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更新时间:2019-06-15 来源: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摘 要: 分析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并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现状; 分层教学; 评价指标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兴趣差异较大1.生源现状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学生和 “三校生”。所谓“三校生”, 即由中专、技工、职中三类学校毕业参加高职类(3+证书)考试的学生。“三校生”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接受了一部分计算机课程的教育。而普通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已开设了“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 并且和我们现在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在计算机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 家庭拥有电脑已不是一件奢侈的事, 更别说网络也正走进千家万户, 很多学生平时通过上网也学到了很多计算机的实用操作。当然, 也有一些落后地区的高中没有条件开设这门课, 更有可能一些学生在入学前连电脑都没有见过。这样就造成入学时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如果我们仍然按照目前所规定的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日常教学, 必定会产生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受不了”的矛盾现象。
  2.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为了能更准确掌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 我们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计算机教研室做了相应的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 学生入学前是否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据统计, 我院 06 级新生在入学前上过计算机课的或学过计算机相关知识的, 占 88%, 有的学生对基础教材比较熟悉, 具备一定的应用基础, 还有个别学生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证书; 有些是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 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操作, 约占12%。
  (2)在学习过计算机知识的学生中, 学习的主要内容:90%以上已经会打字, 40%- 60%学习过 OFFICE的几个组件, 20%- 30%接触过网页设计、动画制作及多媒体的相关内容, 也有 10%左右学习过一些简单的程序设计。
  (3)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主要途径:
  77.9%学生以前中学的信息技术课中学习的,37.4%是网吧自学的, 38%左右的学生在入学前参加过计算机培训班, 靠亲朋好友或父母传授的约占第第  2 期期 龙怡 王宣: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10%- 20%。
    (二)教学手段单一,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当前, 高职计算机基础授课往往用的是 Power-Point 课件形式, 比以前的“粉笔+黑板”教学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 也更直观形象了,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机房里上课, 但仍有不足之处, 如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 课件的信息量很大, 授课速度又快, 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基础较好的同学觉得教师讲得似乎懂了, 没有听课的积极性; 而没有基础的学生因为该课程内容相对较丰富, 实践性又强, 觉得教师讲得太快了, 一下子难以消化, 很容易挫伤积极性; 基础中等水平的学生受到他们影响, 听课效果也不很理想。
  (三)教学内容多, 教学时数少, 学生操作能力弱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使得教学内容 不 断 的 更 新 与 扩 充 , 从 以 前 的 DOS、DBASE、FOXBASE, 到现在的 WINXP、OFFICE2003 及网络基础等, 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 相关的知识点也越来越细, 然而教学的学时数则越来越少。据了解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有 45- 60 个教学学时(包实验), 造成了很大的教学压力, 教师只有压缩课时, 使学生练习的时间相对减少, 造成这个知识点还没有理解掌握又要学习新的知识, 而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高, 加上高职学生还有很多贫困生, 没有过多的经济能力去额外上机练习, 造成学生操作能力较弱。
  (四) 教材的内容滞后, 缺乏与配套的实训教材,没有专业特色计算机知识更新和软、硬件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例如, 前几年还非常流行的 WINXP 系统, 如今要换 成 WINDOWVISTA; 汉 字 处 理 软 件 已 从 OF-FICE2000 换代到了 OFFICE2007, CPU 的发展也经历了从 P 系列到双核, 运算速度成倍增长, 而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却明显滞后。另外, 根据高职教育的需要, 突出技能的培养,要与专业相结合。目前,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大多是本科院校的教材或者是高职高专的通用教材, 毫无专业特色, 配套的实训教材十分缺乏, 比如讲 EXCEL 电子表格, 书上的大多数举例都是学生成绩表、工资表等, 十分枯燥也缺乏趣味性。
  ( 五) 评价方式单一, 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层次及水平进行评价图 2图 1电脑打字计算机软硬件知识Win操作WordExcelPPTAccessVBVC++VFP网页设计Flash图像处理多媒体其他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 有很多学校还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 这样是很难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评价的。还有一些院校采用了无纸化考试系统进行评价, 但由于考试系统本身的局限, 不能做到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考试情况。
  ( 六) 机房建设与管理还不够完善, 学习资源建设不足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计算机实验环境的建设, 实验课基本上都可以做到“人手一机”, 但这种投资大多是一次性的, 没有多余的后续资金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造成设备陈旧, 软件更新较慢或运行速度缓慢等, 更谈不上安装一些外部设备, 如打印机、扫描仪等, 因此学生直到毕业时还不会使用相应的外部设备; 有的院校机房数量严重不足, 机房的利用率非常高, 造成机房故障较多, 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另外, 很多学校已经建设了校园网, 但对学生并不开放, 相应的学习资源也并不完善甚至十分缺乏, 网络教学成了一句空话。
  (七)计算机教师缺乏足够的继续教育由于长期进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 许多计算机老师的知识水平处于倒退的阶段, 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任何的深入研究与提高, 加上教学任务的繁重, 教师没有时间去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 不但影响教师的心情, 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二、对策与措施(一)根据学生不同的起点, 进行分层教学第一, 在每个学期开课前, 对教学对象先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
  第二, 根据学生整体情况进行摸底考试。将所有学生分成 A、B、C 三个层次:
  A 层次为入学之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课程, 具备非常扎实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基础, 并且有很强上机操作能力, 确实能使用计算机解决一般实际问题。
  经考试或测试进入 A 层次的学生, 可申请免修计算机基础课程, 直接获得学分。根据调查总结这种情况属于少数, 约占 10%。随时间的推移, 此层次的人数会不断增加。
  B 层次为学习成绩次于 A 层次学生, 学习积极性较高, 有上进心, 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尚不能完全独立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该层次占大多数, 约占 78%。
  C 层次是基本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相关课程, 没有知识基础, 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知之甚少或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这种情况属于少数, 约占 12%。
  第三, 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 对于 A、B、C 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制定适合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充分了解各层差异, 针对差异, 根据目标, 因材施教。
  第四, 分层备课: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考虑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 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堂提问和技能训练, 并注意层次和教学梯度。
