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导演风格研究

更新时间:2020-07-14 来源:美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美学论文】

摘要

  姜文在其导演的作品中表现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其对作品的构思极其巧妙,对人物的编排和性格刻画惟妙惟肖,在他的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句台词, 每一个戏剧性的转折都耐人寻味。

姜文导演风格研究

  他的作品很注重刻画细节,运用细节给观众带来情感和认知上的认同, 在好莱坞大片商业化的今天,姜文导演还能不忘初衷, 坚持从电影艺术本身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不断探索和放大人性,使他的电影达到了人与情的高度统一; 通过以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为衬托,深刻地刻画和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体现了姜文对社会、对人的极度关注。除此之外,姜文导演拍摄的作品大多都具有意味深长的主题思想,出人意料的色彩风格,这些特点的有机融合都是姜文自己对社会、对人、对人性的认知,同时这也是姜文让观众感知社会和人性的另一种方式。

  一、姜文导演作品的叙事手法

  姜文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与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策略有很大的不同,叙事的节奏、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好莱坞的电影注重讲一个故事,而姜文导演的电影着重讲“人”,讲“人性”;好莱坞讲述的故事往往都是英雄主义, 并且情节跌宕起伏,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而姜文导演的电影在讲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也在深刻的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导致感情的变化乃至情节的变化;姜文导演的电影就是在对人性的探讨的基础上构建故事情节的。

  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就是几个普普通通、在外人眼里也许他们是有着一身坏毛病的孩子们庸庸碌碌的成长故事。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自己追求和喜欢的生活,浑浑噩噩地挥霍着自己的青春。 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兄弟之情、恋爱之情,在这部电影里他们疯过、笑过、哭过、闹过,电影里面没有恢弘的场面、庞大的叙事,有的就只是简简单单的日常生活, 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共鸣,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好莱坞电影总是把主人公置身于一个非现实的环境,而姜文导演的电影里面的主角就是一个处在生活边缘的、在心理或情感上受到困扰的普通百姓,而人物的发展也是围绕着人物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好莱坞电影是靠情节来设定人物,而姜文导演的作品却是以“人性”把握情节。

  影片《鬼子来了》中的马大三是一位普通的老百姓,在老人眼里他与他爱人的感情是不被传统观念所认可的,在他用中国话玩弄日本人的时候他又是那样的流氓,他还害怕杀人;就是这样一个平平常常的小人物,却随着影片中各个人物的心理变化而使他也改变了自己以往的形象,英勇就义。而且,影片前一段的轻松气氛和后一段的悲怆结尾形成强烈的对比;影片开始时,日军进村子时还给小孩子发糖;影片结尾时日军却屠杀全村。 前一段的内容越是让人觉得好笑,后一段的内容就越发让人觉得触目惊心,姜文导演在故事的前半段极力刻画老百姓的朴实可爱,后半段就更加突出的体现了日军的残酷,使得悲剧效果得以更好地表现。影片《让子弹飞》中土匪张麻子在正常的故事里本应是反面人物, 正是因为对失去小六的悲痛、对黄四郎的不耻,他才一步一步变成了英雄。 故事有 3 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小六的死,这让张麻子改变了自己的初衷,他决定不再为了“钱”留在鹅城而是为了“人”;第二个转折点是县长夫人的死, 张麻子彻底决定他不仅要黄四郎的钱,还要黄四郎偿命,要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第三个转折点是汤师爷的死,汤师爷的死告诉了张麻子他自己不足以战胜黄四郎, 他需要依靠民众的力量。

  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土匪、一个恶霸和一个骗子的故事, 土匪抢走了骗子的县长位置,土匪当上县长后与恶霸明争暗斗,最后正义战胜了邪恶。 这部电影的情节非常好懂,价值观也非常明确,姜文导演却把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讲的如此曲折与精彩,着实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造诣。

  在姜文导演的电影中, 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透过人性的复杂, 可以洞悉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管主题多么的深刻,在他的电影中总能看到喜剧的元素,就是这样才会觉得有时生活就是在和我们开玩笑,在玩笑中体会着人间的种种滋味、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

