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舞蹈“素颜”过度转向“浓妆”的现象

更新时间:2019-12-09 来源:舞蹈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舞蹈论文】

摘要

  1 何为舞蹈中的“素颜”与“浓妆”
  
  “素颜”一词在当今社会中的含义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这已然成为了衡量某位女士“美”或是“丑”的重要标志。现如今化妆产品的种类繁多,让消费者人群目不暇接,攀比的心理通常驱使着人们,让他们在盲目消费的同时,忽略了到底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真正美。“浓妆”一词为中性词,它词性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欣赏者的视角。平日素颜的你画上“适合”的浓妆会使你的气质变得与众不同,获得赞美,也可能因为过度的修饰让人避之不及。其实“素颜”与“浓妆”一词的概念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同样适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舞蹈素颜,就是指代那些未经过人类加工的,最为纯真,最为朴实的,具有教育性,传承性和生命力的民族民间舞蹈。
  
  浓妆即民族民间舞蹈在创作方式上由于使用的方法不当,过分强调形式美和舞台美,使民族民间舞蹈丧失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无形的将舞蹈的本真美掩盖在厚厚的胭脂水粉之下,使观众难论真伪,摸不清源头。
  
  2 舞蹈中出现“素颜”转向“浓妆”的原因
  
  2.1 原始时期的舞蹈特征
  
  原始时期人们用劳动创造了自己,也孕育了整个中华民族。陌生的环境使祖先意识到个体力量的薄弱,因此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由于渴望交流感情表达思想便产生了舞蹈。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舞蹈特征即自娱自乐性。人们发现舞蹈可以为人类带来精神世界的满足,感受群体的能量,也是其求共存,共发展的精神体现,舞蹈可以为自己今后的精神生活得到保障。
  
  2.2 两周时期的舞蹈表演特征
  
  周时期舞蹈社会功能不仅仅用来自娱。而是更直接的用来服务政治,强调教化作用,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雅乐。雅乐流传于世深得人心,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奉行的“先王之乐”.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各种阶级的战争战乱导致了礼崩乐坏,民间舞兴起的局面。礼崩乐坏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一直以“模式化”“制度化”的状态呈现在人类面前,久而久之,人们的视觉审美产生疲劳,以至于最后连统治者自己本身也不愿欣赏,因此这一时期的礼乐失去了生命力和艺术价值。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专业的舞蹈艺人,舞蹈还被用在统治阶级斗争中用于取悦帝王统治者,成为取得政治胜利的重要手段。
  
  2.3 现如今的舞蹈表演特征
  
  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舞蹈形式多样,道具多样,舞台舞美的效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人们除了自娱外更多的去考虑舞蹈题材,队形,表演目的,收集舞蹈素材进行作品的创作。舞蹈工作者借用这些要素,创作优秀作品,将其搬上舞台,呈现在大众面前。
  
  通过上述三个时期的情况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最初的舞蹈可以无所顾忌,只服务于自己,只是纯粹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渠道,如今的舞蹈更多的是先考虑想要表达的主题,再定位情感,最后确立形式等各方面如何形成。从原始时期开始到当下,人们对艺术美的追求和欣赏对象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会导致舞蹈的本质发生变化。(从自娱自赏到取悦为王再到为众而舞) 人们意识到创新是艺术生命之源泉,是一个时代的灵魂,无创新就无发展。循环复制原有的舞蹈样式只会让人乏味,使作品失去价值。没有一个样式可以统治世界多少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周时期的礼崩乐坏的现象就是给我们最好的警示。时代的转变让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在商业化浓郁的当下舞蹈作品应在极力迎合观众的同时又不失原本风韵。在众多因素连环产生变化的情况下意味着我们在舞蹈的创新方面要与时俱进“,新”的元素也应随之产生。
  
  3 舞蹈中“素颜”转向“浓妆”出现的问题
  
  3.1 过度“素颜”
  
  继承原有的舞蹈“模式”就是等于自闭。文艺的发展不应过度依赖原有的“死本”.在当今文化大繁重,百家争鸣的情况下一味地传承经典没有创新只会逐步与时代脱离。既然我们说舞蹈作品是创作出来的,是艺术创作者智慧的结晶,那么首先在作品成分表里就应该有“创”的概念,只有“创”才能体现出编导的智慧和素养,观众才能更好的接纳作品,成为经典之作。
  
  3.2 过度“浓妆”
  
  当舞蹈创作者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便容易抛弃传承的概念。创作者一味的追求形式美,迎合观众却不知道大众由于文化程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舞蹈作品的认可程度并非一致。没有百分之百让观众都满意的作品。过分的包装会使原有的文化精髓遭到破坏,没有精髓的舞蹈作品就像人的身体没有了骨架的支撑,肉体在强壮也是无济于事,毫无深度。无深度的作品人人都可创作,舞蹈创作者这一职业的存在就毫无意义。
  
