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医疗诚信体系)

更新时间:2020-07-08 来源:医院管理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医院管理论文】

摘要

  所谓“医患关系”, 可直观地理解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指的是医生为救助患者, 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构建出来的特殊人际关系。医患关系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准绳, 以医生的职业道德为核心。传统的医患关系较为简单, 但伴随着现代人价值取向、自我保护意识的转变, 医患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有待改善。

如何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医疗诚信体系)

  1、构建医疗诚信体系

  古人语:“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现行医患关系之所以十分紧张, 追本溯源, 绝大部分因素是因为医疗体系存有漏洞, 从而引发医疗诚信危机。相比较日本、欧美国家的医疗体系制度, 我国的医疗体系平均诚信值远远落后。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医疗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然而,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经济、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导致医疗诚信体系差距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城市管理、执行、检查、保障能力良好, 因而医院的诚信体系较为完善。西部内陆地区, 由于经济水平较低, 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备等, 导致诚信体系流于形式。医院应重视医疗诚信体系的建设, 查缺补漏, 规避风险, 完善自我。在完善医疗诚信体系时, 医院应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符合当地生产、生活模式的诚信体系。

  毋庸置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某些医患问题的引发, 就是因为医院利用过度医疗进行牟利造成的。为此, 政府部门应从根本抓起, 对于这类伤害群众的行为, 应坚决给予处罚, 加大处罚力度, 严格追究到底。天下之事, 不难于立法, 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 而难于言之必效。为形成良好风气, 构建医疗诚信体系, 必须严于执法、敢于执法。医院应引入第三方机构, 用于监督内部, 强化医院的内控制力。第三方机构人员应尽量选取社会各界人士组成, 共同监督, 相互监督, 保护患者的权利, 提高群众对医院的信任度。此外, 应引入保险公司, 完善医疗责任制度。保险公司不仅可承担医疗事故的赔偿, 更能对医生个人进行风险评估。这样一来, 在评估之后, 通过提高保费、拒保等方式, 就能刺激医生加强学习, 规范行医行为, 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2、重视实施人文关怀

  从“人”的属性角度分析:人是最高级别的动物, 感情世界最为丰富。人与人之间离不开感情关怀, 需要感情关怀, 人类生活才如此多姿多彩。从社会属性角度分析:社会由个体组成, 社会的“温度”由每一个人对他人施予的关怀程度所组成。社会越温暖、越包容, 人们的生活越美好。一般而言, 当人处于失落、忧郁、低迷的状态时, 内心尤为脆弱, 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一提到医院, 许多人头脑中会自然而然幻化出“口罩”、“白大褂”等场景, 而内心油然而生出冷冰冰的感知情绪。经常会有许多中老年人, 不顾及家人的反对, 坚定不移地要提前出院, 不愿意留在医院进一步观察、休养。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出于经济因素考虑, 不愿意多花钱;另一方面, 则是因为日常生活不习惯, 在医院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诚然, 医院作为医疗救助的机构, 每天人来人往, 诸事繁多, 而作为医疗工作者, 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忙碌, 因而在客观上也难以做到事事亲力亲为。但是,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 医院应与时俱进, 实施人文关怀, 强化医院的人性化, 让医院充满爱。比如说, 医生应适当增加与患者的沟通时间。在日常工作中, 时刻以患者为中心, 每一次查房、治疗、护理及病例书写时, 都是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机会, 医生应尽可能地关怀患者。又如, 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时, 要注意语言语气、用词等细节。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心六月寒。”患者从内心深处是渴望得到医生关注的, 如果医生在讲述过程中语气生硬, 自然令人不悦。此外, 对于某些专业术语, 即便医生讲解数次, 患者也不明所以, 容易在沟通过程中造成误会。为此, 医生应灵活对待不同的患者, 将专业术语转化为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例子, 不仅能方便患者理解, 更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3、加强基层医院建设

  加强基层医院建设是现行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客观而言, 我国的医疗中心集中在城市地区, 越是偏僻的乡村, 医疗救助能力越弱小。不难想象, 城市里医院的“容载量”有限, 如病源密度过大, 必然导致医院处于超负荷状态。医院一旦超负荷运行, 漏洞就会显现出来, 许多细节之处来不及处理, 医患关系由此紧张。反之, 倘若城市地区医院容载量减小, 各部门能从容、有序、正常展开工作, 则无疑会规避许多不必要的误会。政府应加强基层医院建设, 完善城市郊区、乡镇及农村的医疗条件, 切实提高居民的就医便利度。对于一般的病症, 居民应能轻松在居住地附近救助, 重大疾病才去大医院救治, 实现“小病在基层, 大病到医院”的病源分流, 真正减缓大医院病源过于密集的现状。

