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戏曲《魂断西湖》中李慧娘形象的塑造

更新时间:2020-01-23 来源:戏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戏曲论文】

我从艺不觉二十余载,所观优秀剧目无数,所饰角色细数也近百个。但是真正能让自己内心有所感知、感受、感触继而感动的人物角色却寥寥无几。机遇使然,2010 年经由晋剧着名演员、“梅花奖”得主苗洁亲自执鞭以教的《魂断西湖》,让我对角色扮演、人物塑造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让我成功地演绎出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      戏曲表演重在角色塑造。角色塑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物性格是否鲜明,技艺展示是否到位,现场演绎是否生动。上党梆子《魂断西湖》的剧本经由文化部艺术司吕育忠先生重新改编而成。对于这个经典的舞台形象,苗洁老师细致地分析与讲解,准确地示范与展示,我明白了其实无论从传奇的《红梅记》,到京、昆的《李慧娘》,到蒲剧的《红梅阁》,再到上党梆子的《魂断西湖》,尽管戏曲演出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但李慧娘的角色性格无一例外都是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的大逆转。这种叛逆不但是剧情发展的需要,是体现剧本主题的必须,也是李慧娘这个悲剧人物的成功之基,更是成功塑造好李慧娘这一典型形象的必然手段。      李慧娘的性格无疑是叛逆的。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她的第一次亮相:青春貌美、娴静柔顺、朴实无华、单纯热情。但她却是作为南宋权奸贾似道的歌伎出现在西湖游船上,这不免给人一种“遗憾”的感觉。她因战乱流离失所,父母双亡,为尽孝道,负债卖身,被奸相掳于相府充当歌伎。      但在她的内心世界却有着对真爱的渴望,只是面对凶残暴戾的贾似道,李慧娘只能逆来顺受,这是她此时的性格表象。至游船相遇,偶起争执,太学生裴舜卿慷慨陈词,怒斥祸国殃民的权奸贾似道时,她一句“美哉,少年”将她内心深处潜藏的正义感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单纯浅显的性格表露无遗,也由此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言由心生。这句“美哉,少年”,不单是李慧娘欣赏裴舜卿翩翩少年的身躯容貌,最根本的还是为裴舜卿不畏权奸、大义凛然、堂堂正正、面斥奸佞的豪举点赞!同时,也是她长期受压抑的内心世界的外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这里,李慧娘所爱的美,所发的赞,并非仅仅是才子佳人的一见钟情,或是对裴郎的肤浅爱恋。她的不幸身世,她的寄人篱下,她的被压迫、被侮辱的社会地位,都令她心底充满了挣扎、反抗的潜意识。而今看到有人伸张正义,言自己所不能言,她一句下意识的“美哉,少年”,正显现了她性格中纯净、正义、质朴的人格自尊,彰示了她对自由发声、直抒胸臆的追求和渴望。这也是她后来“虽九死而不悔”誓死抗争的性格基调。      李慧娘虽然为自己一句“美哉,少年”的夸赞得罪了贾似道而惴惴不安,但她更为太学生裴舜卿怒斥权奸而获罪的后果担忧。一句下意识的赞叹,最终导致她由生而死的人生悲剧。但是要塑造一个生动鲜活的典型形象,最根本的还是要把李慧娘“反抗”和“复仇”的性格展示出来,那就必须让李慧娘复活,使她的性格发生转变。      在艺术想像的空间,人的层面是最现实的,就像被刺死前的李慧娘;而“天”,是神仙的居所,是善终的天堂。李慧娘不得善终,她只能负屈成为进入地狱的怨鬼,而这个复活的“怨鬼”更能恣意突出她反叛的性格。      