  二、姜文导演作品主题思想的刻画

  艺术是一种反映生活的意识形态,同时又与历史紧密相连,姜文的影片都是设定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但是姜文影片中最终反映的都是人性,以人性为核心来构建故事情节;姜文并没有把历史条件看得多么重要,他认为历史条件是陪衬,是背景,只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塑造特定的性格,只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才能孕育特别的人,有了特别的人与特定的性格,才有有趣的故事。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与我们观看到的其他影片中的“文化大革命”有太多的不同,影片运用独特的视角将被人们赋予深刻的政治内涵的文革抽离, 只在一些细节上让我们感到它作为背景的存在, 以马小军为代表的孩子们经历的文革没有沉重、没有伤痛、没有资产阶级,表现孩子们对爱情、友情的美好憧憬, 孩子眼中的青春总是充满希望的,孩子们有的只是暖黄色的灿烂的阳光,就像电影里所说的“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我们,阳光充足……太亮……”姜文用他自己的个人化的成长体验成功地解构了集体的文革历史记忆,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阳光灿烂的文革。

  《鬼子来了》这部影片中我们所看到的鬼子和以往的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中的人物刻画也有所不同,一般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都要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有着抗日救国的宣传意义,起到积极的作用,大多表现我军的英勇、无畏、牺牲精神;但是在该片中,日军并没有和我军展开过激烈的厮杀, 反而和村里的百姓和孩子们打招呼,开玩笑; 姜文导演在此是以人性本真的角度出发,真实的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在一个日常化的环境中运用偶然的事件影响个人的发展,并没有所谓的“大是大非”,丝毫没与政治因素的参与,都是人性的探讨。

  《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姜文在对其个性化的塑造的同时又成功和商业片接轨,但它绝对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商业片,这部电影以姜文导演独特的个性化塑造手段讲述了一个近代的英雄和土匪的故事,在我们生活中,英雄和土匪之间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有很多导演在刻画他们两类人之间的故事,但姜文导演却以一种近乎幽默的方式讲述人性的善恶,正邪不两立。 姜文导演在影片中用人物的语言直接表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语言直接了当,发人深省。 影片除了能够博取观众的开怀大笑之外, 还以他的视觉刻画了张麻子这个泰然自若、气定神闲的英雄。 正义战胜邪恶,自由属于每一个人,电影深入浅出的讲述了这个道理。

  三、姜文导演作品的色彩风格

  从姜文导演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色彩建构方面总是出人意料, 掺杂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使得电影带给观众的刺激更加的直接,可以很容易地接受创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

  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导演姜文运用彩色部分表现回忆时空, 尽管时代背景处于文革时期,但影片并没有选用冷色调来表现文革的时代特征,而是大胆使用暖色调。 文革时期在大多数人眼里应该是“黑白”色的,但是在马小军那一代年轻人眼里,青春就是彩色的。 表现了热情,表现了温暖;整部影片给观众的感觉很温馨,很轻松;与电影的名字《阳光灿烂的日子》很贴切。片尾运用黑白表现现实时空,体现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的思考。过去的彩色与现实的黑白的强烈对比是一种情感和意义的表达。对于主人公来说年少时期的记忆是多彩的,是值得纪念的,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遗憾,也许遗憾对于主人公来说也是一种美。

  电影《鬼子来了》几乎运用的都是黑色与白色,“黑色”象征着凶残的日本军官,“白色”则象征着麻木无知的老百姓, 他们碰到一起产生了 “化学反应”,影片结尾处出现用鲜血染成的大量红色,与前面形成对比,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在这部电影中,姜文对色彩的运用极其巧妙,色彩之间的突然变换将悲剧结局推向了另一个高度,让观众沉浸在“血”红的颜色中久久回不过神,这不仅仅是马大三悲愤的释放,也是人性的释放。在电影《让子弹飞》中,姜文导演运用色彩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县长和夫人吃火锅是用的金色火锅,代表县长是一位滑稽无能、不干正事的官;张麻子的一身白衣代表自由,黄四郎的恶霸形象更是被色彩表现的淋漓尽致,黄四郎出场时的天气大多都是阴暗的, 他的脸更是被塑造的夸张并扭曲;姜文导演在这部电影的色彩运用灵活多变,不仅表现了人物之间的正邪,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将电影的整体意境表现了出来。

