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戏曲艺术课程现状思考

更新时间:2019-07-19 来源:戏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戏曲论文】

   摘 要: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璀璨的明珠,戏曲艺术对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戏曲艺术课程在普通高校建设的现状出发,通过大量的实例研究总结出改善课程建设现状的方法,并对课程建设发展的方向做了积极的展望。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戏曲艺术 课程建设
   一、普通高等院校戏曲艺术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原因戏曲进入大学校园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践意义。但是在很多高校,戏曲艺术课程建设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教学仍然处于合唱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西方名曲,而对民族的传统艺术讲解涉及很少。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的学生对西方的约翰施特劳斯、贝多芬、柴科夫斯基了解掌握很多,但是对戏曲艺术知之甚少。许多学生并不了解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戏曲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微;对中国的戏剧大师如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田汉、夏衍等人的创作思想、主要作品仅限于文学层面的认识;对流传至今着名的戏曲名作如《游园惊梦》、《思凡》、《赵氏孤儿》等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再加之现行许多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并没有把戏曲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进行设置,将它往往隶属于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之中,戏曲艺术课程并没有独立的课程地位,因此导致课时明显偏少,一些戏曲知识的讲解和经典片段的学习由于课时的限制而不能进行,严重影响了戏曲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效果,这里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综观戏曲艺术课程在高校开设的历程,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戏曲艺术作为交流的工具与手段出现,只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些少数高等院校开设此课程,除了本校老师专门开设的戏曲艺术基础知识课程以外,还通过聘请着名戏曲演员举办戏曲艺术讲座、在学生中举办戏曲爱好者协会等一些活动来推广、普及戏曲艺术,这些活动为戏曲艺术课程在普通高校的顺利开展开了一个好头。二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戏曲艺术作为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和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受到许多大学领导的重视,先后在学校开设了一系列戏曲名段欣赏的课程。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戏曲艺术课程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地位,但是由于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文件对戏曲艺术课程的独立地位进行明确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戏曲艺术知识的讲解只能掺在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当中,由于课时的限制,一些戏曲知识的讲解和经典片段的学习都不能正常进行,严重影响了戏曲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效果。三是90年代以来,国家教育部(国家教委)先后出台了有关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相关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完善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和从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入手,抓好艺术课程的开设等工作。
  普通高等学校的戏曲艺术课程才得到真正的重视与发展。但是,由于普通高等学校戏曲艺术素质教育起步较晚,教学对象(文、理、工、医、农等专业)不同,教学对象的层次不同(有专科、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等不同的学历层次),教学对象所处的地区不同,如戏曲大省、市(河南、浙江、安徽、天津等)的在校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接纳和熟知程度远远强于其他省市的学生,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使戏曲艺术课程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开展有着不小的困难。
  其二,戏曲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科学的体系。戏曲名段欣赏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从事此项教学的教师,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绝大多数都不懂戏曲的大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教师的本意总是把它像戏曲专业人士那样的“正规起来”。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感到越“正规”,大学生越感觉收获不大。有时开课没有几周,学生已经剩下一半。这是因为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本专业课业较重,他们不想把戏曲作为他们的职业,也无意当一名专业的戏曲人士。他们学习戏曲的目的大都是为了加强对传统艺术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他们学习戏曲是以提高对传统艺术审美能力为目的,只是想把戏曲做为一种进一步拓宽知识面的手段,通过学习戏曲艺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大学生虽然戏曲的基本知识与表演技能较差,但是,他们有着相对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与文学的基本知识,这对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戏曲艺术大有益处。因为从根本上说,戏曲艺术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由于教学目标定位的失误,导致戏曲艺术公共课程在教学方法、内容的选择上,忽视了对戏曲艺术和社会、文化关系的讲解、戏曲艺术家的创作思想与他们所处时代的相关文化(包扩政治的、哲学的、文学的、历史的、地域等)联系的讲解。
  其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文化艺术开始从封闭单元形态向多元文化形态过渡,随着时代的变化,精神消费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不断翻新,当前青年学子更加热衷于节奏感比较强烈、音乐艺术风格比较感性的歌与舞,也就是说重视艺术的娱乐功能。与此相比,戏曲艺术的娱乐功能无疑是落后的。此外,戏曲教育并没有像其他的艺术教育门类一样迅速的发展和升温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必需的外部条件。所谓的外部条件,是指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大家对于戏曲艺术的需求以及对戏曲艺术的重视程度急剧下降。从戏曲艺术本身的特点来看,因为几百年来戏曲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律和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在课程传授以及审美趣味的培养方面,和我们从西方接受的现代教育体系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普通高校很容易开设音乐公共艺术课程、美术公共艺术课程,甚至舞蹈公共艺术课程、影视公共艺术课程,但是它们很难开设戏曲公共艺术课程,不仅是因为戏曲在整个社会中不像其他艺术行业那么受重视,也是因为戏曲艺术课程的开设确实有它的难度,它和普通高校的衔接确实有困难的地方,这是戏曲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一个基本格局。