李慧娘生前在贾府做歌伎,忍辱吞声、委曲求全,死后倒成了她一直追求的、自由的“人”.生前精神世界的压抑,内心的委屈、苦楚以及潜藏的反抗精神在死后得到了尽情释放。阴间的路上,李慧娘怨恨贾似道滥杀无辜,但又忧心裴舜卿身处绝境,无法相助。为了寻找正义的殿堂,她“奋力向前人间闯,却又谁知阴阳相隔的万仞岗”,这两句唱腔,表明了李慧娘的担心、牵挂、无奈和无助,更显示她心有不甘、追求正义,由“善良”“不服”向“执着”“报复”的叛逆性格的转折。尤其是她得到明镜判官的同情并获赠阴阳宝扇后,性格中“求人伸冤”的初衷顿时升腾到“自我复仇”的层面。这一超现实的鬼魂形象的演绎,正是对李慧娘追求人性自由的刻画,也是李慧娘叛逆性格历程的升华。      李慧娘找到被贾似道囚禁在红梅阁的裴舜卿,告知他身处险境,欲救他脱险,这仗义勇为不能不令裴舜卿由感激而生爱慕。但此时李慧娘却心底坦荡地告诉裴舜卿:自己已是一缕鬼魂。这一情节,再次显现出在李慧娘强烈的复仇欲望中,“救人脱险”仍是她质朴的初衷。她生前赞美裴生是精神世界的赞美;即便死后来救裴生,也非儿女私情。两人对贾似道的共同仇恨,对黑暗势力的憎恶,以及对彼此品格的敬重,才是他们产生“人鬼恋情”的基础。这种“出于义、生于情”的人鬼恋,远比那一见钟情来得丰厚,而这种种的接触和相慕,更造就了李慧娘性格的最大改变。尽管救裴失败,李慧娘认为是因为自己“人微力怯”.但明镜判官赞赏她见义勇为的善举,甚至求得阎王格外恩准,让她还阳人间,重新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      对于李慧娘来说,有什么能比“从鬼变回人”更幸福呢?但生前李慧娘的种种遭遇与磨难以及命如草芥的生活处境,使得她对人间并没有多少留恋,她不在乎自己是生是死,是人是鬼。她唯一在乎的就是裴生:他青春年少,前程似锦,浩然正气,敢斥奸佞,这样的人正是国家和百姓需要的人。只要能救出裴生,即使再遭轮回之苦也在所不惜。这使李慧娘性格中的反抗精神升华为“叛逆”层面,强烈体现出她“不达目的,宁死勿生”的精神境界。      于是,李慧娘再次借助阴阳宝扇的威力,二次救裴成功。在与贾府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索性施展法力,严惩了家丁恶奴,直至焚毁了贾似道的老巢“半闲堂”.这时的她,已全无为婢贾府时的低眉含眼、逆来顺受的姿态,而是怒目声张、当面痛斥贾似道独霸朝堂、祸国殃民的累累罪行,这种毫不退缩的形象与她开场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至此,李慧娘的叛逆性格,由“逆来顺受”中的爱美流露,到极力掩饰被杀,再到伸冤救裴失败,终至火烧贾府、救出裴生,前人后鬼的李慧娘,通过双重性格的转变与叛逆,成功地在舞台上展示了一个遭遇坎坷、个性鲜明、不断发展、逐层升华的人物性格成长历程,在戏曲舞台上完成了光彩照人、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如果说《魂断西湖》在整体故事上打动了观众,那么李慧娘叛逆的性格则感染了观众。      通过对李慧娘性格的塑造,不仅让观众对生前楚楚可怜的她心生怜悯,也为唯唯诺诺的她感到可悲,但同时,又对她死后性格的转变,对黑暗的鞭笞和对贾府的报复,赞不绝口,翘指称快。其实,戏曲本就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舞台艺术。几百年来,我们被李慧娘的艺术形象所打动,也是源于我们心底那一份最本真的对于光明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痛恨,李慧娘不自觉触动乃至契合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李慧娘在替我们表达,言我们所想言,正如裴生言李慧娘所不能言一样。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shulunwen/2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