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伤刑事案件办理问题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20-06-21 来源:硕士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硕士论文】

  本篇刑法硕士论文导航

  【题目】轻伤案件侦办工作改进研究
  【第一章】轻伤害案件的界定及犯罪特征
  【2.1】法医鉴定环节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2】言词证据收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3】物证收集、保管、出示中存在的问题
  【2.4】关于证据收集中疑难问题的解决建议
  【第三章】适用强制措施疑难问题及解决建议
  【第四章】和解阶段存在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轻伤刑事案件办理问题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5章、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对轻伤案件常见疑难问题有了基本的解决方法,虽然与资深学者的研究有一段漫长的距离,但此文的立足点在于一线办案实际。在证据收集章节中,对轻伤案件的证据要求做了些叙述,对轻伤案件法医鉴定常见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围绕办案中常见的重新鉴定问题提出了笔者的见解和解决建议,提出了多部门重复鉴定浪费司法资源的问题,建议成立公检法机构共同的鉴定仲裁机构,解决当事人滥用重新鉴定权;在言词证据方面,提出了困扰办案人员拿不出“口供”影响办案的疑难问题,笔者建议从制度、机制、修法等角度,鼓励涉案人员讲实话,基本可解决涉案人员不讲实话干扰办案的难题。在证据单一的轻伤案件中,建议重视基础证据的关联性,通过联席会议的模式确认基本案情,打消犯罪嫌疑人拒供案情逃避处罚的念头。

轻伤刑事案件办理

  关于适用强制措施方面的疑难问题中,笔者认为优先适用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可以保障案件的顺利办理,慎用刑事拘留权,整个办案过程要注重矛盾化解、避免激化矛盾;对侦查阶段没有达成和解的案件,建立预存赔偿金提存制度。在启动刑事和解工作中,关于赔偿标准提出了个人见解,以期解决漫天要价丧失公平。文章指出了达成和解后继续走公诉审判程序浪费司法资源的问题,提出了侦查阶段达成和解后即可终结案件的建议;建议在刑法典中增加达成和解后从轻处理的规定,以与刑事诉讼法衔接;对达成和解后当事人又反悔的情况,主张无暴力胁迫的情形下,即可维持和解协议,维护司法的权威。仍然要对案件的证据材料全部录入执法办案平台,并对全部卷宗规范整理,全部录入档案室长期保存,避免因案件后期出现意外而找不到卷宗的情况。

  5.2、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在今后案件审核工作中,将重点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情况、受害人陈述情况进行研究,找清问话的基本规律,抓住心理获取真实案情;对法医鉴定问题加强与办案人员的沟通,弄清重新鉴定的深层次原因,力争降低以逃避打击为目的的重新鉴定申请。同时,研究不予重新鉴定的综合效果,提高办案效率。对达成和解的刑事案件,与检察机关沟通,探索不向检察机关移交审查的理论基础,形成一线人员办案的初步共识。计划与刑侦部门探讨优先适用取保候审的优势和弱势,用一段时间的实际办案效果来检验取保候审与拘留措施的综合效果。

  在漫长的办案征程中,作者将继续坚持依法办案,通过提高法律素养和办案技巧,妥善处置各种轻伤案件。对今后办案中遇见的疑难问题,不回避也不推诿,敢于向规范性法律文件、司法案例、学说文献寻找答案。期盼每一起轻伤案件的办理都能顺水推舟,让当事人体现到公平正义,让一线办案人员不在有无法解决问题的疑惑。

致 谢

  三年前,我怀着崇高的理想和对江南生活羡慕的心境,通过精心备考,进入了南昌大学学习。自在南大学习以来,不远近一千公里的路程,由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孟子故里邹城市,经过近 10 小时的列车行程,到了江南水乡南昌大学求学。南大的师生朋友在听出我是山东乡音后,给予我无尽的关怀帮助。

  三年的学习期间,由于工作繁忙琐碎,每次到南大的集中学习都是领导调整的出勤班次,才批准的到校学习。在此,向辛苦付出的警队战友表示感谢。

  本人论文的完稿离不开南大何军兵教授的精心指导。何教授治学严谨、博学多识、平易近人,在论文的开题答辩、论文布局、论文初审等阶段,给学生提出了宝贵的见解,有了何教授的指点迷津,使我论文的写作有了方向标。感谢何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帮助。

