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探析

更新时间:2020-06-10 来源:戏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戏曲论文】

侗戏论文摘要
  
  1、引言
  
  侗戏是侗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贵州、广西、湖南三省。侗戏有着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表现形式多样,节奏自由而复杂,调式多变,旋律独特,具有浓厚民族民俗色彩,其作品多为民间故事改编或汉族戏曲剧目移植,内容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反映着侗族民族民俗文化和精神风貌,是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代表,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随着侗戏的不断发展,相关研究也呈现出全方位的研究态势,尤其对其起源及发展历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些研究对侗戏传承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侗戏

  
  2、侗戏的起源
  
  侗戏是全国317个剧种之一,是中国民族民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广泛流传于贵州、广西、湖南三省。从侗戏艺术特点来看,表演多朴实无华,表演形式上民族民俗色彩浓厚,内容多反映当地社会现象或民间传说故事,不仅寓意深刻,且情感饱满。戏腔和歌腔都用大嗓演唱,多委婉、高亢,节奏前短后长,鼻音重。乐器方面以打击乐与管弦乐为主,如:小鼓、小罗、二胡、月琴等。
  
  侗戏起源缺乏文献记载,但根据“开台祭词”和一部分民间传说推断,大约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1].根据贵州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组建的侗族民间文化调查组的调查考证,侗戏由贵州省黎平县腊洞寨人吴文彩创始,经张鸿干等人弘扬,逐渐开始在当地广泛流传[2].因此,吴文彩被侗族人民尊崇为侗戏鼻祖。
  
  吴文彩以侗族大歌、琵琶歌为基础,融合汉族戏曲程式和表现手法,编排剧目,创立侗戏班。不朽之作《梅良玉》,便是吴文彩结合汉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而来[3].1952年,侗戏逐渐传入广西地区,桂剧艺人杨正明、杨校生看到后产生浓厚兴趣,随后组建自己的侗戏班,并在当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侗戏因而在当地快速发展,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侗戏发展至今,主要依靠民间戏班,黎平县被称为“侗戏之乡”,全乡村村有侗戏队。侗族人民喜歌爱戏,被誉为“歌的民族”,在年节、农闲都要进行侗戏演出。侗戏演出水平已成为当地人衡量村寨文明生活面貌的重要标准,年轻人都自愿参加戏班为村争光。
  
  3、侗戏的发展历程
  
  从前文对侗戏起源的分析可知道,侗戏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在中国传统民间戏曲艺术领域占据重要位置。从学术角度来看,是非常具有发展前途的民间戏曲形式。下面本文通过几点来探讨侗戏的发展历程:
  
  3.1 面具阶段
  
  从侗戏发展历程来看,最原始的侗戏表演方式,是由演绎者戴上不同面具来进行角色扮演。因此,侗戏发展初期阶段为面具阶段。该阶段侗戏刚刚起步,表演形式上诸多方面存在不足,仍能看到侗族大歌、琵琶歌的影子,是侗“君”向侗戏发展的过渡期[4].由于当时侗“君”广受当地群众喜爱,侗戏表演应观众要求,同时也是为了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在表演中融入了大量鬼神面具,通过更换面具演绎各式各样的角色。通过对贵州地区当地老人的询问,早期侗戏曾用过面具表演,且当地还完整保存了大量侗戏面具。
  
  3.2 腹本阶段
  
  初期侗戏多以一人扮演多角色的形式为主,戏师又说又唱。后为满足观众要求,逐渐变成集体演出形式,由演员代替戏师向观众表演。戏师逐渐成为类似于电影艺术中的“导演”,戏师对侗戏剧目故事和人物性格了如指掌,唱词倒背如流,剧本深入脑海,主要负责演员调度和舞台组织。演员表演的侗戏,唱词均有戏师口头传授。侗族过去没有文字,各类文学艺术通常以声音作为载体,口口相传,所以侗戏也经历了腹本阶段,而戏师就是侗戏传播核心力量[5].但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慢,传播局限性大,导致腹本阶段侗戏发展缓慢,流传范围并不广,通常是在特定区域流行。后来,一部分民间艺人开始使用汉字记侗语侗戏唱词,侗戏逐步由腹本阶段过度到文本阶段,流传范围越来越广泛。
  