为什么在大的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升温的背景下,戏曲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没有像其他的公共艺术课程教育那样持续升温,其中戏曲艺术教育的方式问题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最后,观众群数量的减少是戏曲艺术课程建设难于在普通高校开展最根本的原因。因为从传媒学的角度上来看,戏曲艺术课程建设要想在高校取得显着成果,就必须形成合理的传播链条,拥有一个固定的观众群。我们知道戏曲艺术的传播分为“创作(creation)—表演(performance)—听众(audience)”三个环节,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传统剧目演出断档、戏曲研究工作被迫终止,导致传播当中的创作(creation)环节受到破坏,戏曲的审美经验没有得到顺利承传,造成后来高校青年戏曲观众群的没落,我们不难发现,戏曲观众群还是以中年人为主。其次、戏曲表演与舞蹈、音乐一样,需要专门的演唱、形体的训练,由于专门人才的缺乏,其演出活动在大学校园没有得到普遍开展。传播当中表演(performance)环节的链条脱节很自然造成高校观众群的没落。另外,技术传媒的环节链接不顺也是导致高校观众群没落的一个深层次原因。20世纪以来,乐谱、唱片媒介的介入,使人类的文化生活发生了重大而本质的变化,乐谱、唱片成为了20世纪以来艺术家演唱、演奏最重要的延伸手段,唱片媒介的介入使艺术的传播模式发生了改变,传播的环节变为“创作普通高校戏曲艺术课程现状思考( creation )—乐谱记录( notation )—表演(performance)—唱片(record)—听众(audience)”。传播环节的改变使得戏曲艺术普及困难增加,由于流行音乐文化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影响,再加之市场经济的原因,大多数唱片公司不愿意出版过多的戏曲唱片,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戏曲唱片大多为五六十年代录制的,新创作、新编的戏曲剧目唱片很难占据市场的主流,高校学生、教师去了解戏曲除了自身亲自感受外,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唱片来进行了解。唱片数量的减少,不同程度上使高校观众群急剧下降。
  二、普通高校开设戏曲艺术课程的必要性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因此戏曲艺术有着其他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教育功能。如在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戏曲艺术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通过对革命现代戏知识的讲解和戏曲教唱来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相比革命现代戏,传统戏曲则可以充分发挥其德育的功能,如《岳母刺字》、《苏武牧羊》、《赵氏孤儿》、《除三害》这样一些剧目的讲解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号召大学生学习舍己救人、惩恶扬善的崇高精神。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戏曲艺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戏曲艺术,可以弥补青年学生在艺术上“营养不良”的状况,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作为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它的职能不仅仅只限于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帮助学生培养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戏曲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它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点。欣赏一部优秀、健康的戏曲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的作用。高校通过开设戏曲艺术公共课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因为戏曲艺术公共课程不是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层面上,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文理科大学生来说,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戏曲文学、音乐、舞台美术创作,而是将戏曲艺术作品欣赏作为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一位中文系的学生在上完戏曲艺术课程后写道“对于中文系的同学来说,戏曲艺术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戏曲艺术是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戏曲艺术知识对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普及,开拓文学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工科的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科学与戏曲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戏曲艺术共同的目标都是认识客观世界,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学习戏曲艺术对我们创造力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从学生们的心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普通高校开设戏曲艺术公共课程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在普通高校加强戏曲艺术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戏曲艺术是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学习戏曲艺术可以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是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普通高校的戏曲艺术课程建设。
  1·加强任课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勇于创新,改进戏曲艺术课程的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时。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的素质决定着这门综合艺术是否能生存发展、兴旺昌盛。作为一名教授戏曲艺术的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善于用美的方式去传播戏曲艺术,其次是必须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在专业上能够做到一专多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由于高校的戏曲艺术素质教育底子薄,戏曲艺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等一些因素的存在,戏曲艺术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怎样使我们的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必要的更新和充实;我们的教师如何改变会什么教什么的不足,在终身学习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水平;如何在关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变革中得到有益启示,以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怎样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差异,真正实施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采取何种措施改变课堂教学成果,如何将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舞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等等一些问题。要想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勇于创新,如果不创新,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传统”与“新”是对立的统一。“传统”具有历史性,“新”则体现时代性。戏曲艺术课程的教学不可偏废其一,而应该使两者和谐并用。如果固守一种“传统”模式,将造成戏曲艺术课程教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失。因而,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课时的合理安排、教学方式的变革都要以大学生的兴趣为基点,以课程的核心内容讲授为中心,而且应该更具有超前性。唯有如此,才能促进戏曲艺术课程建设在普通高校的顺利开展。如果按照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选择“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因材施教只能是一句空话。例如,大部分高校的工科学生、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在教学方式、内容、课时安排上都趋于大同,显而易见,前者的教学效果往往逊于后者,这里不仅有学科种类而要求不同的问题,而且还有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问题。
