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舞龙、舞龙运动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0-07-01 来源:舞蹈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舞蹈论文】

本文摘要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s and relations of dragon dancing, dragon dance and dragon dance sport in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ology, folklore and culturology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 The study thinks that the dragon dancing is a kind of entertainment that the ancient people imitated dragon's parade in the sky for admiration of the "dragon". There is a clear difference.

  Keyword:dragon dancing; dragon dance; dragon dance sport; concept; relationship;

  龙文化是中国“龙”的内在与精华, 而舞龙运动则是中国龙文化的外在表现。作为一项极具民族特色又蕴含浓厚文化底蕴的传统体育项目, 舞龙运动在当今国家大力推崇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受欢迎[1]。在学术界, 对于“龙”的研究同样也是深受广大研究者的喜爱。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龙舞”“舞龙”“舞龙运动”等关键词, 关于“龙舞”“舞龙”“舞龙运动”的学术论文高达5000余篇, 再细化精确到体育学科中同样高达近2000余篇, 这其中就包含体育类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由此可见, “龙”不但是作为华夏民族的象征内化于我们心中, 而且也是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然而, 在众多的研究中, 对于“龙舞”、“舞龙”以及“舞龙运动”概念并没有科学的将其区分, 更有甚者将三者等同起来对待, 笔者认为这是不太恰当的, 这种概念混用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当今舞龙运动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龙”在不同的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鉴于此, 本研究将在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视角下对“龙舞”“舞龙”以及“舞龙运动”的概念及关系进行分析探讨, 从而厘清“龙舞”“舞龙”“舞龙运动”三者的概念及关系, 进而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建议。

龙舞、舞龙、舞龙运动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

  1、关于龙舞、舞龙、舞龙运动概念的研究

  1.1、关于龙舞概念的研究

  学术界最早出现将“龙舞”与“舞龙”二者概念等同起来对待的是2003年发表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一文, 在文章中张继生认为舞龙又称为“龙舞”“耍龙”“盘龙灯”和“龙灯”等[2]。很显然, 这样一种观点主要是基于舞龙的外在表现形式分析的, 因为从表现形式上看, 二者确实很相似, 但从文化内涵以及当时的社会功能来看, 这两者还是存在许多不同之处的。刘洋从“龙舞”的表面组词出发, 认为“‘龙舞’就是玩龙的舞蹈, 并不是龙被人们舞, 而是人民模仿臆想龙飞行的各种形态动作而编制的舞蹈”[3]。这样一种定义尽管是对“龙舞”字面意思的诠释, 但难免有些粗糙, 因为最终还是没有充分考虑“龙舞”形成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情境。当前对于“龙舞”概念界定的研究较权威的是由黎国韬2016年发表在文化遗产上的《中国龙舞渊源新探》一文, 通过对“龙舞”起源的详细探讨, 最终认为“龙舞”主要指由人 (或动物) 托举着 (或套着) 龙状假形而进行表演的一种民族传统舞蹈[4]。尽管这已经是当前比较权威的一种界定, 但笔者认为这样一种界定最终还是没能体现“龙舞”的文化学特征, 因为“龙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1.2、关于舞龙概念的研究

  对于“舞龙”概念的界定, 当前学术界普遍将“舞龙”跟“龙舞”等同对待, 认为舞龙

  就是龙舞。“‘舞龙’又称‘龙舞’‘耍龙’‘龙灯’”这是当前学术界的普遍认识, 似乎在所有关于“舞龙”的学术论文中只要涉及到舞龙文化层面, 学者们都会习惯的引用这样一句话, 很明显这是不太恰当的。张晓舒在其硕士论文开篇就说到舞龙是一项历史悠久、内涵丰厚的民俗活动。[5]这种观点很明显也是没有将“舞龙”与“龙舞”二者区分的, 仅仅只是说到舞龙是一项民俗活动是很难将之与“龙舞”区分的。实际上, “舞龙”跟“龙舞”在形式上就已经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在《八年级民族体育与健康》这一教材中认为舞龙俗称玩龙灯, 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每逢喜庆节日, 人们都会舞龙, 舞龙时, 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 穿插, 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6]。这样一种界定很明显就将“舞龙”跟“龙舞”二者区分了, 从概念中我们就可以从二者的外在表现形式看出, “龙舞”是一种舞蹈方式, 强调的“舞”, 而“舞龙”已然不仅仅局限于舞蹈的范畴, 因为“舞龙”强调的是“龙”。二者着重点就有着明显区别。但这样一种界定却又将“舞龙”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给淡去了, 因此上面对“舞龙”的概念界定尽管已经可以将“舞龙”跟“龙舞”区分开来, 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还是不太全面的。

