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意义与途径

更新时间:2019-07-14 来源:论文发表 点击:

【www.rjdtv.com--论文发表】

    [摘要]本文分析了期刊缩短论文发表时滞的重要性,指出了我国期刊与国际着名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差距,并提出了缩短论文发表时滞、提高期刊时效性的措施。缩短稿件处理周期,缩短刊期、增加印张、加大信息容量,调整版式、提高信息密度以及充分利用互联网,可以提高期刊的时效性。
  [关键词]论文发表时滞;时效性;期刊
    一、缩短论文发表时滞的重要性对于一种期刊,可以用发表时滞来评价其论文发表的时效性。论文发表时滞(delay for publi-cation of articles, DPA)是指期刊文献的出版日期与编辑部收到该文献的日期之时间差,以月为单位。它是衡量期刊时效性的重要指标,与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有密切关系。国家科委在1994年颁布的“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中,将其作为科技期刊的评估标准之一,规定报道时差少于280天才可评为优,如大于380天,则为差。
  国际上普遍认为科研成果的首发权以发表日期为准。论文发表不及时,就会使一些本来很有意义的成果因出版时滞过长而失去了意义,从而有可能导致作者的研究结果的知识产权被别人抢先注册。读者读文献的目的是了解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果所读文献报道的不是最新的成果,他们对研究方向的定位就会有失准确,甚至可能因没有看到最新数据而产生大量重复劳动,降低了科研效率。所以作者为使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得到及时发表,一般不会向时滞长的期刊投稿,读者会因为发表时滞过长而失去对此期刊的阅读兴趣,这样会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和订阅数等,导致期刊稿源质量下降,学术水平降低。因此对于某一种期刊的作者、读者及期刊本身,缩短论文发表时滞是很重要的:这有利于作者科研成果的及时发表,有利于读者的科研工作,有利于提高期刊的水平。
  缩短发表时滞对于期刊被检索机构的检索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SCI评刊指标中,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是最重要的两个引证指数,而论文的发表时滞是它们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另一项重要指标是即年指标,其定义为Ik = nk/Nk。其中nk为某刊在第k年发表的论文在该年被引的次数;Nk为该刊在第k年发表的论文总数。此指标反映了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速度,主要体现作者论文发表后当年被引用的情况。由此可见,论文的发表时滞过长,很多信息就会失去价值,论文也就失去了应用的意义,被引用的数量将大打折扣。
  二、我国期刊与国际着名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差距据有关研究统计,我国期刊论文的发表周期平均为14. 1个月。如果研究周期与发表周期大致相同,即使它有较高的引用率,也只能出现在3年以后,其影响因子也就大大降低,就是说一篇非常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也会因其发表时间的过长而迅速贬值。随着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知识生产前期,即课题的检索、调研时间已大为缩短,目前最先进的图书馆情报系统,平均每1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课题的检索。所以,知识生产障碍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在知识鉴别和出版速度上。
  国际上知名刊物,其论文发表时滞普遍很短。Science刊登的研究论文和报告的发表时滞不到4个月,而按修回日期算,则只有1. 5个月左右。Cell的情况与之相似,论文发表时滞以收稿日期算是5. 14月,以接受日期算是1. 34月。对于很多前沿学科的最新成果,论文的发表时滞则更短。文献表明,国外图书馆学期刊平均出版频率较我国高1. 33倍,平均页数较我国多191. 2页。此外,还有不定期、不定页数的刊物,可根据来稿数量来确定期数和页数增减,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三、缩短论文发表时滞的措施(一)缩短稿件处理周期1、加快稿件的处理速度,加大退稿率很多期刊论文发表时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稿件很多而退稿率又不高,因而大量积压稿件,使发表时滞加长。解决的方法是对于不符合本刊要求的稿件,尽快写出处理意见通知作者,增大稿件的淘汰率,从而缩短发表周期,以突破待发稿件多、发稿排队从而导致稿件发表周期长的局限。这不但能保证稿件质量,而且可减少稿件积压,使优秀稿件及时发表。