  上述所言可以证明,传承与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切不可丢了西瓜捡芝麻,将两者分开。但是如何把握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既有传承又不失创新的问题就涉及到了“度”的概念。
  
  4 如何避免“素颜”过度转向“浓妆”的现象
  
  素颜与浓妆两者的关系就好比数学中的数轴,“度”就好比零所在数轴上的位置,它左右移动的方向直接决定了数轴两侧数值的属性。我们都说当今的民族民间舞蹈创新的让人畏惧,不如说在作品创作中编导在继承和创新的把握中没有找到“度”的精确值。因为创新本身并不是坏事。只是度所承担的范围直接影响了观众能否接受作品的最直接问题。那么如何将度拿捏的准确,避免过度浓妆的现象呢?
  
  4.1 提升素养,广泛涉猎
  
  舞蹈编导的文化底蕴,喜好和个人经历直接影响了舞蹈作品的内容,主题,形式的好坏。人们所拥有的智慧限制着作品的发展。现在舞蹈教育工作者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于:杂家多,专家少,编导多,成就少。因此我们应坚决鼓励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者多走出去,扩展视野,结合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广泛的涉猎舞蹈素材,确立创新性题材,创作更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
  
  4.2 采风当中求不同
  
  我们所接触的,所看到了解的东西未必就是实际情况,实践出真知,采风是舞蹈创作舞蹈作品的灵感来源,它能让作品贴近生活,了解内在,揭发本质。但是在采风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弊端。采风时我们看到的民族民间舞蹈是真正的素颜,但是在执行教学过程中我们所接触看到的民族民间舞蹈实际上已经是变了形的舞蹈了,因为每个传授者在舞蹈中都会夹杂着自己的情感,都会把自己身上的个性融入舞蹈中,这样无形之中又让原汁原味的东西变得不那么纯粹。我们所学的不那么纯粹的东西,运用到舞蹈创作中加以创作就会变得更不纯粹,更脱离实际。所以当编导创作舞蹈作品需要采风时要着重发现我们所学的民族民间舞和采风看到的民族民间舞的根本差异在什么地方,了解差异的形成,总结差异点,运用到舞蹈创作中,这样会更加贴合素颜,避免过度浓妆。
  
  4.3 确立创意点
  
  既然要创新,就势必要有创意点。我想我们可以这样自主的选择合适的创意点:我们都知道每一个民族民间舞蹈作品都是由主题,服饰,道具,素材,结构等多方面因素构成。所以在经过编导采风后,可以适度的选取构成作品元素的一两点元素加以创新:别人没有的主题,我来应用,别人没用过的,民间又存在的道具我来应用,这样不仅会使创作出的舞蹈作品更有新意,也不会失去舞蹈的文化内涵。
  
  4.4 换位思考
  
  随着时代变换的迅速更替,舞蹈更具有商业化性质。舞蹈编导创作的作品已经不能单纯的为自己欣赏,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大众。
  
  没有大众的欣赏,作品再完美也要孤芳自赏。所以在舞蹈编导选择创建舞蹈主题,选择舞蹈题材应更具亲民性,应时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民间的文化源于人类创造,所以在舞蹈创新中理应让人民融入民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4.5 顺应时代
  
  舞蹈主题的设立应与时代同步并行,舞蹈创编者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时刻了解时代所需,人民所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先进新思想,才更容易让舞蹈作品为世人接受。时代在进步,每一种文化的特质可能会在某一时期内让人感到不适,但并不代表这永远不适应。对于作品主题的选择及作品应放于什么年代是舞蹈编导应注重的问题。
  
  5 结论
  
  创新能不能被人们接受,在于度的把握,也是对历史与现实断裂应如何连接的把握。无论是“古学今用”还是“洋为中用”最根本的都是要“为我所用”.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财富。舞蹈创新中最核心的成功之处不仅仅要求经典,更在于人们在继承和保存舞蹈经典的本身,扔不失去对民族民间舞蹈中固有的文化精髓和精神风貌。在素颜与浓妆的转化过程中,素颜的继承就好比是大树的根,根茎茂盛才能延续生命,没有素颜的“底”再创新也无法填补文化的空洞。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者在创作作品的同时应时刻提醒自己将人民与民间紧密相连,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许锐。传承与变异继承与创新[Z].
  
  [3]石裕祖。管窥当代中国舞蹈文化之繁盛与尴尬[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3)。
  
  [4]黄蕾。浅谈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4)。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shulunwen/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