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腹腔巨大肿物伴发热治疗中五味消毒饮的加减运用

更新时间:2019-11-09 来源:妇产科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妇产科论文】

关键词

  1 病例资料

  患者屈某,女性,43 岁,2014 年 9 月 14 日初诊,患者因“持续性腹痛伴发热 3 d”就诊,自述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腹痛伴发热 3 d, 遂就诊于某西医院,B 超检查提示:腹腔囊肿大小 4.0 cm×4.0 cm,右下腹包块大小 4.0 cm×5.0 cm,左卵巢肿物 5.0 cm×4.0 cm;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轻度升高;CA125、CA199 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尿妊娠(-);建议患者入院治疗,因家庭经济困难转求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自述持续性腹痛伴发热 3日,腰酸痛,大便难,小便短黄,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尿频尿急,饮食如常,查体:体温 37.6 ℃,体胖,腹软,无肌紧张,下腹压痛阳性;舌黯,苔黄厚腻,脉弦滑;末次月经(LMP):2014.9.13,量可,色鲜红,无痛经,停经6 个月病史;既往结核病史,否认乙肝病史。 西医诊断:

  腹痛待查,盆腹腔肿物。中医诊断:妇人腹痛,证属湿热瘀结。 治宜清热祛湿、理气止痛。 根据急则治其标的治疗准则,急性期首当清热止痛,方选五味消毒饮加减:

  紫花地丁 20 g,蒲公英 20 g,金银花 15 g,延胡索 15 g,夏枯草 15 g,清半夏 15 g,黄芩 15 g,赤芍 15 g,牡丹皮 10 g,柴胡 15 g,枳壳 10 g,大黄 5 g(后下),甘草10 g. 7 剂,水煎内服,每日 1 剂,每剂复煎 1 次,早、晚2 次温服。 2014 年 9 月 21 日二诊,患者自述服用 1 剂后发热退,腹痛减轻,服药当日夜间排黏便 1 次,阴道下血 6 d,量色同既往月经。 现证:无阴道下血,腰腹痛明显缓解,大便干,2~3 d 日一行,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治则治法切中病机,方药选择正确,遵上述治法,药用:原方去大黄,加没药 10 g,7 剂,水煎服。 2014 年 9月 28 日三诊:自述偶有腹隐痛,大便 2 日一行,质黏不畅,心烦少寐,胃纳可,小便黄,舌暗,苔腻稍黄,脉弦。

  现病属缓解期,治疗当衰其半而止,缓则治其本,故治以清热祛湿为主,药用:紫花地丁 20 g,蒲公英 20 g,金银花 15 g,延胡索 15 g,苍术 20 g,土茯苓 15 g,牡丹皮 15 g,桔梗 20 g,杜仲 10 g,薏苡仁 15 g,乌药 10 g,没药 10 g,莲子肉 10 g,甘草 10 g. 7 剂,水煎服。 2014年 10 月 5 日四诊:复查 B 超显示子宫三径为 47 mm×36 mm×33 mm,内膜 8 mm,双侧附件区可见 48 mm×48 mm,23 mm×23 mm 囊性区。 自述无腹痛,无明显不适,大便难,眠纳尚可,舌红,苔腻微黄,脉弦。 药用:效不更方,并加大黄 5 g(后下)以解大便之难。 7 剂,水煎服。 2014 年 10 月 19 日五诊:因就诊不便,于当地医院续服上方 7 日方来复诊,自述无明显不适,要求带药继服。患者服药日久,有攻伐太过,损伤气血之虞,且脾胃为后天之本,需时时顾护脾胃。 治以祛邪兼以扶正,药用:紫花地丁 20 g,蒲公英 20 g,金银花 15 g,延胡索15 g,土茯苓 15 g,夏枯草 20 g,杜仲 10 g,没药 10 g,白芍 15 g,川楝子 15 g,枳壳 20 g,神曲 15 g,甘草 10 g,大黄 5 g(后下)。14 剂,水煎服。嘱服药后复查 B 超,不适随诊。 2014 年 12 月中旬,因患者未复诊,遂电话随访,复查 B 超提示未见明显异常,腹痛、发热等症未复发,至今状态良好。

  2 体 会

  2.1 诊断 笔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对疾病的发生、转归及预后形成整体认识,更有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辨证正确,才能立法无讹,据法出方自然显效。 因此王秀霞教授在诊治本病时强调疾病鉴别。 本病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发病无明显诱因;第二,腹痛伴发热;第三,既往月经不调(闭经 6 个月),后自发阴道下血;第四,结核病史。 鉴别诊断考虑:痛经伴外感,盆腹腔结核,盆腔炎性包块急性期,盆腹腔肿物性质待查。

  药内兼用白穰,而对于痰涎郁结一应等疾,需“温水量浸刮穰尽净,则辛散降泻之义也”.对于半夏,李氏认为需“泡制姜炒,色如琥珀”,对于血虚甚而需用半夏的情况,李氏认为可用生地黄捣汁拌浸,也可以做成半夏曲使用。李氏对药物的炮制方法描述细致入微,想必当时必是自己亲自做过的。

  综上所述,《医略正误》观点鲜明,特色突出,内容详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医古书,在理论和临床实用上,都有研读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李云。 中医人名辞典[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02.

  [2] 薛清录。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510.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xuelunwen/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