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特质比较分析

更新时间:2019-07-10 来源:新闻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新闻学论文】

    [摘要] 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特质的比较问题非常重要, 它是讨论新闻理论体系建构与完善的前提。本文提出结构性、交叉性和开放性是传播学的三大学科特质, 主体性、理想性、实践指向性则是新闻学的三大学科特质, 并据此建构了一个新闻核心理论模型。
  [关键词] 新闻学; 传播学; 学科特质; 结构性; 主体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六十年代, 社会学发展到帕森斯时代, 他建构了一个结构功能分析模型, 从功能分化的角度, 将社会结构概念发展成为一种庞大的旨在解释一切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在其《社会体系》一书中, 结构表现为一种功能, 一种互动关系模式, 一种规范。帕森斯的结构包括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两个层面, 要从微观的角度考察宏观社会系统及其次系统同个别行动者的互动。而在后帕森斯时代, 吉登斯占据重要位置, 他所说的结构指的是潜在于社会系统不断再造过程中的规则和资源。他提出了“结构二重性”观点: 社会结构既是由人类的行动建构起来的, 同时又是行动得以建构的条件和中介。通过上面对社会学结构思想的粗略梳理,可以看出,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结构( 包括宏观结构、微观结构) , 社会学贯穿到底的学术思路就是结构性。
  传播学的孕育是基于对社会结构的一种功能需求的发现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它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孕育并逐渐分离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 有三个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帕洛阿尔托学派起到 了 开创 性 的 作 用 ,“它们的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传播在社会中的位置的更加统一的观点。”比如, 帕洛阿尔托学派有一句名言:“人们不能不传播”, 这就将传播在社会中的位置空前地凸显了出来。在学术观点上, 帕洛阿尔托学派本质上是将传播等同于人类行为, 认为人类传播作为通向两个或两个以上参与者相互理解的一个步骤, 可以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和成功的, 也可能是非语言的、无意图的、可产生悖论的, 并可用作一种治疗的手段。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帕克也有一句名言:“社会不仅是由于传递与传播而得以继续存在, 而且还可以说是在传递与传播中存在着”。这说明, 对于芝加哥学派而言, 传播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传播同时也创造着社会和维持着社会, 其具体的途径则是符号及意义的交流———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产生, 同时也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其他人交流的符号信息以意义, 从而理解人类行为。法兰克福学派注重大众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问题———这是对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结构功能的又一深刻认识。对于传播学的发展来说, 批判的传播学者和经验的传播学者之间的张力始终是一个富有成果的理智推动力。
  五 W 模式与信息论: 对大众传播及过程的结构性描述当早期社会学家们把传播作为社会结构的一种功能需求予以发现、重视和研究时, 那还只是在其他学科的领地中的一种学术活动,传播学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当拉斯韦尔的五 W 模式和香农的信息论提出时, 传播学的基础思维框架才开始清晰起来。在传播学史上, 有一个非常着名的洛克菲勒传播研讨班( 1939 年至 1940 年) , 该班对传播领域的创办至关重要。在这个班上, 拉斯韦尔作为重要成员提出了一个五 W 基本讨论框架: 即谁( who) ? 说什么( what) ? 对谁( whom) 说?通过什么渠道 ( what channel) ? 取得什么效果( what effect) ? 这个五 W 模式第一次以清晰的语言把“传播”这一复杂现象的结构性存在状况表达了出来, 尽管还有很多的实际的传播行为的复杂性未被涵盖, 但却具备了简约、实用的效果。这一模式迅速地流传开来。