  四、姜文导演作品的声音特色

  电影中的声音分为:人声、音乐与音效。影视人声的运用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抒发人物情感、营造环境氛围等方面,影片配乐与画面相结合,体现出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同时,一部电影音乐的选择也能突出导演的创作特点。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用姜文饰演的中年马小军磁性的声音为旁白开篇,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片中多处使用了马小军的旁白,与情节保持同步发展,对画面进行解释、补充和说明,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推进故事的发展,交代时间、地点等。 姜文本人对故事进行的旁白带有评价的意味,所以使影片有了一种独到的创作特点,又有了一种亲切感。 片中配乐运用了文革、朝鲜、苏联歌曲,鲜明地突出了时代特征。 影片开篇马小军的旁白结束, 随着镜头从湛蓝的天空摇下来出现毛主席像,响起了歌曲 《毛主席啊, 革命战士敬祝您万寿无疆》,一下子把观众拉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影片里还出现了 《想念毛主席》《颂歌献给毛主席》等革命歌曲,朝鲜歌曲《卖花姑娘》插曲及苏联歌曲《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系列极富时代性的歌曲与画面紧密结合,音乐的情感和画面的内容保持一致。

  电影《鬼子来了》中的配乐《军舰进行曲》和《一意孤行》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意孤行》讽刺了老百姓的无知和麻木,《军舰进行曲》却讽刺了日本人的残暴和冷血;轻松反衬残暴,优雅反衬麻木;特别是在影片的最后日本人对村民大肆的屠杀时运用轻快的音乐,更是反讽到了极致。电影《让子弹飞》开场用的音乐是李叔同所作的意蕴悠长的《送别》,空旷的山谷里传来悠扬空灵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接下来画外的背景音乐变为画内的有声源音乐,火车内即将去上任的马县长与夫人及汤师爷悠闲的唱着这首《送别》,悲怅的歌曲配着欢快的场面, 声音与画面表达的情感看似矛盾,实则是对马邦德上任事件的讽刺,同时也预示了危机即将到来。接下来出现的是日本着名音乐家久石让创作的音乐《太阳照常升起》,与开头的《送别》格格不入, 雄壮的乐曲预示着一场轰轰烈烈即将开始,随着子弹炸响的一瞬,张麻子为首的土匪纵马而下, 荡气回肠的和弦把音乐和情节推向了高潮。

  音乐的使用烘托了麻匪们的粗犷性格与豪侠气质,渲染出他们的英雄气概。在姜文导演的作品中对人物和情节的刻画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语言,在电影里人物的对话可以清晰的表现出人物的关系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电影《让子弹飞》中有一段张麻子和县长夫人的对话:“夫人,兄弟我此番只为劫财,不为劫色。 有枪在此,若是兄弟我有冒犯夫人的举动,你可以随时干掉我。若是夫人有任何要求,兄弟我也决不推辞。”“一日夫妻百日恩呐。 反正呢,我就是想当县长夫人。 谁是县长,我无所谓! ”从这几句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县长夫人的为人,而且夫人的话也是对现实的直接的讽刺。姜文导演在每个人物的塑造上都花了大工夫,无论是性格和命运都做了深刻的安排,在影片中人物之间对话更是句句精辟,字字都耐人寻味,哪怕是出场不多的人物姜文导演也都赋予了他们鲜明的性格,而这些性格都是通过语言直接传达给观众的, 片中人物的语言是姜文导演对人性的缩写,对生活的缩写,对现实的缩写。 所以在姜文导演的电影里,语言无非是塑造人物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姜文导演的所有电影都是独树一帜的姜氏电影,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和风格,他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导演, 也是一个开创高起点的电影导演,他的生命满怀激情,他的电影满怀着激动人心的精彩,他与众不同的风格赋予了他的作品宝贵的艺术魅力,中国需要这样的导演,需要他这样的创作精神。 电影是艺术家灵魂的显现,是艺术家对世间百态的描画, 姜文导演不仅是一位有才华的导演,还是一位引领电影创作方向的标杆。

  参考文献:
  〔1〕鲁莉卓.论姜文电影的个人化历史重构[D].西南大学,2011.
  〔2〕陈 佳倩.论 姜文导演电影作品 [D].上 海师范大学,2013.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zhexuelunwen/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