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论文范文

更新时间:2020-03-31 来源:伦理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伦理学论文】

人生境界说作为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加以关注、探索和研究。哲学虽不等于人生境界,但却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和人生境界发生影响。我们在这里整理了一篇哲学与人生论文,希望你阅读后有收获。      题目:哲学与人生--浅论      孟子的“集义”与庄子的“坐忘”《孟子·公孙丑》中有这样一段话:“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其中有“集义”一词,其意义向来为哲学家们所探讨。      按照字面的意思,“集”就是积累的意思,“义”就是符合道义,朱熹集注:“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於义也。”明代王守仁《传习录(卷上)》中记载:“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      若素行合乎神明,何怕之有!’”所以,集义就是积累善行以致良知的意思。但“集义”作为一种致良知通大道的途径,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修身养气的方法,还为人们如何认识道、接近道、达到天人合一指出了可行性的方向。      清代气功宗师黄元吉曾说过一段集义生气的话:“若性地之铅,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由集义而生者是。”(见黄元吉《乐语堂语录》,下同)就是说,人的真阳之气,是由许许多多“义”的行为和感受的积累、升华而产生的。黄元吉这样解释“义”的表现;“夫义之所在不止一端,或于敦诗说礼而有得,或于谈今论史而有感,或于朋友相会而有所悟,或于观山玩水而有所见。更有行仁礼让、济困扶危种种义举,偶然感附忽地悟人大乘。”显然这里的“义”,既包括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也包括人的良好道德风范,更包括济困扶危、乐善好施的具体行为。因为这几方面都和“气”的产生有密切关系。那么“义”是如何“集”起来的呢?黄元吉说:“人能于机关偶露之际,实实认得为我家本来故物,一眼觑定,一手握定,日夜用绵密寂照之功。如此之悟是为真悟,如此之得是谓永得。此为集义妙法。”又说:“随时随处将所发情景,常常酝酿,不是随来随去,旋天旋生,即是扩充集义之真实行持也。”黄元吉强调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感受和作为中,及时捕捉那种机关偶露的本来故物,即人性中善后,再对腹脐部位进行“寂照”(所谓“寂”,是指心志极为虚静;所谓“照”,是指意念指挥内视线对丹田部位进行照射)。(林书立,《集义生气养生大发》,《现代养生》,第16页)这是关于集义养气的最完整的说法,可见,集义对于养生是有着重要启发的。      虽然集义对于养生有着重要作用,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种道德修养过程,即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事要忠于自己的良知,以此积累善行,长此以往,才能养成一种无形的气场,这便是浩然之气。孟子说,浩然之气就是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但它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修养的,而修养这种浩然之气的途径便是“配义与道”,而且这种义“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在这里,“集义”就是致良知,所做每一件事都应符合良知,这样你的浩然之气便会壮大,良知便更加精明,下次遇到其他事情也会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中庸境界;而“义袭”则是指平时不按良知行事,偶然良心发现就做一下好事,这样是培养不了浩然之气,只是揠苗助长罢了,因为只要做了一次有愧于心的事,浩然之气便减弱。孟子强调这种“义”是渐渐积累并从自己内心生发出来的,而不是从别人那里“袭”过来的。那么“义”又是如何“集”的呢?其实集义也是有原则的,孟子提出了“勿正,勿忘,勿助长”的三勿原则,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预期曰正,勿正是说不能在事先拉开架势。心勿忘是说心不离义,勿助长说的是不可脱离实际达到的程度而人为拔高,故作姿态。      为了说明不可助长,孟子还举了宋人拔苗助长的故事。(任俊华,《政治家要有浩然之气--重读孟子的集义养气说》,《理论学习与探索》,2009年6月)这三原则是一个人欲通过集义而致良知的必不可忘得三点。      据此,“集义”就是“集(积)善”.所以,一个人“集义”的过程也就是做善人、行善事、念善意、感善情的过程,通过实实在在的善事、善行的积累与积淀逐步增加内心的涵养,强化自己内心的善情、善意,最终从内心中生发出浩然之气。      因此,一个人要想“集义”,必先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积累善行,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和气质。古代的大贤诸如孔孟、老庄等皆是由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坚守自己的良知,做事符合道义和法度。从深层上讲,他们能够通过积累善行、修炼内心达到心境的泰然,做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许就是心的哲学。      与孟子“集义”不同的是,庄子的“坐忘”则是另一种人生哲学。关于“坐忘”,《庄子》中有这样一段话:颜回日:“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田忘礼乐矣!”曰:“可矣。      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在这里,庄子是借颜回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即想要达到的是一种“坐忘”的超脱境界。