  1949 年香农与 W·韦弗合写的着作 《传播的数学理论》出版, 在书中提出了信息的概念和一个信息传输的模式图。在该模式图中, 强调了技术和设备环节以及噪音概念, 同时指出了传输的内容是信息。“香农已把信息概念制作的如此有逻辑, 如此准确, 以至于它能够被传播学研究56国际新闻界 2006.7置于一个正式的思想框架之中”, 有人如此评价香农的“信息”概念的贡献。按照信息论的看法, 传播是通过大众传媒而发生, 还是通过人际渠道发生, 这实际上无关紧要。传播就是传播, 不管通过什么渠道, 都会发生。“这种理论思维的全部效果是使人类传播的术语、概念和模式都标准化了, 它使得在数学上可以操纵,将它从涉及认识和传播术语的各种学科的有冲突的要求中解放出来, 并赋予传播和信息过程的研究以合法性。从历史的眼光看, 信息论是传播研究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刺激因素。”很显然, 从传播学的奠基理论来看, 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思维特征也是结构性的, 即会把问题放在传播关系、传播结构、传播过程中进行观照和考察。
  传播学的结构性特征使其知识谱系上衍生出无限的可能性, 从而具备了多学科交叉性、开放性的特点。由于传播学的结构性特征是社会学的结构性思维特征的表现, 而社会学的结构性思维特征又考察的是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所以在知识的不同界面上就可以衍生出无限的可能性。比如,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等;比如, 政治传播、军事传播、健康传播、科技传播等等; 比如, 话语传播、公关传播、新闻传播等等; 再比如, 修辞学视角、符号学视角、现象学视角、控制论视角、社会心理学视角、社会文化视角、批判理论视角等。但不管哪种可能性,最终都是以一种结构性理论思维为观照背景、以多学科、交叉性为特征的, 呈现为一种学术话题的开放性和学术视野的开放性。
  实际上, 传播学的学科特质在以前也常常被人们概括为多学科、交叉性, 但人们很少清楚这种多学科、交叉性正是其结构性特征的必然反映, 也正是这种结构性特征, 才使得它有可能成为总学科, 并为新闻理论提供了总的思想支持。美国北卡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赵心树教授最近指出, 从减少歧义、方便沟通、明确分工、帮助后学的角度出发, 可以把“传播学”用作总的学科名称, 给它作广义的定义, 下含新闻学、广告学、公关学、媒介管理等。赵心树同时强调指出,“应用这一块既包括 ' 教学 '也包括‘研究’, 而这个研究中无疑包括理论,例如新闻学理论、广告学理论、公关学理论等等, 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其中有些理论还可以是纯学术的, 未必有立竿见影的应用。我们把这些子学科划入应用类, 是说这些学科的整体性功能的应用色彩更强烈一些, 而不是说这些学科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研究, 每一个具体的理论都必须能直接应用。恰恰相反, 为了使一个应用学科更好地完成它的任务, 它名下的具体研究项目应该各有侧重, 有的侧重直接应用,有的强调应用理论, 有的专注于纯理论。”
  因此, 可以这么说, 传播学理论对新闻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使得传统新闻学中呈零散经验状态的研究在结构性思维的统摄下聚合成了一个逻辑性非常强的体系, 具备了一个更广阔的信息传播的结构性知识框架, 从而大大提升了新闻学的逻辑性、科学性和学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传播学的框架可以直接成为新闻学的框架, 传播学的结构性思维特征只能潜隐地渗透在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中, 作为一种底色而存在。新闻理论的建构必须以主体性为原则, 以理想性为核心, 以实践性为指向, 呈现为鲜明的主体性、理想性、实践指向性的学科特质。主体性、理想性、实践指向性:新闻学的学科特质1、主体性: 新闻学是研究双重新闻传播主体的职业传播行为的学问所谓双重新闻传播主体, 就是指作为个体的新闻传播主体 和作为大众传播组织的传播主体。新闻学的主体性学科特质,就是指新闻学是以双重新闻传播主体为考察问题的出发点, 研究的问题则是新闻传播主体在其专业化的传播行为中要处理的主要关系和矛盾。
  传播学研究国际新闻界 2006.7回顾历史, 可以看到, 大众新闻大致是1830 年代的产 物 , 职业 记 者 是 1880 年 代 到1890 年代的社会制造。伴随着 1870 年代美国独立报刊的兴盛, 新闻成为一个职业, 并开始向一个专业转变。伴随着这个新闻实践的职业化、专业化的过程, 传统新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对记者、编辑、报人的专业理念和操作规范, 报业历史和报业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显然, 前者属于对作为个人的传播主体的研究, 后者属于对作为媒介组织的传播主体的研究。传播学的结构性思维渗入到当代新闻学的研究中后, 对当代新闻学最大的推动就是使新闻传播主体要处理的关系和矛盾更为逻辑化、清晰化了。具体说来, 就是传者( 记者) 与事实、与媒介、与受众的关系, 和大众媒介组织与政府、与公众、与商业的关系。这六大关系构成了新闻学研究重要理论范畴, 由这六大关系所衍生出的新闻真实、新闻价值、新闻形态、新闻事业属性、新闻事业功能、新闻体制等构成了新闻学核心的重大理论命题。以前传统新闻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个个零散的课题, 现在, 在传播学结构性思维的统摄下, 它们之间的学理关系就更为清晰了。