  2、工作流程的现代化很多国际知名期刊,从投稿到同行评议到编辑出版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在我国,网络技术相对比较落后,还有一些专家审稿时间长,作者返修时间长,编辑部与作者通信联络延误时间等问题。针对类似问题,应进一步加强编辑部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磁盘投稿、网上E-mail投稿、网上审稿,用网络把作者、审者、编者、读者连接起来。在编辑部内部进行局域网建设,制作编辑部自己的网页,发布刊物的详细信息,使用编辑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收稿、审稿、发行等环节进行科学化管理,实现编辑、排版、校对、出版流程的一体化,出版期刊的网络版和光盘版,进行网上征订发行等。
  利用因特网缩短科技论文的编辑加工周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可使一部分编辑工作,如文字修改加工、标准化处理、文稿的输入和编排等工作转嫁到论文作者身上。编辑部可将自己刊物版面的格式上网,作者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载该格式文件,然后将文稿内容拷贝到格式文件中即可。稿件返回后,编辑进行校对,并做适当修正后即可存盘等待发表。
  利用因特网缩短科技论文的待发表周期。由于期刊的稿源较多,已编辑的文稿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发表。有时可能因等待发表周期过长,加上信息渠道不通畅而使作者对刊物失去信心,将未得到答复的同一篇文章又寄给它刊,造成一稿两投。利用因特网则可以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编辑部可以用E-mail通知作者用稿信息;还可以将即将刊登的论文题目和摘要在自己的主页上公布。这样既可及时报道作者的研究成果,又可以方便作者查阅。
  3、编辑与审稿专家密切合作审稿是期刊编辑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期刊大都采用“三审一定”制,其中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是评判论文学术水平和确定能否发表的主要依据。加强编辑同审稿专家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提高审稿质量、缩短论文发表周期,进而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大有益处。
  切实做好初审工作以减轻专家的工作量。编辑收到来稿后,首先要认真阅读,对于不符合办刊宗旨、超出报道范围的文稿,可退稿或将其推荐到其他刊物。若是讨论的问题起点太低,达不到发表水平,可直接退稿。在对文稿质量及发表价值做出初步评价之后,还要注意文稿整体的完整性,若有缺项应请作者补齐之后再提交同行专家评审。如果不做好初审工作,对稿件的评价过于依赖审稿专家,后果之一是增大了审稿成本,也加重了专家的负担,其二是对审稿专家的审稿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审稿质量。
  审稿专家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要动态地掌握审稿专家的情况如审稿质量、审稿态度、审稿能力和审稿时滞等,不断更换那些鉴识能力较差、责任心不强的审稿人,及时为审稿队伍补充新生力量。
  (二)缩短刊期,增加印张,加大信息容量如果编辑力量、管理能力等条件成熟,稿源充足,且杂志影响力持续增强,预计稿源将大幅增加,可采取缩短刊期、增加印张等措施扩大期刊信息容量。这不仅可刊发积压稿件,而且可吸引更多优秀稿件。此举关键是要根据编辑部具体情况,调整编辑工作流程,并可考虑增加一些人手,确保审、编、校和出版质量。
  在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缩短刊期将是学报发展的一种趋势,即由原来的季刊改为双月刊,或由原来的双月刊改为月刊。但前提是一要稿源充足,二是办刊经费充足,三要编辑部人员齐备、充裕。在每期载文容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刊期的缩短,稿件发表量大大增加,从而使论文发表周期缩短一半,使其科研成果得以及时报道,促进了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调整版式,精编细改,提高信息密度目前仍有不少期刊采用通栏排版,还有不少杂志大量的空白版面没有利用,这造成了版面资源的极大浪费。根据眼球生理学原理,通栏版式,造成眼球左右运动距离过大,使阅读者阅读不便。而且通栏排版版面利用率低。因此,可改通栏排版为双栏或三栏排版。同时,在不影响阅读效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的前提下,对字号、行距、字距作适当调整,对于每篇文章后面的空白处,可采取下转、上接的方式加以充分利用,以增加版面字数容量。
