年人际关系问题与引导策略

  以自我为中心是当代青少年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指面对任何事情都将自我放在第一位,处理事情时从自我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利益放在首位,忽视他人的意愿和需求。从主观的经验和习惯去处理问题。当代的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是全家人生活的重心和希望的寄托。父母对孩子的有求必应,慢慢地就养成了青少年自私的心理。与人交往时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重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大多宽以待已、严于律人,很少会去主动关心他人。这样会逐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不善于与别人配合。在与他人交往时,以“我”优先,当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受到阻碍时,他们往往会产生较强烈的不满情绪。一些学生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特别重视自我存在、自我感觉、自我价值,习惯于用自己的欲望统治他人,常让自我利益淹没他人利益[1]。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自负自满心理,有些青少年可能由于自身条件或者家庭条件的优越,在与人交往时会把自己放在中心的位置,认为自己理应是交友圈子的核心。他们高兴时会侃侃而谈; 不高兴时,就会郁郁寡欢、乱发脾气,漠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这类人在交际圈子中认为自己的态度就是别人的态度,然而在明知自己是错误时,也愿意一错再错,不接受别人的劝解或建议,难以和别人形成相同的价值观或态度,交往的水平很低; 自我封闭是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的一种。与自负心理相反,这类青少年多半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不愿接触他人并且逃避社会交际。

  交往的主动性不足,影响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圈子。所谓主动性,是人在同个体或社会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自觉与同龄伙伴或成人交往的倾向[2]。这一时期青少年交往的欲望强烈,但交往的主动性不足,多半是被动的等待。在交往中,能够主动地联络和接纳他人的人,在生活中比较自信,而较少接触别人的人,则表现为退缩、等待。青少年交往被动,可能存在着害怕遭到别人的拒绝,融入不到别人已经建立好的圈子中去。担心自己达不到别人期望的样子,而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很少与他人接触。长此以往,青少年已形成怠惰、消极、乖张、孤僻等性格特征,对其社会化的完成有极大的影响。

  另一种情况是青少年出于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所以对于主动与那些受欢迎的人或者关系比较稳定的团体交往,表现出没有信心与比较胆怯。在主观上先否定了自己,从而影响了正常人际关系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未形成系统的人生观,社会化的转换也没有完成,对于人际关系难免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青少年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忽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有的学生把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作为上学的动力,不重视与同学间的交流,不在乎和同学的友谊; 有的学生自恃甚高,对于朋友的选择有自己多重的标准,瞧不起他人,认为与他人的交往要找与自己等级一样的人,这类青少年多半家境较好或在家中受到家人的溺爱。第二,功利主义的交往观。有的青少年持有错误的交友观,认为友谊就是相互利用,无论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当“朋友”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时,就认为对方不够朋友; 更有甚者会故意接近那些条件相对较好的人,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

  在青少年时期,孩子们开始脱离家庭,对校园中朋友的需求增大,与朋友亲密程度增加。在交往中,由于青少年涉世未深,对于人际交往的尺度问题很难把握。对于同伴的“忠诚度”往往有很高的要求。青少年在校园中的人际交往多两人组合或者两人以上的小团体组成。由于青少年对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还未成熟,这些组合的稳定性往往不强,时常会有变动。青少年大多会与自己的亲密同伴形影不离,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秘密[3],把同伴看作理应与自己分担一切,无论什么事都应在一起的人。对同伴的依赖感很强,缺少独立性。

  二、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前青少年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困扰着他们,阻碍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为了使他们摆脱困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深入研究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的原因。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几个方面。

  父母教养方式主要包含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体现及其对孩子的感情体验的一种综合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也会对青少年人际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青少年同辈关系的情况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有很大联系。家长充满情感式的、民主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他人的友善交往,他们多表现出符合社会倾向的友善行为,在同伴中通常充当领导或受欢迎的角色[4]。而家长过于严厉或专制的教养方式,会使青少年在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呈现害羞,胆怯,以自我为中心等人际交往问题。