  理想性: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主体的职业传播行为的价值规范的学问所谓理想性, 是指作为一种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 新闻学中所包含的媒介应该专业、独立、自足、自律的专业主义理想信念。具体体现为新闻“客观性”原则和新闻自由精神。据黄旦教授论证,“新闻教育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新闻学研究是和报刊职业化或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相伴相生, 甚至新闻学思想以及研究实际上就是新闻实践的职业化或专业主义的反映。”
  比如,“客观性”原则所包括的要素及要达到的目标都与职业特征有关, 而与其它学科对于客观性的理解以及所遵循的思路, 均有很大的不同。“后来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以及组织理论等等对‘客观性’的批评。虽不无道理, 可也未必批评到了点子上了。”实际上, 这个“没批评到点子上”, 说白了, 就是新闻“客观性”原则里面包含着新闻专业理想的执着信念。再比如“新闻自由”则是对一个新闻职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作了基本界定, 以获取职业自主性。新闻自由作为一个“伟大的口号”
  无疑也属于新闻理想性的执着追求。新闻学的理想性在当代新闻教育中更是得到了强烈共鸣。李希光教授表达了这方面的比较激进的看法:“新闻学与传播学培养的是不同的人才。新闻学培养的人才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他们是通过新闻报道, 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 为公众利益服务, 他们通过为一个国家和公众提供一个精良可信的新闻媒体, 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实现, 从而培育一个公众社会。  在今天, 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不再把传授传统新闻学的基本价值和能力作为核心的内容。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一线新闻工作者开始蔑视传播学教授, 认为他们传授的理论与媒体实践严重脱节。  假如新闻学融入传播学, 媒体将很难从新闻传播学院找到他们需要的人才,   新闻学将与媒介专业人员越走越远。”
  在这里,很显然, 李希光从新闻教育的角度强调了新闻学理想性对于新闻学科特质的重要性。实践指向性: 新闻学是一门探讨新闻传播主体的新闻实践活动规律的学问所谓实践指向性, 是指新闻理论体系中应该包含这样一些命题, 能直接在思维上指导新闻业务实践。新闻理论决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像传播学那样的学理性而放弃对实践的指导力量; 更不能作贴身紧逼式的研究而放弃了理论应有的对琐碎经验超越的品质。就目前来看, 新闻学中应包括这样一些理论, 如事实发现论、新闻价值判断论、信息资源开发论、新闻策划论、媒介定位理论、舆论监督理论、媒介制度变迁理论等。
  曾有人问英国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 从教学和研究的角度看, 您认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他回答说: 新闻学更注重过程和制作细节, 传播学研究效果,而不注重过程。学传播理论的学生虽然也需要传播学研究了解传媒, 但他们需要了解的主要是结果, 是传播对受众、公众舆论的影响, 他们不需要了解过程, 不需要了解每一条新闻的每一个制作环节, 学新闻的学生却需要。罗德·艾伦的话从一个侧面间接强调了新闻学实践统摄力、涵盖力的重要性。代结语: 新闻核心理论体系的模型对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学科特质进行比较分析, 其目的绝不仅仅是为总结而总结, 最终还是为了建构科学的新闻理论体系。综合全文的论述, 我们可以以新闻传播主体为顶点, 以六大关系为线, 构建出一个新闻核心理论体系的立体模型图来。这个模型图完全不同与传播学结构性的线性模式图或系统模式图, 完全体现的是新闻学主体性的特征。权且以此作为全文的结束。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xinwenchuanbolunwen/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