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动画电影生态美学比较

更新时间:2020-05-27 来源:美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美学论文】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并通过探索、改造等措施,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但由于过度的开发自然,导致自然承载能力下降,使得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此,美国很多动画电影融入了生态美学理念,并在作品中展现了人文主义情怀,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与价值,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以引发人类的思考,从而激发人们保护自然的欲望。
  
  一、美国动画电影生态美学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动画公司不断拓展影片题材,使得生态题材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生态文化的价值和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使得生态动画电影有良好的市场优势,无论是在故事情节上还是动画形象上,都可以获得大量的受众基础。比如,《海底总动员》、《疯狂原始人》等电影,都获得了良好的票房支持,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生态动画电影的发展。
  
  (一)自然之美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人们逐渐迷失了自我,导致内心深处空洞。在美国动画电影中,很多影片都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叙述,通过丰富绚丽的色彩来描述自然的魅力,从而将观众带入到画面中,激发人们保护自然的欲望。例如,以美国电影《疯狂原始人》为例,是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在2013年推出的电影作品,将原始人作为动画主体,展开对大自然的探索。同时,将原始人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积极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出来,获得了一致好评,全球票房近6亿美元。《疯狂原始人》以咕噜一家六口的生活为主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而主人公瓜哥的长女小伊喜爱探索,求知欲很强,其人物性格令人难忘。咕噜一家生活在山洞内,整天面临野兽的威胁,生命安全难以保障。因此,瓜哥禁止家庭成员随意走出山洞,而小伊偏爱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受父亲瓜哥禁令的影响,使其难以实现梦想。在一次自然灾害中,使得咕噜一家的栖息地遭到了破坏,需要他们迁徙到其他地区进行生存。但也为小伊实现梦想提供了机遇,带领全家探索未知世界,最终得以生存、发展。父亲瓜哥与长女小伊的形象分明,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瓜哥性格保守,安于现状,而小伊性格开放,极具冒险精神,并在自身的努力下,终于得到了父亲的认可。由此可知,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在自然环境下,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力。因此,影片中所表现的自然之美有两层含义,一种是人性上的自由之美、平等之美,另一种是真实的自然世界,通过色彩、结构等组成完美的自然,并向世人展示天地大美[1].
  
  美国动画电影中,除了展现客观存在的自然之美时,也重点推出了很多保护自然的主题影片。比如《里约大冒险》、《冰河世纪》、《海洋奇缘》、《风中奇缘》等,都在传递保护自然的主题,使得生态美学理论得到了有效渗透。大多数影片中,将人类的情感进行了弱化,通过动物的拟人化表现,以体现非人类种群的命运遭遇,从而唤醒人类的良知,自觉参与到保护大自然的行为中。一旦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时,会对人类种群、非人类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威胁,人类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保护自然环境。因此,美国动画电影中潜藏的自然之美,会激发观众的深层情感,从而关注地球的生存与发展。
  
  (二)生命之美
  
  根据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多数动画电影中,都将动物形象进行了拟人化叙事。将人类的思想、行为、内心世界等投射在动物形象中,从而采用非人类故事体系,从而体现生命之美。以美国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为例,该部电影由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所制作,于2003年正式发行,全球票房约为9亿美元,并在2004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该部影片的主人公为小丑鱼马林,虽然对其进行了拟人化叙事,但与传统高度拟人化还存在明显的区别。马林可以像人一样拥有家庭,可以具备情感,并以人的方式进行思考。而马林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仍以海洋中鱼类的行为能力为主。在影片中,赋予了马林作为父亲的神圣职责,一直用自己的力量来保护儿子尼莫。但并没有摆脱尼莫被人类抓走的命运,成为了牙科诊所的一条观赏鱼。因此,影片的主线以马林寻找、营救儿子尼莫为主,充分表现了马林父爱的伟大,以及尼莫重归大海、重归自然的美好结局。纵观整部影片,人类与鱼类同步出现在影片中,将牙医作为人类形象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人类一直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肆意捕杀海洋生物,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在《海底总动员》视角下,淡化了人类的情感,着重表达了鱼类的思想和情感,以引起人类的思考,要尊重鱼类的生命,以保护海洋系统的生态平衡[2].
  
  (三)和谐之美
  
  一直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不断加大了生态审美观的研究力度,并与人类的价值观、世界观进行了结合。告诫世人要将人类利益与生态利益联系在一起,避免存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此,美国很多生态动画电影中都含有“和谐生态”理念,用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以美国动画电影《熊的传说》为例,该部影片由迪士尼公司制作,并在2003年正式上映,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个兄弟与熊“相爱相杀”的故事。肯耐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与他的兄弟同为猎人,在一次狩猎时,他的哥哥被熊杀掉了。因此,肯耐立誓要杀掉那只熊,替哥哥报仇。而当他如愿以偿时,神灵将肯耐与熊的命运进行了对换,使得肯耐的人生发生了改变,需要面对人类的猎杀。当肯耐逃亡时,遇到了一直渴望照顾的小熊,并在相处期间,肯耐学会了换位思考,对熊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厌烦到接受,并最终爱上了小熊,彼此之间存在亦兄亦父的情感。这部影片创意奇特,通过人变成熊的故事来引发观众思考,应停止无尽的杀戮,实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生[3].
  
