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育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更新时间:2019-06-11 来源:历史教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人文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人文教育功能是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重视和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历史教育;人文素养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各种困境,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一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因此人文素养主要应包括两部分,即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人文知识是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人文学科知识。人文精神则是通过人文知识的吸收、内化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特质,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
  
  在当今的人文教育中,要培养的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既要讲求竞争,又要讲求合作,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培养起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感,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与自己生存的环境和睦相处,形成人与自然界为一体的意识;强调关心、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确立生态环境意识。在人自身发展方面,正确处理好自己的理性、情感和意志,使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毋庸置疑,历史教育在人文素养教育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科的功能主要是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体现的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而不是直接的工具性的功利价值。
  
  历史是对人类以往实践的一种总结和记录,因此,它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全面、综合的价值理性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历史也是教人做人的一门学科。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体验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着名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就曾把学习历史的首要任务界定为:帮助人们从青少年起一直到老死为止学习如何做人,帮助人们理解做人的道理。人文教育功能,是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本质的功能。

  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大张旗鼓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推行素质教育。而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核心内容,人文精神应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时代赋予现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科的目标应该重新定位,历史教育的价值理性功能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中,已经提出了这方面的目标,即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历史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需要理性价值的张扬。

  二那么,如何在历史教育中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及人文教育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树立历史教育的人文精神。即在历史教育过程中要贯彻人文精神,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历史教育要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首要的是确立教育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说,历史教育要强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关怀,实现历史教育的人本化和人性化。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历史教育的突破口,有教育者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正是这种理念的反映。我们强调历史教育中对人的重视,倡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人格养成。

  其次,改进历史课堂教学。从人文素养的因素来考虑,历史教学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使学生逐渐积累起一定的人文知识,塑造人文精神。

  丰富的人文知识,是塑造人文精神、形成人文素养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过去我们的历史教育强调的知识学习,主要是政治史的学习,丰富多彩的历史变成了王朝兴衰史、阶级斗争史,因此,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记住了一些历史知识,考试过后便忘记了。
  
  本次课程改革为这种状况的改变提供了条件。在课程改革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对原先的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拓展,增加了大量的人文知识的内容,如文化史、科技史、社会生活史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感知历史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历史知识,为其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从中领悟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及其蕴含的价值取向,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奠定了基础。

  人文精神的塑造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只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并不意味着人文素养的提高,重要的是把这些人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内在特质。
  
  人文知识一般是以逻辑化、理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人文精神往往是隐藏于其中的,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和反思,因此历史教学中要注重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统一。情感教育是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的机制。[2]
  
  历史教师要关注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文情感的体验和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文情感的转移--即分享历史人物的情感,并能对这种情感进行理性分析。当历史教师创设出一定的历史情境,并找到历史知识中恰当的"启情点"时,学习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活"了起来,学生的情绪会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形成与历史人物情感上的共鸣,情感体验和转移自然产生。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历史课外活动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阵地。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开展课外阅读、举行演讲、征文比赛等等各种形式来进行。
  
  本次课程改革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教材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不仅在每一堂课都有教学活动建议,而且在每一学习单元都有"学习与探究"课,如进行社区历史和社会生活的调查、编辑历史小报、举行"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演讲擂台赛等等。
  
  通过这些学习和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历史探究的乐趣,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的合作、交往,增加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认识和了解,体会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化,增强对祖国、民族的热爱和社会责任感等,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文素养的提高。

  第四,改变历史教学评价。过去的历史教学评价功能在于检查、甄别和选拔,强调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被忽视。虽然教学评价不能成为历史教学的归宿,但它对教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如果教学评价一直停留在对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上的测评,即使有历史教师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会受到诸多限制。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意味着历史教学在评价理念、评价方法、手段的重大转变。在评价内容上,历史教学评价要改变过去只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技能掌握的状况,增加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关注,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在评价方法上,强调多样化,注重科学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除了进行纸笔考试这一传统的考查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课堂观察和行为记录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等。在评价方式上,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改变过去过分关注结果的做法,为历史教师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第五,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讲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作为历史教育功能和目标实现的主要实践者,历史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与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的发挥息息相关。
  
  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感会对学生产生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人类文明发展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因此,造就一支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历史教师队伍是实现在历史教育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总之,当人类社会进入新的世纪,呼唤教育改革和人文精神时,历史教育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
  
  历史教育只有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的转变,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人文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得到人文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建华等。情感教育: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的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1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