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2013年云南汇演的新剧目及云南舞蹈创作新发展

更新时间:2019-09-09 来源:舞蹈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舞蹈论文】

摘要

  2013年岁末,云南省第12届新剧目展演给隆冬的昆明增添了几分暖意。这一届新剧目展演共有21台剧目参演,其中舞蹈类剧目7台,反映了云南省近两年来的舞蹈创作最新水平。笔者作为本届展演评论员,亲眼目睹和观赏了上述诸台舞蹈类剧目的演出,在观摩学习之余,既有欣喜之处,也有隐忧之点,借此机会谈一谈自己对当下云南舞蹈创作状况的观感。

  一、老中青三代生生不息
  云南省新剧目展演是云南省规格最高、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专业舞台艺术展演,从20世纪90年代初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1届。两年一届的新剧目展演,是云南舞台艺术新创作品的大展示、大检阅、大交流,通过展演充分展示云南省舞台艺术的繁荣景象,推出了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舞台艺术精品。与历届展演相比,在本届展演中,笔者认为属于上乘艺术水平的舞蹈(歌舞)作品主要有三台。其中有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壮族歌舞诗画《坡芽歌书———爱情密码》,怒江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创作演出的怒族大型音乐舞蹈诗《啊!怒》,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创作演出的原创舞蹈诗《茶马古道———高原女人·大山汉》。
  这三台剧目充分体现了云南老中青三代舞蹈编导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开拓与创新精神,分别担任三台新剧目总编导的周培武、但丽鹏与唐镛均有师承关系,但他们之间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编导特点。大型壮族歌舞诗画《坡芽歌书———爱情密码》以独具代表性的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作为主要创作元素,通过对该特殊文化的形象演绎,创作出富含内容的民歌,集中展现出富宁壮族生活的细枝末节、人生百态。
  整台剧目采取以歌为主、舞蹈为辅的表现形式演绎,以人的成长为叙述点,以孩提时期到少壮时期再到婚恋时期为主线,在用悠扬歌声传诵生活点滴的同时,还用相得益彰的民族舞蹈来进行表现。该剧目通过演员的精彩表现、颇具特色的舞台设计以及漂亮的民族服饰等,经过舞台的艺术呈现,集中展示了壮家儿女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活情景及精神风貌。该剧目提取壮族《坡芽歌书》中的典型文化符号,有机地把《一把石子》《月亮》《鹧鸪》《刚竹》《荒原韭菜》《流泪·跟你走》《俏眼·晕死的人》《命好才相会》《一副蜡烛》《牵手》《两棵笋》等节目串联起来,使其唱的部分悦耳动听,舞的部分优雅动人。这台剧目在艺术表现上结构完整,主线贯穿,清新纯净、细腻精致,特别是一些舞段如《月亮》女独舞、男群舞,《刚竹》男独舞、女群舞,《流泪·跟你走》群舞,《俏眼·晕死的人》男、女独舞,《一副蜡烛》双人舞,《牵手》群舞以及《两棵笋》在合唱背景下双人舞的精心编排,体现了老一辈编导家周培武老师长期以来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审美风范及舞蹈品格。
  怒江州民族文化工作团近年来积极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了大型傈僳族音乐舞蹈诗《傈僳人》以及大型原生原创歌舞《独龙江·独龙人》等力作。为实现该州四个主体民族各一台精品剧目的目标,弥补怒族文艺精品之空缺,该团这次又推出了怒族大型音乐舞蹈诗《啊!怒》,以弘扬怒族文化底蕴,唱响怒族人民心声,展示怒族人民风采。为挖掘和开发怒江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怒江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宣传怒江、塑造怒江文化形象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啊!怒》是云南省文艺舞台上第一次完整展现怒族文化与生活习俗的一组歌舞剧目,该剧目涵盖了《序》《山的语言》《太阳鸟》《灵之舞》《找地》《火的舞步》《跳动的簸箕》《洗麻》《蛙之声》《点水雀》《飞来的誓言》《鲜花的节日》《古老的故事》《幸福的呐喊》等十四个段落的歌舞。总编导但丽鹏作为在怒江工作和生活多年的一名舞者,以他对怒族文化的特殊感悟和理解,通过该剧目的演绎,让人对怒族这一人口较少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与风俗民情有了初步的认识。
  其中如《山的语言》中运用山的景片的移动,《找地》中对荷锄动作的提炼,《火的舞步》中舞台调度的设计,《跳动的簸箕》中对簸箕道具的活用,《古老的故事》中男女双人舞的精巧编排以及《幸福的呐喊》中对舞蹈节奏与舞台画面的有机处理等,都给观众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继第10届、第11届新剧(节)目展演连续摘取桂冠之后,本届展演又推出了原创舞蹈诗《茶马古道———高原女人·大山汉》。这台剧目的总编导唐镛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新生代舞蹈编导,他带领一批富有创造力的年轻舞者,形成当下活跃在云南舞坛创作的一支生力军。该剧目运用比较凝练的艺术手法,通过序《歌》;第一章《道》《盼》《虹》《泪》;第二章《谣》《途》;第三章《路》及尾声的诗意表达,较好地塑造了长期生活、奔走在茶马古道上具有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男女群像。
  其中女子群舞《盼》和男子群舞《途》是整台剧目的核心舞段,也是整台剧目的两大亮点,尤其是全体演员们饱含激情的舞动与表演,伴以令人震撼的音乐,使这台剧目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然而,上述三台剧目也有值得探讨与商榷之处。如《坡芽歌书———爱情密码》一剧中采用当代舞手法编排的序《拜金者》与整台演出风格不统一;《俏眼·晕死的人》中现代舞编舞技法与民族舞风格怎样有机结合的问题。《啊!怒》在对怒族文化进一步深度开掘、对剧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理、对整台剧目时间和空间的有力把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思索和提炼。《茶马古道———高原女人·大山汉》中两段男、女群舞在共性的基础上应更加突出个性,在表现男人女人情感方面可设置一段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双人舞;在表现古道上人的精神层面时还应考虑与茶、马的情感层面的关系;避免过多使用哑剧表演、画外音等非舞蹈手段,从而使该剧目更上档次,更有文化和艺术品位。

