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挥普惠金融的作用

更新时间:2019-11-20 来源:金融证券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金融证券论文】

中央在对“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在国家决策层面清晰地传递了政策信号。继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具体阐明普惠金融的目的、对象等内容。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普惠金融如何真正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并服务于更广泛人群,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问题。
  
  要统一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金融部门应主动担当惠及民生的金融服务的社会责任,提高思想认识。中央在对“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预示着中国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效益质量、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中央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出的发展理念,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就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言,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将直接影响国内消费,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危及社会稳定。从金融业实际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的加快推进,利差收窄,银行业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持续;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传统银行的“牌照红利”也逐渐消失;经济增长放缓,结构调整提速,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大;银行业科技支撑不强,高端人才缺乏,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已受到一定制约。上述因素倒逼传统金融业必须更新经营理念,主动调整营销策略,着力发掘长尾利基客户群。
  
  中央倡导的新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这是社会、经济和金融等各方面临的共同命题。中小微企业问题、“三农”问题尤其是贫困地区扶贫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最大短板。中央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正是充分践行了“公平公正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金融业实际,通过发展普惠金融,改善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
  
  要坚持问题导向,实现普惠金融的规范性、可持续性,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不仅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贫困县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性的整体贫困问题,还要使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等均能平等享受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要让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近年来,金融业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分类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目的是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积累经验,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要根据中央提出的发展理念,立足我国国情,总结新思路、新方法,揭示金融新特点、新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制度设计入手,不断丰富和发展普惠金融内涵,确保其可持续性;同时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在普惠金融中的主人公地位,共享普惠金融带来的发展红利。但普惠金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有许多不易解决的难题和难以克服的障碍,须各方同心协力方可完成。
  
  要精准发力,狠抓落实,使各项措施真正落地,切实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覆盖面,是未来一个时期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需求具有明显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特征。农村金融在紧跟产业导向、加大创新力度和培育市场潜力等方面,仍面临着资金规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村经营主体产权、财务透明度、内控机制以及县域机构信贷产品创新权限等因素的制约,从而直接影响了许多惠农政策的真正落地。应该看到,各级政府都在有效落实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各项政策,如扶贫工作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以确保中央制定的脱贫攻坚政策尽快落实。为此,金融部门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提高普惠金融的深度和广度,密切配合各级政府,精准施策,切实帮助贫困地区根据自身条件、要素、禀赋和经济水平,推进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民族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提升其自身的“造血能力”,从而实现中央提出的脱贫攻坚既定目标。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ngjixuelunwen/2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