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民族新闻报道

更新时间:2019-08-27 来源:新闻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新闻学论文】

[摘 要]民族新闻报道涉及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要立足于推动民族团结,准确把握少数民族新闻的“新奇性”和“政治性”,通过贴近民族地区的亲历新闻,报道各民族团结进步的事迹。
  [关键词]民族新闻;定位;关键点

  把握民族新闻的定位是正确认识和采写民族新闻的前提,如何更好地认识民族新闻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可以从民族性、地域性和政治性三个主要方面对民族新闻的概念加以简述。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涉及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的特性都会交叉在民族性、地域性和政治性三个主要的特性中,相对于其他层面来说,这三者对民族新闻的定位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民族性是民族新闻的第一要义。笔者认为,涉及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内容的生活偏重于民族性,很大程度上就是民族新闻。从另一方面来说,缺乏能够展现少数民族区别于汉族的特殊性的新闻要素,新闻就不能被称之为民族新闻。从民族新闻的报道内容上去分析,张儒在《论民族新闻》
  中对民族新闻这样定义,民族新闻即是以少数民族为报道对象的新闻。这里强调的是新闻的报道对象即事实是与少数民族有关的信息,这种信息发生的主体必须是少数民族。白润生在《白润生新闻研究文集》中将民族新闻定义为新近发生的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有关的事实的反映。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的定义要更加灵活,将“有关”来替代“对象”很明显地扩大了民族新闻的外延,即是强调新闻所具有的外在的民族意义,也就是潜在性的把国家出台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政策纳入了民族新闻的范畴。笔者对民族新闻的接触已有多年,对民族新闻的民族性有这样一种见解:即能够展现某一少数民族特性的新近发生的具有知新意义既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信息,就可以称为是民族新闻,这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信息,必然性的存在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之中或能够涵盖后者。
  民族性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区别于汉族的差异性,举例来说,国家出台的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方针政策考虑到的必然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民族地区的差异性,毫无疑问也是具有民族性的,因而相关新闻也可以被称为是民族新闻。以地域性对民族新闻进行定义,则是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进行针对分析,从地理条件上划分出民族新闻与其他类型新闻。我国的少数民族的分布集中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除此以外,在全国各地都有少数民族分布,存在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白润生在《白润生新闻研究文集》中根据民族新闻的区域性对民族新闻定义为发生在民族地区的、反映少数民族各方面的新鲜而有价值的事实报道。笔者看来,这一定义强调的是更具有少数民族特性的、能更加鲜活地展现少数民族真实风貌的新闻报道。
  笔者参与报道在贵州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过程中,发现所有的新闻元素都包含着很强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即是传统体育展现的都是各个民族多彩斑斓的文化,而区域性的差别则是来自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贵州的汇聚,它打破了贵州这样一个地域性的限制。所有涉及运动会的报道虽然是某一个民族的报道,但随着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它也逐渐打破了单一民族元素的束缚,呈现了多民族元素的呈现。
  主题歌《手牵着心连着》,既突出民族运动会的宗旨和主题,又融入了侗族大歌的音乐素材,再现了各族人民在贵州高原上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贵州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展现的是多个民族的传统体育的集合体,运动会本身展现的就是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如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独竹漂、秋千、射弩、陀螺、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等,不同的运动项目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而且都带有不同的民族元素,其中的新闻报道也很必然被归结为民族报道。
  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来自全国各民族的 6700 多名演职人员在北京展演了 41 台优秀节目,北京作为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聚居人口以汉民族为主,而文艺会演很明显是民族文化的荟萃,这种打破地域限制能够展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风采的新闻报道也应当属于民族新闻的范畴。以地域性对民族新闻进行定义,笔者认为发生在民族地区或者在汉族群众聚居区发生的以少数民族为事实主体的新闻同样也属于民族新闻。汉族群众在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新闻并不属于民族新闻的范畴,但可以以其正效应作为推动民族团结的典型人物、事迹来报道,从其所具有的意义来讲也可以被称为是民族新闻。
