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船夫号子音乐特点分析

更新时间:2019-12-02 来源:音乐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音乐论文】

摘要

  一、地理环境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十堰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境内为山地弯曲河型,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这里成为我国南北气候交界地带,流域内气候较温和。 丹江口以上为上游,十堰境内除干流外,还分布有堵河、天河、滔河、丹江等大小支流与水库,流经郧西、郧县、竹山、竹溪等县,其中上游两岸高山耸立,峡谷多,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堵河为较大支流。延绵不断的汉江水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便利条件,一直作为重要的水上枢纽,连接着汉江各段物质与人员往来,而水面上穿梭不息的行船也创造了汉江上掷地有声的船夫号子,回荡着力与美的交响。

  二、类型

  船夫号子集中反映了汉江上较为多样的劳动方式,也集中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性。 当地船夫号子根据行船过程,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行船前:活锚号子、接锚号子、立杆修船时的拖船号子、起货物所用的搭货号子。 行船中:根据水势变化有上水号子、下水号子、平水号子、回流水号子、麻流子水号子、慢流水号子、涉水号子。其他自然条件与环境变化有进出过码头号子、 平水上大船撑船号子、起风升帆拔蓬号子。不同环境下的号子也组合在一起先后唱出,如平水放小船后,撑船前行,唱《悠号》①《咋 号 》;行船至回流水中,唱《拖号》《鹞子转身》。

  三、艺术特征

  (一)调式与旋律

  从郧县、竹山及郧西、竹溪搜集的若干首号子可以看出,船夫号子主要为宫、商调式,以五声、六声音阶(常加7)为主 ,少量的四声音阶出现于宫调式 ,有 “楚宫体系 ”特征,即以 135 三音为主,加入变宫音 7,使旋律体现出原始气息。

  曲调上除含有号子四、五度音程外,伴随有其他宽音程跳进,值得关注的是,具有秦陇区域风格的“双四度框架”开阔、明亮,出现在多首号子的领、和衔接处或和部中,以直线型连续上行或波浪型进行反复,这种双四度主要为调式主音及上、方四度音构成,为 la-re-sol,除此外还有少量双四度在偏音上、下构成,如 sol-do-fa。 这种特点的音调主要运用在比较费力、耗时、形势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动反映出船夫们鼓起干劲,与困难相抗衡时进行的呐喊。 如在上水中遇到险滩,水急浪大,船不能前进,船夫们几乎全身扑到沙滩,强行拉船喊出《沓腿号子》。 在酷夏长距离的“麻流子水”中,人们为了提神喊出一首《歇口不歇力》。 这种音调在《揭锚》《拖号》《鹞子转身》《涉水号子》《咋号》中也有较多体现。

  (二)节拍与节奏

  节奏是号子的核心,常伴随劳动特点进行,船夫们常通过节奏来指挥、协调动作。该地区船夫号子有 2/4 单拍子,2/4、3/4 两种拍子组合的混合拍子两种类型, 拍子的特点与劳动强度有关,当劳动力度大,用强弱交替鲜明的 2/4 单拍子;反之,则用混合拍子。 在混合拍子中,3 拍子的出现反映了劳动特点,如下例《活锚》2 拍子变 3 拍子,反映了用力后的缓冲。

  (三)演唱形式

  “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运用于各种场合,具有此起彼伏、多声叠置的气势,领部与和部的组合形式综合体现出号子的艺术特征,体现出劳动的进程与劳动强度的大小。 根据领、和组合方式及旋律、节奏变化体现的艺术性,呈现出两种方式:一是呼应式。领部与和部前后出现,常以一小节至数小节为单位, 该方式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组合单纯,艺术性弱:合部从头至尾固定,领部有简单的旋律,如《拖船号子》,和部从头至尾为八分音符 1 出现于每小节的强拍, 领部以两个小节的 4、5 度音调为单位,重复出现。 该形式体现了号子的原生性。 一种组合有几种形式,有一定的艺术性:领、和部由几种简单节奏构成,音调以 4、5 度为主。 如《歇口不歇力》包含五种组合,分别为 1. 合部为 4 度音调反复出现于每小节的强拍,领部为 4、5 度单一音调;2.合部为 1 音于每小节反复出现,领部为 4、5 度单一音调;3.领、和为密集节奏的呼应式念白;4.和部为 4 度音调反复出现于每小节的强拍,领部为密集节奏的念白;5.合部为密集节奏念白,领部为 4、5 度音调。 这种组合形式在船夫号子中比重较大,顺应了劳动过程,为调节劳动疲劳,缓解枯燥,进行简单自由的变化。 二是综合式:领、和音调先后呼应,或同时出现,两声部体现了支声复调的特点。 组合有较强的艺术性:合部有一定旋律性,领部旋律抒情性较强。 如郧西天河口《撑篱号子》《摇橹号子》《拽纤号子》,在中速中,领部旋律以2 度、3 度颤音、波音式特点表现出旋律的繁绮,体现了自由抒情性效果, 和部在 4、5 度或单一长音进行中频繁加入前倚音,使简单框架呈现出旋律性,弱化了合部的力度,增强了抒咏性。 两声部常出现 2 度、7 度的叠置,不协和的音程效果呈现出双声部一定的原生性,该形式体现出最弱的劳动强度,表现出人在水面,较为自如的劳动场面与轻松愉悦的心情。

  (四)歌词

  在汉江水面及江边上,因劳动需要克服江面行船遇到的困境,船夫们在演唱中,常喊出大量的衬词,以放松协调劳动,同时,号子中加入了少量的实词,多以节奏感鲜明、紧凑的短语或短句的形式念白为主,与合部进行半句和腔呼应,表明行船的艰苦,也表现了船夫们豁达、乐观的精神气质, 如 “撑到”“扽到”“兜着”“拽到”“要弯船”“拔断根”“只三声”“得住力了”“咳咳三声”“累坏哥兄”“新媳妇上桥”“搭上捞一下”“看你涨头不涨头”等等,内容既有与劳动相关的号令,也运用了比喻、联想、想象手法,加入生活中的趣事来鼓劲,听来逗趣、诙谐。 如“钱到赌场精打光,马到校场逞刚强,唱戏的本事在台上,拉纤的本事在摊上”,“老婆纺线慢上劲”, “新媳妇上桥一步一步慢慢走”……四、结语。

  从船夫号子的艺术特征中,我们能感受到船夫与自然斗争的呐喊声,这种声音透着力量,也闪烁着船夫们集体智慧与乐观主义精神,也许在今天某些需要众多人力的场合中不失为一种鼓舞。“所有的风格都是沿着山脉、河流和海岸传播扩散的。 ……边沿地区一般具有双重作用:有的情况下,风格在这里严格地保存下来,而另一种情况下,它们互相混合,失去了原来的面貌。 ”②十堰船夫号子的音乐特征表明:由于水的作用,可以带来上游的秦文化,在十堰境内保存,表现出与上游较近似的特征关系。

  十堰上游船夫号子,既反映出劳动号子粗犷质朴的共性,又较为集中的彰显出鄂西北地域特征:抒咏性曲调与支声复调映射出汉江的蜿蜒秀美, 少了一份长江黄河的惊涛骇浪,多了一份从容自在;绵长不息的汉江成为陕、鄂两个文化区联系的天然通道,它使处于汉水中上游的十堰与汉水上游的秦地保持较强的共通性;此外,作为古楚边界的山区环境使民歌带有少量的楚音痕迹。 与当地其他类别的民歌相比,调式、音调上近秦地特征成为十堰船夫号子的独特印章。

  参考文献:
  [1]乔 建中.土 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 历史背景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shulunwen/2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