  加强基层医院建设, 首先要有完整的配套设施。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乡镇医院、农村卫生院, 均应配置足够的医疗设施、仪器。此外, 医院是一个有机整体, 外部的环境、流动资金等均应得到适宜的保障。其次, 培养基层医疗人才。不言而喻,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基础之石。缺乏人才作为支撑, 即便具备科学的管理理念, 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及完善的管理制度, 工作效率也必将大打折扣。现阶段, 我国基层医疗人才匮乏, 导致许多乡镇、农村“有医院、无医生”, 诸多医疗设备形同虚设, 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培养基层医疗人才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 除了坚定不移培养人才外, 还应重视机制、环境、薪资等方面的改进, 让医疗工作者无后顾之忧, 全程投入到医疗事业之中。此外, 可设置专家巡诊制度, 推动社区医院、县级医院、三甲医院的专家组建巡诊制度。这类巡诊专家深入到基层, 帮助基层提高技术水平, 完善运行制度, 进而可综合性地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救助能力。

  4、规范新闻媒体行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大爆炸时代, 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 几乎无时无刻都会与外界产生信息交换。新闻媒体作为现代社会生活必不可缺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价值取向、道德思想、思维模式等多个方面, 均存有不可忽视的渗透与影响。现行医患关系之所以呈现难沟通、难化解、难处理的“懈怠”局面, 在一定程度上与新闻媒体的失真、夸张, 甚至恶意宣传有关。对于普通群众来说, 他们对医院的体系、制度、流程、规则等缺乏理解, 相对较为陌生;另一方面, 群众对新闻媒体, 尤其是带有“官方”字眼的媒体报道深信不疑, 再加上某些不法分子在追逐名利的不良动机下煽风点火, 事实的真相就会容易扭曲, 从而加深误解。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 如果说社会是一艘航行在大洋上的巨轮, 则媒体人就好比巨轮上的了望者, 预测未来, 把握航向。甚为遗憾的是, 近些年来的医疗关系报道, 大多“报忧不报喜”。日积月累下, 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逐渐倾向于“医生不对”、“医院不公”, 这在客观上对医院及医疗工作者极为不利。

  改善医患关系, 新闻媒体责任重大, 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 秉承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职业操守。作为新闻媒体人, 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以事实说话, 尊重事实。在报道之前, 应做好规划, 分配任务, 深入研究, 透过现象看本质, 绝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而脱离实际情况。其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出台或更新细致规则。如发现违背事实的报道, 对群众造成误导者, 应给予相应的惩罚, 严格追究其责任。其三, 成为医患关系衔接沟通的桥梁。新闻媒体应发挥自身话语权的优势地位, 扮演医患双方之间的沟通桥梁。不偏不倚, 客观公正, 为医生、患者提供平等的对话平台, 从而积极化解医患关系, 传播正能量,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患者, 应体谅医疗工作者的不易, 控制不良情绪, 学会理性思考。医生与患者并没有仇隙, 自然不会故意做出伤害患者的行为。每一位医生, 在救治好一位患者后, 内心都会油然而生自豪感、成就感。医生的工作并不轻松, 尤其是主刀医生, 一台大型手术下来, 医生往往身心俱疲。为此, 患者不应认为自己交付了医疗费用, 就一切理所当然。作为医生, 应坚守职业道德, 体谅患者的痛苦, 多关心患者, 增强患者的信心, 在互动的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状况, 及时给予治疗,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遇到危机情况时, 保持冷静, 按规章处理, 从而尽量规避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成.苏州某医院医疗纠纷原因及对策研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7, (2) :140-142.
  [2]何杭, 邵晖, 郑燕娜.改革管理机制防范医疗风险与改善医患关系[J].中国医院, 2017, (7) :65-68.
  [3]王莉莉.基于医院顾客满意度的医患纠纷成因及对策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 2017, (2) :31-33.
  [4]张玲, 罗风.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的困境及其出路[J].吉林医学, 2017, (4) :799-801.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xuelunwen/4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