  我国作为一个由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组成的多民族的共同体,各个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字、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致力于推动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民族新闻报道最崇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可以认为推动少数民族之间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的事实的报道就是民族新闻,但政治性的意义并不能完全对民族新闻内容属性进行限定,这里的新闻事实还应当是包含两个或两个民族以上来共同构造。笔者曾在《中国民族报》从事民族新闻报道的采写工作,作为在全国地区影响最大的民族类报纸,《中国民族报》重在报道民族地区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致力于推动全国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新闻的选择上民族类新闻将成为首选。民族新闻的写作过程中十分重视民族新闻的政治意义,把能够推动民族团结、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方针政策的事实信息归为民族新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或非少数民族聚居区推动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应当不属于民族新闻,因为事实中的政策的主体是两个,即汉族和少数民族,在这里笔者把占绝大多数比例的群体称为第一主体,即汉族,少数民族即成为第二主体,这样的报道只能归为一般性的报道或政治类报道。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出台的推动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发展的报道,虽然汉族群众仍占大多数,但政策首先针对的群体必然是少数民族,因此第一主体应当是少数民族,应当归结为民族新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新闻的报道应当以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发展,致力于推动民族和谐为目的。民族新闻的报道要特别突出能够表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报道,这也是民族新闻政治性的基本要求。推动民族和谐、在民族地区做出重大贡献的典型民族人物事迹往往成为民族新闻报道的重要题材,因为最真实的事实往往最鲜活、最动人。乌鲁木齐市达板城区东沟乡苇子村农民企业家、煤矿董事长马维仁(回族)、卖大豆的“火炬手”尔布江(维吾尔族)、山东滨州“活雷锋”杨广和(回族)等等都是助老扶贫的少数民族典型代表,也成为我们民族新闻报道的重点。关于民族新闻的写法,笔者认为要充分把握住民族新闻的核心点,必须要突出民族新闻的可读性。在众多的民族新闻报道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定是能够给解决读者未知信息的深度报道和颇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而这些还不能是司空见惯的新闻报道,它必须具备一下三个特点。
  民族新闻的新奇性就是指新闻本身具有民族意义上的特殊性,能解决读者的未知并且在标题上就能够对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如《“北京好心人”帮助回族女孩“挺”起脊梁》讲述的是北京的陌生人帮助“驼背女孩”“挺”起脊梁的故事。从标题看就可以把这篇报道归为民族新闻,“挺”起脊梁,常人看了可能会是故事的主人公受到了心灵创伤或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在这里取其字面意思,以脊梁本意来指回族女孩脊梁受伤身体无法直立。标题还能够引发读者更多的想象:事情的真相应该是怎样的,“北京好心人”都是指哪些人,他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等等,这也就是新闻报道标题所要具有的新奇性,在后续报道《马霞讲述:难忘父亲背我在北京求医的日子》完整地讲述了一个“驼背女孩”在求医之路上得到的来自陌生人的无私帮助,向读者呈现故事的原貌。
  又如,《巴羌河畔民族团结情谊浓》从标题上,读者就可以知晓故事的主题是叙说民族团结的事迹,但是作为不了解民族地区地理知识的人来说,巴羌河畔具体位置在哪里就不一定知道了。故事讲的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红旗农场民族团结二三事,巴羌河畔和红旗农场在地理位置上基本上是相同的,以叙事的方式讲述海丽姑和她的汉族职工、孟德成和他的少数民族学生、艾尔肯买买提和他的汉族朋友三个小故事。以上三篇报道属于同一类型的报道,以叙事的方式来呈现故事来龙去脉,是《中国民族报》中少数民族人物报道中最典型的一种报道方式,这种叙事方式的优点是足够吸引人的标题,内容层层推进,真实感人,有时还会刊登相关的图片,图文并茂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民族新闻与一般新闻最鲜明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标题要突出民族性,内容呈现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存在着一致性。因此,写好民族新闻,除内容之外,还要强调标题所具有的震撼力和吸引力。深入浅出是指民族新闻报道的写作过程中既要注重内容上的深度,又要保证语言的通俗易懂,区别于一般新闻报道的是,民族新闻会涉及到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心摧两无声 唯有泪千行》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对侗族舞剧《天蝉地傩》做出的一篇点评,文章开头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对舞剧的名字《天蝉地傩》做一番评价,其后进一步讲述了故事整体情况,对具有民族色彩的现象“傩”以及“傩”文化进行了评述,点出了该剧制作手法所拥有的独特的艺术品质,并且指出舞剧的难点和亮点是舞蹈编创和塑造,评议结合,以一个专业的民族艺术研究员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傩”文化。文章有深度,常人又能看得懂,让读者未曾观赏舞剧就能够了解到《天蝉地傩》所具有的民族风采。