  1.3、关于舞龙运动概念的研究

  关于舞龙运动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普遍将“舞龙运动”与“舞龙”二者混为一谈。刘晓等

  认为舞龙运动是由早期民间的祭祀、求雨等形式逐步发展起来的民间传统活动, 它是在龙文化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运动[7]。这样一种观点首先肯定了“舞龙运动”属于运动的范畴, 但同时又认为“舞龙运动”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活动, “活动”与“运动”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无独有偶, 叶伟等同样认为舞龙运动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活动[8]。更有甚者认为舞龙运动是由祭神、娱神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9]。既是一项运动, 那最终目的就是作用于身体, 何来祭神、娱神的功能。当前对于舞龙运动概念较为权威的界定当属吕韶钧编写的《舞龙运动教程》一书所认为:舞龙运动作为民族民间体育专业方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是指舞龙者手持龙具, 在龙珠的引导下, 伴随鼓乐完成各种动作与造型, 展现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0]这种界定较好的凸显出了舞龙运动的体育特征, 同时还体现了舞龙运动是在一定规则下进行的体育运动, 不再属于“活动”的范畴。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 这样一种界定尽管充分突出了舞龙运动的体育特性, 却忽略了“龙”文化是舞龙运动的灵魂与核心。

  2、龙舞、舞龙、舞龙运动关系辨析

  2.1、社会学视角下的三者关系辨析

  社会是由许多人构成的, 但绝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 这些个人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相联结在一起, 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11]。龙舞、舞龙以及舞龙运动是“龙”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所产生的, 有着不同的社会价值与功能。龙舞产生于西汉武帝时期[4]。张衡在《西京赋》中曾写道:大驾幸乎平乐, 张甲乙而袭翠被。攒珍宝之玩好, 纷瑰丽以奢靡。临迥望之广场, 程角觝之妙戏:……巨兽百寻, 是为曼延[12]。这段话主要描写了汉武帝“大驾”光临平乐观广场观看“角觝之妙戏”的情况, 角觝戏中“海鳞变而成龙, 状蜿蜿以蝹蝹”的表演, 明显带有龙舞性质。因此, 根据龙舞产生的历史背景, 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一时期, 龙舞主要体现着表演娱乐的社会功能, 娱乐性与表演性是龙舞最典型的特征。

  现代我们所说的舞龙是以“祈神求雨”为目的, 而且具有体育活动的功能, 而具备这样特征的舞龙则起源于明代的“手举舞龙”, 这一时期的“舞龙”已具备龙头、龙身, 是由人用手握棍撑举、并沿街滚舞的形式, 已有明显的龙图腾的宗教意识, 是以“祭龙祈雨”为目的的[13]。由此可见, 舞龙在这一时期不仅具有龙舞所具备的娱乐表演功能, 同时还有着社会控制与凝聚的这一特征, 是一项民俗活动。因为这一时期人们已经把“龙”当做一种图腾象征, 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 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舞龙是在龙舞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为龙舞突出的是“舞”, 而舞龙突出的是“龙”, 但两者都是由人来共同完成的, 所以舞龙应当是在龙舞的基础上, 添加“龙”这样一件道具所形成的, 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 从而导致龙舞创新升华成为我们所说的舞龙。

  舞龙运动与龙舞以及舞龙二者的区别就更加明显了。顾名思义, 从组词上就可以清晰地知道舞龙运动是由舞龙与运动组合而成, 那舞龙运动自然是具备舞龙与运动二者的共同特征的。从事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获得品质良好的体验、促进个人生理与心理健康, 以及社会之间的交流[14]。因此, 运动应当具有陶冶情操、锻炼身心、促进交流等功能, 舞龙运动同样应该具备这一功能。同时, 舞龙运动还具有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健身娱乐、促进经济发展等社会价值功能[15]。然而, 舞龙运动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 上述功能已然不再满足当下舞龙运动发展的价值追求, 因为舞龙运动已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参与的比赛项目。因此, 舞龙运动有别于舞龙与龙舞的最显着特征就是它的竞技性, 也就是舞龙运动具有运动比赛的功能, 这是其他二者所不具备的。

  2.2、民俗学视角下的三者关系辨析

  民俗即民间风俗, 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 从社会基础的经济活动, 到相应的社会关系, 再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 大都负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这四部分[16]。

  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世代传承的行为方式。[16]龙舞是古代人出于对“龙”的崇拜敬仰而模仿龙游行的各种形态动作产生的一种舞蹈, 主体是人, 人们希望通过龙舞这样一种方式来征服改造自然, 同时也希望人能够与“龙”这样一个“神”的象征之间建立沟通桥梁, 从而能够像龙一样腾云驾雾, 驾驭一切。从民俗学角度来讲, 这是一种民间信仰, 是一种心理经验, 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 就成为精神民俗, 而“龙舞”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民俗。