那什么是“坐忘”呢?      从表面看,“坐忘”就是指坐在某一地方忘记世间所有的纷繁琐碎之事,回归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这是一种无为的人生哲学。庄子是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哲学家,因此其理论思想也往往带有一种浪漫情怀,他在《逍遥游》中提到过超脱的境界,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种境界便是一种“坐忘”.“坐忘”并不仅仅指静坐的姿态,也不仅仅指所谓。忘“的状态,它应该是一种用身心求证到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天隐子·坐忘》说: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手?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日:”形都泯故。“(杨柳,赵曾志,《论坐忘》,《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坐忘“,讲的是心境平和,求心静,去欲,最终达到最高境界的道。和”坐忘“相关的一个词,还有”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指的是指的是心的斋戒,是一种排除杂念和欲望的精神修养过程,通过”心斋“所达到的是虚空澄静、纯净旷达的心境,也是一种外在洒脱的内在表现。      而”坐忘“,是忘掉一切生理欲望与外在功名诱惑的状态,即通过”舍“而最后达到”得“,这是一种使心境平和的最好方式,也是洒脱的最高表现。(张彩拢,《坐忘+论考--庄子坐忘说与司马承祯坐忘论之异同》,《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2期)二者在本质上都是要达到一种虚空忘我的境界,都是要追求道的最高境界,二者有许多共通之处。首先,都强调了心灵的纯净和自由,只有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不浮躁,不受外界打扰,才能感受到天地的灵气和自然地声音;其次是心的虚空,由内心的虚空通于道的虚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庄子的”坐忘“哲学归根结底是出世的哲学,历史上有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因为对现实不满,才寄情于文字。庄子鄙视富贵,宁可做潜行曳尾的自由之龟,不愿做累于朝堂的楚相,庄子向往自由,欲像大鹏一样”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是一种何等的自由和大气啊!但这终归是一种想象,既然现实无法达到,只能从内心寻求安宁,于是”坐忘“便成为庄子通往自由的路。”坐忘“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如冯友兰所说:”佛家所谓圣人,是达到一种境界底人。此种的圣人,可以说是静底。如佛像皆是闭目冥思,静坐不动者。“它和麻醉自我、逃避现实不同,它是出于一种对最高境界的道的追求,是”一种对于对于生命主体性的高度把握,一种对生命本意的体认“(杨柳,赵曾志,《论坐忘》,《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所以,就只是这样坐着,什么也不用做,任思绪飞扬,忘记周遭的一切事物,回归心灵的自我,所以”坐忘“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哲学,更包括了一种对生活的审美感受。”集义“和”坐忘“虽然都是追求最高道的途径,但二者却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集义“是一种认识道的方法,和”集义“相反的是”集虚“,集虚是先秦诸子共同的话题,《老子》第十六章讲”致虚极守静笃“,《荀子·解蔽》也主张”虚壹而静“.虚是指空明的心境,气指心灵活动达到极精纯的境地,心斋就是能以空明的心境去对待万物,没有丝毫的物欲。集虚要守宗,要坐忘,”坐忘就是自然而然的忘,忘礼乐即无听之以耳,忘仁义即无听之以心,坐忘就是听之以气,虚而待物,随物赋形,这也就是虚的境界“(罗家湘,《斋戒与文学思维》,《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5卷,第2期)”与庄子的集虚相比,孟子的集义更接近致斋。致斋不是约束,不是积聚,而是要把全部的心理能量调动起来,化僵死为灵动,在平常中显神通。      孟子认为要认识道必须集义。鸟栖木上为集,集义就是以义存心,惟义是从,要象斋戒时思其粗思其精一样,全身心投入义、把握义“.(罗家湘,《斋戒与文学思维》,《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5卷,第2期)集义要求反求诸己,尽心知性,因为义和道就在人的心中,只有从内心寻求,才能达到心与道的合一。集义集虚的不同点在于,孟子的集义是向内求得,庄子的集虚是向内忘却。义在人心中,向内求就能得着就能配道。庄子是要忘却,忘到最后,世界上只剩下独一无二的道,人就能与道合一,与道同体。而且孟子是以义存心,反对袭义,庄子是忘义去心,反对坐驰。所以,孟子的”集义“和庄子的”坐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态度。      孟子的”集义“哲学教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积累善行,加强内心的修养,提高内在气质,养成浩然之气,而庄子的”坐忘“哲学教会我们在生活中一定不要为世俗所累,要经常反思自我,心静,去欲,达到虚空澄静、纯净旷达的心境,这也是一种外在洒脱的内在表现。不管怎样,这两种人生哲学都教会了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教会我们如何修养内心达到内心平静,教会我们如何达到超脱自然地心境,这才是最重要的。学会生活,学会快乐,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哲学。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zhexuelunwen/3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