  3.3 文本阶段
  
  光绪年间侗族地区开始用汉字记录侗戏唱词,但由于当时侗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没有印刷条件,所以流传的文本基本为手抄。据贵州省从江县文化馆考察发现,《金汉》剧本上写有抄录于“光绪丙子年冬”.光绪年间,“义和班”和“仁和班”都曾抄录《梅良玉》、《毛洪玉英》、《金汉》。但这些剧本多为他人辗转抄录,而非作者抄录,这些文本普遍流传于当时的贵州地区。但由于侗族人民在当时大多居住木房,而木房易发生火灾,所以那些手抄的古老侗戏剧本已很难寻觅。且当时所流传的侗戏文本多用于人物上场、唱词提示,没有过于详细的分场分幕记录和台词,台词仍要依靠戏师“腹本”.因此,表演过程中对演员即兴发挥能力和戏师临场传授能力都有较大考验,这也是传统侗戏特别之处。表演中由于台词不固定,表演过程变化多,所以新鲜感非常强,故使观众百看不厌,非常喜爱。
  
  3.4 现代侗戏阶段
  
  80年代末期,很多民间艺术家开始进行新编侗戏,侗戏逐渐进入现代侗戏阶段,艺术形式上越来越丰富,内容也发生了改变,作品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在这一时期,大批有有胆有识的民间艺术家、侗戏作者、侗戏表演者尝试侗戏创新,出现了大量经典作品。如:姚琼娣的《求亲记》;郑光松的《琵琶缘》;梁维安的《三媳争奶》;普虹的《丁郎龙女》、《拐卖侗妹》、《娘美》等。现代侗戏内容上更贴近生活,艺术欣赏价值强,主题深刻,剧本情节曲折。如:现代侗戏《娘美》。《娘美》讲述了侗族青年的凄楚的爱情故事。故事以侗族青年珠郎、娘美、银宜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以“问爱”为主题,反映侗家儿女之爱、兄弟之爱、父母之爱,为追求真爱,不惜牺牲一切乃至生命的崇高精神。《娘美》融入了大量侗族民族文化,展现了侗族民族风情,把侗族文化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现代侗戏除了内容的改变外,表演程序上也逐渐由原来的不分场分幕发展到分场分幕,由只重唱发展到兼重表演,同时舞台调度更加专业、规范,布景视觉效果越来越好,舞台乐器应用越来越多。现代侗戏视听效果越来越强大,已逐渐成为现代民间戏曲的重要剧种。
  
  4、结语
  
  侗戏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反映着侗族风土人情,具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经历了面具阶段、腹本阶段、文本阶段、现代侗戏阶段,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已经非常成熟,表演感染力越来越强,非常受侗族人们喜爱。但从现代侗戏发展来看,在传承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侗戏艺术亟需有效的“抢救”和保护。
  
  参考文献:

  [1]黄守斌,向红. 侗戏角色“宁赖过”的喜剧性表演--戏师口述中的侗戏表演[J]. 戏剧之家,2017,(06):22-23.
  [2]徐江南. 贵州民间戏剧叙事模式之福祸互转分析--以汉族安顺屯堡地戏、侗戏、布依族戏剧为例[J]. 凯里学院学报,2015,31(05):69-71.
  [3]黄守斌,周帆. 戏剧情节的发生与族性--基于侗戏的田野調查与美学思考[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13(04):76-79.
  [4]梁艳红. 厚重之文化传承 浓郁之民族特色--评侗族文化遗产集成《侗戏大观》[J]. 中国民族,2017,(05):63.
  [5]陈丽琴. 论侗戏的审美生成、发展与走向--侗族风俗审美研究之四[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12):154-158.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shulunwen/4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