  二、省市级院团苦苦求索
  近几年来,云南省歌舞剧院、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及一些州市的歌舞团队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不断探索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他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也为本届展演带来了三台各具特点的新创剧目。大型抗战史诗剧《巍巍松山》,是由保山市龙陵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创作演出的一台现代历史题材歌舞剧目。这台演出以龙陵战场为背景,以松山战役为主题,希望把那段用血写成的不能忘记的历史,用歌舞的形态诉说给观众。松山,是抗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一座历史丰碑。松山的故事说不完,松山的颂歌唱不尽。这台抗战史诗剧分为序《记忆》,第一场《狼烟》,第二场《热血》,第三场《大刀》,第四场《运粮》,第五场《开路》,第六场《地久天长》,第七场《壮哉松山》,第八场《光复》,尾声《回归》。整台演出采用写实的表现手法,史诗般地再现了当年滇西抗战中松山战役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图景。编导在一些场景和细节的艺术表现上颇具匠心,如《狼烟》中对“慰安妇”女子的深切同情;《热血》中爱国人士“李根源”与“日本战犯”的铿锵对话;“南洋机工队”和“龙潞游击队”的英勇奋战;《运粮》和《开路》中滇西各族民众支援前线、艰苦筑路的感人场景;《地久天长》中“飞虎队伤员”和“傈僳族群众”的依依惜别;《壮哉松山》中各种“壮士群像”的巍然屹立;《光复》及《回归》中“断臂英雄”
等鲜活形象的频频出现等,使观众沉浸在异常凝重的追忆历史、回顾历史、正视历史的氛围之中。大型民族音乐舞蹈诗《孔雀树》,是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用两年左右时间倾力创作打造的一台新作。《孔雀树》把云南看成一棵广义的生命之树,而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把孔雀和树连在一起,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把凤凰和梧桐连在一起是同样的道理。“孔雀树”是世世代代云南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棵树上居住着的26家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长,他们做的是同一个梦。这台剧目分为第一场《根———生命律动》,第二场《枝———山林天籁》,第三场《叶———田园交响》,第四场《花———情缘咏叹》,第五场《果———天地畅想》。整个文学构想新颖独特,反映了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探索精神。其中运用观众耳熟能详的民歌《小河淌水》进行诗化表现的双人舞与群舞场面,将观众带入一个优美的、引人入胜的意境中去,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
  普洱市民族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演出的充满普洱原生态风情的民族歌舞《梦回普洱》,再现了普洱各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积下来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有古老神奇的祭祀祈福活动,有辛勤劳作收获喜悦的场面,有男女青年恋爱的生动情景,从多个角度将蕴藏在普洱民间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呈现在观众眼前。整台民族歌舞由《纯净普洱》《温情普洱》《风情普洱》《妙曼普洱》四个篇章组成,其中的傣族群舞《轻舟》,表现了一群傣家少女身着艳丽傣装泛舟江中,宛如一朵朵出水芙蓉,婀娜多姿;佤族群舞《牛铃》似一曲田园牧歌,充满乡土气息和山野童趣;拉祜族女子《象脚鼓舞》,把原生形态的民族民间舞蹈展现于舞台,活泼生动,朴素自然;还有《茶乡春来早》《盐巴辣子调》《赶摆路上遇见你》等表现各民族生活习俗的风情歌舞片段,使观众犹如徜徉于令人陶醉的美丽茶乡之中。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亮点外,这些剧目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巍巍松山》一些舞蹈场面还应更典型,舞蹈语汇还应更丰富,尽力避免似曾相识的表现战争题材的类型化、模式化现象的重复。《孔雀树》作为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重点打造的旅游歌舞剧目,要注意克服文学构想与舞台呈现“两张皮”的现象,争取做到对每一场次、每一段落、每一细节、每一动作、每一服饰、每一道具、每一布景及灯光的合理运用,既要满足社会、市场、公众的观赏性要求,同时也要保持该剧目每一环节的自然属性、每一形象的文化属性。《梦回普洱》目前的结构只适合一般常规演出,如果就此标题而论,应设置一个贯穿整个剧目的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形象;对以“茶”为主题的表现内容还有欠缺;对各民族生活习俗的展现还有待提升;各民族的文化符号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