  这说明我们并没有对学生的条件、学习发展差异和个性特征进行认真的分析,在真正根据每个学生的条件和个性去因材施教上做得仍然不够。这种只求共性化教学的“一刀切”做法,无疑“切”掉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可能。笔者不否认在艺术素质课程教学上有共性的要求,但共性要求不能代替因学科种类不同而产生的个性要求,只有突破这个瓶颈,戏曲艺术课程才能顺利的在普通高校开展。
  2·注意调动大学生学习戏曲艺术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对戏曲的热爱。在大学生社团中组织戏曲知识竞赛和票友比赛,力求在普通高校营造一个热爱戏曲,爱唱戏曲的学习氛围。此外还必须加强调查,教师要在学生中对喜欢、比较喜欢、一般可以接受及不喜欢戏曲的情况进行随时调查摸底,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促进戏曲艺术的普及教学。作为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艺术课程建设要吸取其他艺术课程的建设成功的经验,加强横向联系,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之上,注意调查研究,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3·在普通高校建立戏曲艺术研究、实习基地、戏曲社团,注重戏曲艺术在普通高校的传承与发展。当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知识、理念的更新速度很快,戏曲艺术的传承性教育亦如此,我们的眼光不能只停留在戏曲专业院校和戏曲院团,而应该把戏曲艺术传承性教育普及到各个高校,由各个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点”形成最后全国性戏曲艺术教育的“面”,通过专业戏曲院校、戏曲院团“线”的连接作用,从而达到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戏曲艺术知识的目的,而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点”的作用正是通过建立研究、实习基地来发挥的。以江西师范大学文化艺术中心设立的弋阳腔研究基地为例,该基地打破传统的戏曲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强调对学生戏曲教育的普及性和参与性,鼓励全校学生到该基地选修课程,对课程结业成绩合格的同学授予相应的学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戏曲艺术的积极性,可以说基地的设立对戏曲知识普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除了对学生进行戏曲知识的传授以外,基地还鼓励各个学科的同学参与赣剧的整理与发掘,如记录濒临失传的弋阳腔十八本戏的曲谱、收录弋阳腔曲牌和散落在民间的与弋阳腔相关的剧本曲谱等,为发掘、保护、整理中华民族的传统剧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相似的例子还有苏州大学的昆曲教育基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戏曲团体(如京昆杜、越剧社),这些基地、社团的大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戏曲艺术重新走入大学校园,对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中华民族古典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大的意义。由此可见,戏曲艺术在普通高校并没有失去它的生存空间,正是由于一个个研究、实习基地、社团的建立,使戏曲艺术课程得以在高校顺利开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戏曲艺术课程在高校的顺利开展实质上也是对戏曲艺术另一种的传承和发展。
  4、教学当中要注意欣赏与演唱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内容,让学生先激起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然后,重点对有影响的生、旦、净唱段进行教唱与练唱,以至排练20分钟左右的小折子戏等。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大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的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如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教学模式。
  5·改善戏曲发展的外部环境,重视戏曲传播链条,争取更大的观众群。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普通高校戏曲艺术课程现状思考视网络为主要传媒的信息化时代到来,文化艺术多元化的特征日趋明显,多种文化娱乐方式的存在对戏曲艺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冲击力,也势必影响到戏曲艺术课程建设在普通高校的顺利开展。要想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外,改善戏曲发展的外部环境,重视戏曲传播链条是一条必经之路。因为只有这样,戏曲艺术课程建设才能走向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四、对普通高校戏曲艺术课程建设的展望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戏曲艺术的课程建设,并不是认为当今高等教育排斥戏曲教育的内容,相反,戏曲艺术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已经日趋明显。所以,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高校中进行戏曲教育,开设戏曲有关课程、专题讲座及举办演出,无形中给了大学生们接触戏曲艺术的机会,让他们在校期间就受到戏曲艺术的熏陶,也能让他们理解这门艺术,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从国际上看,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已成为各国高校的历史责任,大学教育对戏曲艺术应该有更多关注。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生命和希望的共同之根,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将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唤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还能不断激发起他们的爱国热情,使之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当然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方面的原因,戏曲艺术课程的建设仍然属于不成熟的阶段。
  综观全国,有些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成绩显着,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从全局来看,戏曲艺术课程建设尚属一种不平衡的状况,如北京、广州、上海的普通高校在戏曲艺术课程建设方面的成就远远高于地方的院校。要想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善,除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全国各所高校的广大师生引起重视,只有重视它,找到发展的规律之所在,戏曲艺术课程建设才能在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下在普通高校得以顺利开展,成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徐希博.对戏曲教育的几点建议[J].戏剧艺术,1995,(1).
  [2]范福源.论普通高等学校的戏曲教育[J].艺术百家,2006,(1).
  [3]轩蕾.戏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07,(1).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shulunwen/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