  社会民俗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16]。舞龙则属于社会民俗, 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它属于社会民俗当中的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民俗范畴。舞龙有别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舞龙运动, 由龙舞发展到舞龙, 其社会功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舞龙突出的是“龙”, 这体现的是对“龙”的崇拜敬仰, 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更重要的是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演变成为一种节日娱乐方式。在传统的喜庆节日, 人们没有如今这么多元的娱乐庆祝方式, 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已经不能够满足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舞龙便成为喜庆节日庆祝的一种娱乐方式。因此, 我们认为, 舞龙与龙舞是有着很明显的区别的, 龙舞主要是娱神, 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追求, 而舞龙则主要是娱人, 更多的是一种民间娱乐习俗。

  舞龙运动是中国舞龙与西方竞技体育高度结合而产生的[17]。舞龙运动与其他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舞龙运动属于民俗体育运动的范畴, 而舞龙则属于民俗活动范畴, 不能称之为体育运动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具备竞技性这一特征。舞龙运动属于民俗体育是毋庸置疑的, 自然也就属于民俗的范畴, 我们认为, 舞龙运动在民俗事象中属于物质民俗。这么认为是有它的道理的, 舞龙发展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舞龙运动, 它不再仅仅是具有娱乐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舞龙运动在当今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所体现的巨大价值。此外, 舞龙运动当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参与的运动,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同时也是中国这个历史悠久、饱含文化底蕴的文明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符号与名片, 具有文化大使的作用与地位[17]。综上, 从民俗学角度来说, 龙舞、舞龙以及舞龙运动之间是有着较大的区别的。

  2.3、文化学视角下的三者关系辨析

  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心态文化 (社会意识) 四个层次。[18]“龙”在不同的时期被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播, 从而分化形成了龙舞、舞龙以及舞龙运动这三个概念。龙舞体现的是古代人们对于“龙”的崇高敬仰与追求, 人们通过龙舞进行娱乐, 丰富日常生活, 这样一种文化根深蒂固在人们的心中。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 龙舞体现的是一种心态文化, 也就是社会意识。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缊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18]。人们可以在龙舞过程中传递各自的价值观念, 激起两性之间情感交流等。

  舞龙有别于龙舞, 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心态文化, 而是升华为一种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18]而且是民俗体育文化, 因为它的身份已经由娱乐活动向民俗体育活动过渡。中国的龙文化起源于上古农业社会的龙崇拜,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美国总统特朗普介绍中国历史文化时曾说到:“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 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 我们叫龙的传人”[19-20]。龙文化能够以不同的载体传承下来, 舞龙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龙舞时代到舞龙运动时代这个演变过程中, 舞龙处于中间位置。而舞龙能够实现向舞龙运动过渡, 主要是因为舞龙已经由单纯的龙崇拜发展成为一种民俗。过去, 人们只是通过模仿龙的飞行动作而编制的舞蹈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龙”的崇拜,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 文化的日益变迁, 这样一种龙舞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追求, 而舞龙不仅能够寄托人们对龙的崇拜之心, 还能拉近人与“龙”这样一种“神”之间的距离,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 舞龙由此形成。正是“龙”文化的这种广泛包容性才让“龙”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以不同的形式传承下来, 舞龙的种类也有许多, 有着各自不同的形成背景以及文化内涵, 也正是“龙”文化在不同区域的传播发展, 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式各样的舞龙方式, 进而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

  舞龙运动与前面二者的文化差异就相当大了, 当然它的核心与灵魂还是中国龙文化, 只是伴随着舞龙运动的标准化发展, 过度竞技化的舞龙运动已渐渐迷失本质文化, 民俗的东西越来越少, 进而向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过渡, 综合舞龙运动的现代发展, 我们认为舞龙运动如今体现的是一种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规范。[18]舞龙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体育运动, 它是在一定规则下进行的有目的的运动,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规范, 标准化就是最好的体现。