  除了《熊的传说》之外,美国动画电影中还有很多关于“和谐之美”的主体电影。如《驯龙高手》,该部影片改编自儿童文学作品,讲述的是北欧小岛居民与龙“化敌为友”的故事。小岛居民一直将龙族视为最大的敌人,彼此之间经历了漫长的战斗,电影中的主人公希卡普是首领的儿子,本应该继承父亲的意志,共同抵御龙族。但他天生瘦弱,被族人看不起,父亲也担心他的安危,没有让他上战场。但他在一次意外中,结识了一条火龙,并成为了朋友。在二者相处期间,希卡普发现人们没有正确认识龙族,而是在恶龙的逼迫下发起的战斗。因此,希卡普豁出性命来向人们证实,最终被大家所认可,与其他龙族成员进行了合作,一起打败了恶龙,使得龙族与人族可以和谐相处。由此可知,龙族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类对抗龙族实际上就是对抗自然,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因此,需要人类与自然建立和谐关系,从而达到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的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美国动画电影的生态美学价值。
  
  二、中美生态动画美学异同
  
  (一)时代性
  
  美国动画电影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点,很多动画电影都有特定的故事背景,将某一时代的真实故事进行再创造,并以独特的视角来展开叙述。例如,以电影《冰河世纪》、《疯狂原始人》为例,将史前文明搬到了荧屏上进行展现。人们可通过电影看到猛犸象、剑齿虎、原始人的生活轨迹,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从而对生态问题展开思索。反观中国生态动画,故事背景大多为人们身边发生的事,时代性内容比较少。以动漫电影《熊出没》系列为例,对现代伐木工与熊之间的恩怨进行了阐述,告诫人们要爱护森林、保护环境。很多电影内容都是在人们的认知内,缺少时代知识方面的输出。因此,美国生态动画的发展推动中国生态动画更加注重时代性内容,比如《大闹天宫》等电影。
  
  (二)人文性
  
  在笔者看来,一部好的动画电影,不仅要具备观赏性价值,还要有人文性特点,给人以感悟的空间,拓展电影的教育价值。例如,美国动画电影除了展现自身优异的的制作手法之外,还增添了很多的文化性、教育性内容,以实现生态动画的教化功能。《驯龙高手》、《熊的传说》体现的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疯狂原始人》、《海底总动员》等生态动画,充分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对观众具有净化心灵、激发情感的作用。而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其文化底蕴深厚,可积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动画进行结合,并吸收美国生态动画的创作特点,从而形成中国生态动画的独特风格。比如,《九色鹿》、《秦时明月》、《哪吒闹海》、《大闹天宫》、《魁拔》等电影,一方面将中国神话故事传说作为创作背景,传播我国特有的文化。另一方面对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等进行了展现,从而拓展中国生态动画的人文内涵。以《魁拔》电影为例,是近年中国动画影坛推出了佳作,影片中体现了蛮大人和蛮吉为了消灭魁拔而刻苦修炼,为了荣誉而奉献一切的精神,影响我国生态动画电影更加注重人文内涵,以拓展影片价值[4].
  
  (三)商业性
  
  美国动画电影在商业性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其影片没有固定的受众群体,老少皆宜,无形中拓展了电影的商业空间。因此,美国动画制作公司所推出的电影将商业利益放在了第一位,从而实现电影的商业价值。例如,以《白雪公主》为例,将主人公白雪公主打造成动画明星,在角色造型、性格塑造上费了很大功夫,使得白雪公主成为“明星效应”,以实现票房号召力。同时,美国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发展动漫产品产业化经营模式,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制成糖果、木偶、玩具等产品,能有效丰富动漫附加值,实现更多的利益回报。因此,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生态动画电影《熊出没》也开发了相应的动画产品,甚至利用熊大、熊二、光头强来拍摄广告,充分实现了动画电影的商业性价值。
  
  三、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深刻认识到了生态危机的严重性,更加关注生态问题。因此,中美动画电影产业应加大生态美学的研究力度,推进产业文化融合,从而创新生态叙事手法,以激发人类的生态意识,缓解当前的生态危机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文娟.美国动画电影的生态叙事[J].电影文学,2017(24):123-125.
  [2]李倩.跨文化视角:试论美国动画电影在中国的传播[J].大众文艺,2017(22):163-164.
  [3]范治鸣,叶林心.解析迪士尼动画电影中文化差异与統一[N].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11):149-152.
  [4]李刚.新世纪以来美国动画电影的文化认同策略及其文化图式建构回溯[J].民族艺术研究,2017,30(05):64-71.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zhexuelunwen/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