  民族新闻报道或观点要深入浅出,要求作者必须对具体的民族文化、民族现象有一个透彻的研究。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报道中,民族元素多以歌舞剧的形式加以呈现,相应的报道以抽象的文字为读者塑造精彩的舞蹈情景。报道特别能考验作者的文字再现能力和情景塑造能力。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短小精悍的新闻往往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喜好,这就要求在民族新闻的写作过程中特别注意新闻报道的篇幅,收束有力。记者学会抓住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以读者最为欣赏的视角去写作。当然,这也并非一味的满足读者的趣味要求,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在灵活地展现民族新闻的主要特色,以民族新闻自身的魅力去吸引读者。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中,作为一个民族新闻的报道者,不仅要对民族习俗和宗教有一定的认知度,在涉及少数民族饮食、婚俗、节日、丧葬等风俗习惯要有充分地了解,知道其基本的“禁忌”。对待民族新闻的相关线索要持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知态度,处理民族新闻报道时要慎之又慎。
  我国的少数民族也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作为一个民族新闻的报道者,如果宗教信仰报道上出现偏差或失误,往往会被信仰这个宗教的民族视为对其整体的侮辱,这应当是在民族新闻的写作中需要极力避免的。我国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在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心目中,宗教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前要加强认识、权衡利弊,尤其是涉及宗教敏感的问题或存在争议的问题,切不可为追求新闻效应而漠视信教群众的心理承受力和由此带来的不良舆论反应。
  2008 年 11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民委共同发布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强调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作为民族新闻的报道者,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显得尤为重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具有民族新闻最鲜活、最真实的素材。尤其是近年来,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也鼓舞着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去基层采访。笔者作为新闻工作者,也曾参与由国家民委经济司和《中国民族报》发起的中央新闻媒体“兴边富民行动万里行”宣传活动,深入东北三省、广西、云南、新疆、甘肃和内蒙古边境地区采访,与民族地区有近距离的接触,而事实上这些地区聚居的群众大都是少数民族,通过采访了解兴边富民行动开展前后他们的生活状况,向内地读者展现他们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采写民族新闻类报道,到民族地区对记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何从众多的新闻线索中筛选出最重要的线索,是一个难题,需要新闻记者有足够好的新闻敏感,能够在众多的新闻线索中识别出最利于民族群众利益的新闻来报道。事实上,更多的民族新闻记者多是以专题的形式走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访,比如民族文化,风俗探秘,民族美食。笔者作为记者,参与“兴边富民行动万里行”宣传活动也是一种专题性质的报道,内容也多以反映边境民族地区取得的成就和变化为主。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风情地貌,是摄影记者的天堂。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的旅游胜地,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更是别有一番特色,用照片去展示民族地区的点点滴滴更形象,更具有震撼力。
  到民族地区报道,以旅游的方式去民族地区采写民族新闻,可以通过民族地区媒体或者媒体驻地方记者站形成很好的协作关系,这样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采访计划。如今,民族新闻与传统新闻报道报道逐渐走向同一,除内容上民族新闻能够表现出具有民族独特性之外,形式上与传统新闻报道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这是因为,民族新闻工作者从属于新闻工作者,经历了相同的教育过程,或者新闻工作者在经历了长期的新闻工作之后转向民族工作。写好民族新闻,借用传统新闻报道方式并灵活运用,形式为内容服务,在对民族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实现锦上添花。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xinwenchuanbolunwen/1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