  在不增加页码的情况下,可对刊物改版,由原来的小16开改为大16开。对于篇幅过长的论文稿件,基础性的理论叙述可以省略或以文献的形式标注,这就要求编辑在“编”字上下工夫。力争上短稿、上好稿,以增加刊物稿件篇数容量,从而减少稿件积压,提高信息密度。期刊的精编细改取决于编辑,编辑的素质、责任心、工作效率、加工技术及编辑流程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论文的发表时滞。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期刊的编辑质量,而且直接影响着论文的发表时滞的长短。因此,编辑的责任心要强,办事要认真。对于那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编辑,不要讲缩短论文发表时滞,就连期刊正常的编辑出版工作都不能做好,严重的还会出各种差错。所以引进人才、物色对象时,必须挑选责任心强、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人员来做编辑工作。
  缩短论文发表时滞要求编辑具有娴熟的编辑加工技术,不仅要强调加工质量,而且要求编辑加工速度。对于新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要注意培训和培养;对于不称职的编辑人员要及时换岗或调离;对于优秀的编辑人员要给予鼓励和奖励。编辑部收到作者来稿,从登记、初审、复审、终审、编辑加工,直至发排、印刷、发行等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编辑流程。编辑流程的快慢,将会直接影响到论文的发表时滞。所以编辑部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发排、校对和出版的速度。要求做到:
  第一,送审稿件要快:快送、快审、快定稿件是缩短论文发表时滞的有力措施。实践证明,应用电子邮件同时请两位专家审评,专家审毕后也用电子邮件发回编辑部,可极大地节省稿件在邮寄途中的时间。第二,抓紧退修和定稿:稿件经过专家评审,对于要作较大修改或补充的稿件,编辑部必须及时退回作者,并要求限期返回。第三,及时发排、校对和付印:稿件一旦达到齐、清、定以后要及时发排。为了加快校对速度,编辑部可购置校对软件;还可使用网络技术,即编者可用电子邮件将校样传送给作者,作者校毕后再传送给编者,既省时又省钱。
  另外,编辑部应开通优秀稿件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对非常优秀且时效性较强的稿件可快速发表。同时,对于这类稿件要建立一个快速审稿、快速发表的机制。首先要缩短审稿时间,由编辑部与审稿人直接沟通,确定具体的稿件审回时间;稿件审回并经主编决审合格后,立即将其编入将要出版的最近一期中,以最快速度发表。比如《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特设“专栏论着”栏目,为高水平论着提高“直通车”服务,发表论文内容新颖、方法先进、撰写质量高,特别对研究热点、最新动态及首报的文章将优先发表。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播速度十分重要。一种新发现、新观点、新成果、新技术能早一天公诸于世,就会早一天被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推广、运用,发挥其实际的社会作用,产生客观价值。作者都热切希望自己的论文能够及时通过期刊公开发表,得到法律的保护。只有缩短论文发表时滞,提高论文时效性,才能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有力地把握住期刊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张莉,张凤莲.缩短发表时滞提高论文的时效性[J].编辑学报, 2003, 15(5): 331-33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S]. 1994.
  [3]任胜利.对SCI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 13 (1) : 58.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5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 7.
  [5]田中雨.我国期刊的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1): 107-109.
  [6]韦忠明.我国图书馆学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情报, 2004, (4): 43-44.
  [7]刘鹤香.关于增强高校学报竞争力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39(2): 113-114.
  [8]丁强.加入WTO对高校学报的挑战及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0(3): 118-119.
  [9]朱美香.遏制审稿失范提高审稿质量[ J].编辑学报,2004, 16 (3) : 180-181.
  [10]曹淑华.论缩短农业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10): 1985-1986.
  [11]刘岩.影响科技论文发表周期的原因分析与探讨[ J].
  编辑之友, 2005, (增刊): 61-62.
  [12]朱永和,郭书普,施骏.计算机排版质量控制[J].编辑学报, 1997, 10(9): 91-94.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lunwenfabiao/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