  3、龙舞、舞龙、舞龙运动概念界定及相互关系

  3.1、龙舞、舞龙、舞龙运动的概念界定

  通过现阶段研究者们对龙舞、舞龙、舞龙运动这三个概念的研究, 以及综合基于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这三个视角对三个概念之间关系的辨析。我们认为龙舞是古代人们出于对“龙”的敬仰而模仿龙在空中游行的各种姿态动作, 借助龙状假形而编制的一种传统舞蹈, 是一种娱乐方式, 它跟舞龙有着很明显的区别。随着时代的变迁, 社会的进步发展, 显然龙舞已经不能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于是便形成了舞龙这样一种民俗活动。舞龙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 (祭祀、祈福、节庆等) , 根据不同的需要制定出不同规格的龙具, 舞龙参与者手持龙具在龙珠的带领下完成各种特殊动作的民俗活动, 每一个动作都有着各自的蕴意与文化内涵。随着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而舞龙又具有体育的功能, 舞龙逐渐被标准化改造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舞龙运动, 舞龙运动有别于舞龙, 它是指出于某种目的 (竞赛、锻炼、文化传承等) , 在特定的龙具要求与运动规则下, 舞龙运动参与者在音乐伴随中手握龙具由龙珠带领, 通过参与者之间协调默契配合, 完成各种穿腾、滚跑以及造型组图等动作, 从而展现龙的精气神韵, 进而取得优异比赛成绩或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它是我国最典型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2、龙舞、舞龙、舞龙运动的相互关系

  之所以能够将龙舞、舞龙、舞龙运动这三者概念界定出来, 是因为这三个“龙”元素的结合物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尽管三者在表现形式上截然不同, 但他们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都是人们出于对“龙”的崇拜。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而“龙”将这三者联系的更加紧密, 龙舞是形成于人们对龙的敬仰与崇拜, 最初产生之际, 它只是一种舞蹈形式, 并不具备我们所说的舞龙特征, 但它为舞龙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原形, 龙舞是舞龙形成的基础。舞龙运动则是在舞龙的基础上产生的, 舞龙形成之时, 它已经基本构建出了“龙”的标准, “龙”由龙头、龙尾、龙珠等部分组成, 同时整条龙由7把或者9把甚至11把组成……。这些标准为现代舞龙运动的产生于发展奠定了基础, 舞龙运动也就是在舞龙的基础上继续标准化, 使之能够将所有的舞龙运动队伍放到同一套比赛规则中去竞争评比。此外, 舞龙为舞龙运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与氛围, 众所周知, 舞龙是根植于民俗文化的一项民俗活动, 民俗性是其最突出的特征, 舞龙主要集中在村落中, 每逢喜庆节日, 舞龙则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庆祝方式。因此, 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就为舞龙运动的产生奠定了大量的群众基础, 这些村民在这个由舞龙向舞龙运动过渡的过程中起到了传承与传播的作用, 从而最终实现了舞龙向舞龙运动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

  4、结语

  由最初的龙舞到舞龙的形成, 再到舞龙运动的产生,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龙”文化与时俱进的一种体现。值得我们欣慰的是这样一种“龙”文化能在几千年的传承中经久不衰, 最终延续传承下来。但我们决不能把这样一种文明放到舞龙运动上对其进行模糊化, 龙舞、舞龙以及舞龙运动是不同历史时期“龙”文化的产物, 尽管三者的灵魂都是人们表达对“龙”的崇拜与尊敬, 但作为学术研究人员, 我们切不可将三者概念等同化, 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舞龙运动终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继续向前发展。只有科学、辩证地对待这三者, 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播与弘扬“龙”文化, 才能真正说自己是“龙”的传人。

  参考文献
  [1]彭响, 雷军蓉.舞龙运动的标准化发展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7 (6) :92-96.
  [2]张继生, 雷军蓉.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5) :605-606.
  [3]刘洋.浅析“龙舞”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影响与体现[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4 (23) :170-170.
  [4]黎国韬, 龙赛州.中国龙舞渊源新探[J].文化遗产, 2016 (3) :135-146.
  [5]张晓舒.湖北红安张家湾舞龙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6]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八年级民族体育与健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9-43.
  [7]刘晓, 花蕊, 王涛.龙文化与舞龙运动的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 (5) :125-128.
  [8]叶伟, 李蕾, 汤铁军.论我国舞龙运动的转型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2) :162-164.
  [9]闫荣山.龙文化与舞龙运动的凝聚观[J].体育与科学, 2008 (1) :60-62.
  [10]吕韶钧.舞龙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13.
  [11]李芹, 马广海.社会学概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51.
  [12]萧统, 编, 李善, 注.《文选》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75-76.
  [13]王俊奇.论中国“舞龙”的形成与发展——兼论“手举舞龙”的起源[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5) :88-90.
  [14]高俊雄.体育、运动、休闲之概念与内涵——台湾地区之应用和诠释[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 :12-16.
  [15]雷军蓉.中国舞龙运动的社会特性和价值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0) :1330-1332.
  [1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3.
  [17]彭响.“一带一路”战略下舞龙运动跨文化传播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7 (5) :98-103.
  [18]冯天瑜, 何晓明, 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12.
  [19]黄凤兰.舞龙文化探析[J].民间文化论坛, 2005 (3) :75-78.
  [20]习近平:我们是龙的传人.央视新闻客户端[EB/OL].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shulunwen/4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