  第五, 分层授课: 目前高职院校分层教学通常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是走班制,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重新划分行政班, 优点是层次分明, 教师控制十分容易,但容易挫伤层次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管理容易产生混乱; 另一种是课内分层(也叫隐形分层),学生的原始班级保留,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层次, 层次之间容易产生影响, A 层次的学生产生榜样作用。笔者更赞成后者, 认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更为有利。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分别对 A、B、C 三个不同层次进行授课。对 A 层次学生以多练少讲为主, 多给他们创造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注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解题技能技巧。对于 B 层次学生, 应实行精讲精练, 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又要重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C 层次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较差, 应放低要求和起点, 浅讲多练, 弄懂基本概念, 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六, 实施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好办法。而要客观、准确地对分层教学作出评价, 就必须根据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 制定出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分层评价, 不能只看学生所达到的知识水平高低, 而要以其在所在层次取得多大进步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分层应该是动态的, 流动的。学生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 有了很大提高,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允许层次晋升,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 分层教学是一种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而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思想。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科学实施分层教学, 不仅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 也使得不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第第  2 期期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提高。
  (二)改革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是不适应当今的计算机教育的。根据高职的教育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必须遵循 “能力本位”的原则,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要让学生学得好, 喜欢学, 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专业的不同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列举一些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应用例子, 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再将知识点分解, 是让学生能更好理解问题的关键。比如, 在学习 Word 这一章时, 通过展示“宣传简报”作品, 使学生对 Word 的基本内容有了一个整体了解, 面对不同设计风格的宣传简报,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 便会产生疑问, 宣传简报应该如何设计与制作呢? 教师再展开相关的知识点, 对简报制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进行知识传授。
  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教师通过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 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要对任务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 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后经过实践达到最终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学习网络连接的知识时, 要求学生能够解决宿舍两台计算机同时上网的问题, 需要哪些硬件设备, 又该如何连接呢? 问题提出后, 学生就会思考并学习上网有几种途径? 需要哪些网络硬件设备?这些设备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随着第一个任务的实现, 又会出现新的任务, 完成硬件连接后, 那么软件如何设置呢? 随着任务一步步的完成,对知识也就有了整体的认知。初学者逐步消除了对电脑的神秘感, 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学习及使用电脑的乐趣。
  ( 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设计算机教学资源网由于教学课时数的限制, 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讲授得面面俱到, 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本方法,不再依赖教师的传授, 学生在业余时间能利用教师建设的教学资源网上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这时教师的角色才会有根本的转变。教学资源网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作,教师要适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资源内容, 不断完善资源网, 引导学生利用这个有力的工具进行自主学习。
  (四)加强教材建设, 突显高职教育特色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 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 搞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 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 并且以最适合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 不断补充新知识, 保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先进性。另外, 教材要与高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突出相关专业的知识特色, 如医药类的高职教材要与医药方面的知识相联系, 讲授搜索引擎的知识时, 可以介绍医药行业专业网站, 专业搜索引擎等。
  (五) 建立合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对于高职学生应本着“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一次考试不能决定一切。因此,建立合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 可以引入无纸化考试系统, 建立试题库,学生与教师都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练习或形成性评价。在无纸化考试中, 学生可以随机抽题, 重复的题目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相邻的同学抽到相同题目的概率很小, 这样, 可以有效地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再者, 这种考试形式可以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避免了考试死记硬背的现象发生, 能将考生的水平真正地发挥出来, 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 计算机考试系统可自动评分, 迅速且准确, 减轻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也可以避免人为误差及人情分等问题, 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其次, 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 成绩评定中平时龙怡 王宣 :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期的实践环节应占有相当的比例。另外, 教师还应该注意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完成开放式的问题(如大作业), 拓展学生的思维, 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建设, 完善实验室管理学校的计算机机房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要的实验场所, 因此必须加强建设、维护和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 重视机房的软硬件建设; 不仅对机器设备要进行维护和维修, 对计算机实验人员也需要有一定的管理, 对他们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定期派出进修和学习, 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维持机房的正常运转。
  (七)要重视计算机教师的继续教育计算机基础更新的日新月异, 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 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鼓励教师自学或有计划、分批、轮流外出进修,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2) 请专家到校讲座, 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 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
  (3) 多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 到别的学校参观学习, 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
  (4) 鼓励计算机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撰写论文和编写教材。
  (5) 教研室要定期进行交流活动, 多给年青教师锻炼的机会。
  (6)定期到企业或计算机公司社会实践, 积累宝贵的经验。
  三、总 结总之, 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作为教师, 我们要努力搞好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 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更新知识层次,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更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显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11).
  [2]赵学军, 钱旭, 吴翠平等.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课程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计算机教育, 2005, (12).
  [3] 田燕琴.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1).
  [4] 王永梅, 王冬平.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12).
  [5] 金文子.谈农林类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教学研究,2007, (2).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suanjilunwen/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