  学校是青少年面对的第二个社会,面对我国应试教育体制,学习压力已经越来越早地负担在青少年身上。校园中紧张的学习氛围,让青少年过早地感觉到竞争的压力。学生的优秀与否仅仅靠成绩来衡量,对于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来说,老师不愿意管,同学也不愿意接近他们,给这些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也就容易产生极端想法或是结交不良的朋友。现在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心理咨询室也大多不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者。大多学校也只是就简单的人际交往相关内容进行一些理论上的讲解,而缺乏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指导,师生缺少互相交流的机会,使个别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同学之间的人际冲突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和疏导,从而影响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环境是影响人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健康人际关系的塑造,个人修养的提高; 不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消极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过快,导致青少年虽然未正式步入社会,但会耳濡目染一些不好的风气。随着多元化价值观的广泛传播,致使一些在学业和人际关系方面不太成功的青少年去找寻物质感受的满足,他们关注生活的物质化,相同的经历和兴趣使他们集结在一起,逐渐形成非正式的小团体。谈论的话题多围绕着娱乐、穿戴、游戏等事情。相同的价值观使他们相互影响无疑会增加这种小群体的凝聚力。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和想法。任何人都不能加以干预或控制。青少年的交往中,自我的生理及心理机能的完善才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青少年的生理变化,个性差异都是导致人际交往产生问题的原因。由于每一个体的个性差异很大,心理品质也多不统一,因而对于相同信息的反馈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性格偏安静的青少年朋友圈相对较小,而活泼开朗的青少年总是朋友圈的中心。有些青少年人格的塑造还不完善,会产生爱发脾气、态度傲慢、对人不友好,甚至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更有甚者表现出对他人苛刻、重视利益关系、不尊重别人,以上问题都会导致青少年人际关系的恶化。

  三、对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疏导

  从家庭方面说,父母应转变绝对权威的角色,与青少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家长不仅仅要把孩子的学业成绩放在第一位,更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青少年的第一任导师,正确地引导他们结交好友。为孩子创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让青少年在公平、理解、宽容与信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正因如此,家长应做到自我约束和榜样作用,避免在交往中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独立人格是家庭教养中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家长对子女应给予充分的尊重。一旦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家长要站在理性的角度,不可谩骂或粗暴地对待子女,要有技巧并且富有情感的解决问题。当冲突演化成冷战时,父母应做“破冰者”,主动与孩子交流,但不是无理由地妥协[5]。

  学校代表着青少年将开始真正的群体生活,他们将开始独立地去构造自己的人际关系圈。教师作为青少年的导师,不仅要营造积极平等的学习氛围,也要鼓励青少年进行友善轻松的人际交往。使他们愿意同教师分享自己的困惑,寻求帮助; 主动地与同伴建立信任愉快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青少年主动交往的积极性。针对人际交往较好、性格开朗的青少年,教师要给与他们表扬和肯定,并鼓励多与相对内向安静的同学交往。对于不善言辞和表达、害羞内向的青少年,应以亲切关怀的态度去激发他们主动参与交往的愿望,对他们适当地增加关注。

  学校应为青少年创造人际交往的有利环境。重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不以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机制,多角度地肯定学生的发展,淡化应试教育造成的弊端。同时学校应开展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的团训活动,使同学之间增加相互了解沟通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也是学校改善青少年人际交往状况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学校应完善心理辅导的专业课程或请社会工作者来帮助学生与教师。对于心中有郁结或人际交往存在问题的学生,运用专业的知识来帮助他们。对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不融洽或冲突等问题,心理教师可以充当“中间人”的角色进行调节,使他们相互理解。如遇到问题程度较严重的学生可以进行转介,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介入。

  青少年要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和看待他人,这是进行正常人际交往的基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和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日常交往中应宽容待人、取长补短,相互信任与帮助。妒忌、怀疑、怯懦、过于强势等性格特征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积极开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等品质是有利于交往的。因此,客服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自我修养。

  青少年要加强人际交往技巧的培养。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第一,要懂得尊重。面对自我要始终保有自尊,使自我的价值得到更多的认可,是许多人最强烈的心理要求。面对他人要尊重其人格和习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应注意满足对方的这种重要感,这是良好人际关系开始的基石。第二,始终对自己抱有自信。青少年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如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受欢迎的人,我能行,大家会喜欢我的”。这样的心态会使人敞开心扉,以轻松的态度走入群体。

  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的问题,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例如用培养青少年的同感、采用社会支持法、系统脱敏等专业方法,来帮助青少年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6]。首先注重同感的培养。同感即感受对方的感受,可以让青少年学会观察、体会、从而感受别人的情绪情感。同感有利于青少年弱化自我的角色,将他人的地位提高,从而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采用认知疗法。针对青少年对于人际交往上的认识误区,去影响直至消除这种错误观念,达到最终来重建认知并且对其人际交往有好的影响。社会支持疗法也是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中常见的介入方法 ,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紧密配合,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改善青少年与周围人的关系,帮助有问题的青少年改善与父母和同学师长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被需要,给予他们来自团体的温暖和肯定,从而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放下心里的戒备与人交往。系统脱敏法多用于社交恐惧症等程度较深的问题中的介入。让具有交往问题的青少年直面他们的恐惧,逐步地扩大青少年的交往圈,对于主动交往行为给与正强化,从而消除自卑胆怯或者封闭的心理。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shehuilunwen/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