  我要感谢参与我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专家学者,他们给了我检验学习成果的机会,让我深深感受到法学知识的储备永远在路上。

  有幸的是,在我完成论文答辩的前夕,我已从工作十年之余的派出所岗位调整交流到法制大队案件审核岗位,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争做一名与时俱进的优秀公安干警。

  祝福南昌大学桃李满天下,祝愿南昌大学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 高明暄.刑法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 陈光中.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3] 杨晓静.刑事诉讼业务流程实训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4] 魏中礼.刑事侦查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5] 公安部法制局主编.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
  [6]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 刘玫.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8] 秦野.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6
  [9] 潘金贵.证据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10] 何家弘.刑事证据大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
  [11] 王士帆.不自证己罪原则[M].沈阳:春风基金出版社,2007
  [12] 郭冰.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6
  [13] 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14] 舒兴波.公安机关适用刑事拘留实证研究[M].西南政法大学,2008
  [15] 姚显森.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16] 宋英辉.刑事和解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7] 孙茂利主编:新刑事诉讼法释义与公安实务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18] 张军.陈卫东主编.新刑事诉讼法疑难释解[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
  [19] 张军.新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适用解答[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
  [20] 沈志先主编.刑事证据规则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21] 毕惜茜.预审学理论研究综述[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22] 陈业宏主编,中外司法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3] 姚健主编.警察讯问与谈判[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24] 陈汉彬主编.刑事侦查实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25] 张军主编.刑法分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
  [26] 王少峰主编.刑事法问题思索与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
  [27] 宫毅.犯罪语言行为分析与识别[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28] 文海林.犯罪论的基本体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29] 蒋石平.刑事和解的法制化构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30] 谢安平主编.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探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31] 李春雷.犯罪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32] 丁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司法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3] 刘宪权.中国刑法学讲演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
  [34] 肖中华主编.伤害犯罪定罪量刑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
  [35] 祝明山主编.故意伤害罪[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36] 鲍雪主编.侵犯人身犯罪疑难案例精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7] 李建玲.被害人视野中的刑事和解[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38] 倪铁.法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侦查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9] 刘方权.侦查程序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
  [40] 郑泽善.刑法争议问题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1] 赵秉志.故意伤害罪专题整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二、期刊类

  [1] 周章金.关于处理故意伤害(轻伤)案件的几个法律问题[J].司法实践,2015-8
  [2] 于宁.从故意伤害案件的处理现状看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J].沈阳:辽宁公安学院学报,2007-3
  [3] 赵祥东.我国轻伤害案件诉讼模式之改进[J].司法主体研讨,2006
  [4] 林晓璐.浅析轻伤害案件的公诉困境及解决思路[J].武汉: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
  [5] 杜军芙.刑事和解制度探讨-以公安机关侦查阶段适用为视角[J].中国商界,2010-4
  [6] 文姬.在犯危险性评估方法及检验[J].刑事法评为,2010-25
  [7] 李蓉.论刑事和解达成中的当事人因素[J].中国刑事杂志,2014-2
  [8] 吴鹏飞主编.基层公安机关常用执法操作规范指引[G].山东省公安厅,2009
  [9] 王志祥.故意犯罪理论研究六十年[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3
  [10] 徐逸仁.故意伤害罪的既遂与未遂[J].法学评论,2008-6
  [11] 杨永华,王宏平.伤情鉴定中强制鉴定制度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6
  [12] 马艳平.故意伤害案件人体损伤鉴定存在的典型问题[J].法律实用,2012-4

  三、学位论文类

  [1] 王瑜.我国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 刘艳.论轻伤害案件处理的司法现状及法律对策[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羊建树.故意伤害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2
  [4] 乔国和,故意伤害罪若干问题探讨[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 冯立田,故意伤害罪若干疑难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6] 李莉,轻伤害案件诉讼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薛辛伟,故意伤害案件司法适用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 陈共辉,公安机关刑事和解制度之完善[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 施永能.故意伤害罪若干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shuoshilunwen/4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