  三、初出茅庐者跃跃欲试
    在本届展演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动向,由云南省文化馆创作演出的大型民族歌舞诗《他留人》,引起了文化主管部门及专家们的热心关注。这是一台具有特殊意义的剧目,这台剧目是云南省文化厅在开展“四群”教育工作,为“四群”点文化扶贫所做的一件实事。是用艺术的形式展示他留文化、宣传他留山,让更多的人关心、关注、关爱他留人,支持他留山的扶贫开发!是他留山的民族兄弟姐妹们、云南省文化馆全体员工们、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师生们共同为本届展演打造的一台原创剧目,其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他留人、认识他留文化!
  他留人是居住在丽江市永胜县他留山的彝族支系,俗称“他鲁苏”。而新创剧目《他留人》以民族歌舞诗的形式,展示了他留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他留山碑林、古堡的千年文脉,展示了青春棚、过七关、火草衣、粑粑节等与其他民族大不相同的民风民俗。这台剧目作为对一个民族支系特色文化的挖掘来看,其取材和立意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一些舞段的编排上,反映了年轻编导们力图运用现代艺术手法进行创新与突破去展示他留人特有的文化形象的想法,如“建造碑林”时对“石碑”道具的启用;“过七关”时七个男孩与一女孩在“床头”分别表现婚前试恋的习俗;织“火草衣”时从编织过程到穿戴方式的展示;“青春棚”前“梨花”树旁一对恋人情意绵绵与树相互交织的三人舞等,但是,在大胆尝试运用现代编舞技法进行编创的同时,也要注意挖掘和提炼该民族的舞蹈动作语汇。创新不是简单化地借鉴或运用外来的舞蹈形式,首先要在把握该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主体精神上下工夫,才能谈得上继承和创新。此外,该剧目在音乐创作配器、舞台美术设计、服装道具制作等方面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时光里继续努力,不断打磨,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结 语
  本届展演与往届相比,既有诸多收获也有不少缺失,既有新的突破也有旧的重复。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弥补不足。期待着全省的舞蹈编导们在新形势下沉下心来,真正扎实、深入地观察、体验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积极抵制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切实加强与文学、戏剧、音乐、舞美及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联系与合作,力争在下一届新剧目展演中,让云南这一片民族舞蹈的沃土更加枝繁叶茂,花香四溢,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shulunwen/1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