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与立”谈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平台式”教学改革

更新时间:2019-06-08 来源:服装设计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服装设计论文】

摘 要:作为设计方向的服装设计教学,在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后,仍有些需要突破改进的地方。本文正是从服装设计教学实际出发,通过对国内外服装设计教育发展模式特点的比较、分析,及根据当前服装设计教育的国内外现状,从“破与立”客观辩证地阐述了教学改革的两面,既要“求破”又要“求立”,从而达到教学的不断完善。在阐述与论证中引出“平台式”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并提出了平台式教学模式建设的措施。肯定了“破”“立”是手段,“平台式”模式是目标的改革,是符合当前服装设计教学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高校;服装设计;破与立;平台式;教学改革

  “破”“立”在汉语词典中有多个意义的解释,但本文所引用的意思取向是:破,即为破除、舍弃、改革之意;立,即为确立、明确、完善之意。在此主要探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改革、建设方面问题,借“不破不立,不立不破,破中立,立中破,破立相长”的哲学思辨,使问题更加清晰,“平台式”教学方法更具说服力。从历史发展看,国内服装设计是在近三十年的试验、探索、借鉴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日,独立培养的本土设计师在本国已占有一席之地。历数目前国内高校服装设计的教育过程,基本是美术基础为门槛,绘图表达、纸面作业等为学习设计课程的主要方面,同时偏重虚拟的课题式创意作品设计。
  诚然,学生通过在高校的学习,具备了坚实的美术绘画表达功底,熟悉、掌握了基本美学原理理论。基础扎实固然好,但是,服装设计、时装产品毕竟不只是以艺术为中心的作品,而更应该是以市场为中心的产品。美术作品、艺术欣赏作品概念式的服装设计,毕竟距时尚市场流行和产品客户消费定位有很大差距。结果是,学生在经历了一系列学习(包括一大堆的主题设计创作及艺术设计大赛)后,进入企业工作室或品牌公司,普遍存在在市场设计跟进期不能很快上手,校内校外不能“平滑”接轨。另外,尽管在不断借鉴、调整、模仿中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可由于中国整体设计水平不够高,设计师在市场品牌中主导作用以及设计作品的市场含金量还显得薄弱。
  社会实践方面,国内较多高校教学环节中的学分制及较满的学习课时,使得学生课余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基本处于“饱和”的课堂学习。除全国知名几所院校设计专业学习采取课堂集中少讲课,课下多课外实践调研外,多数学校因学生基础差、师资水平有限或周边环境安全等因素,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尤其在地方性大学中更为突出,结果是学生疲惫而效果差,甚至很多作业单纯依靠网上下载拼凑完成。这样的教学过程与真实的市场调研实践相去甚远,学校教学机制与服装设计教学实际问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即服装专业灵活、实践性强的教学要求与学校大的教育方向、规定方面存在一定矛盾,需要以适当的改革方式寻求平衡点,既从学校当前教育大背景实际问题出发,又能兼顾专业教学的特点。因此,需要我们在遵循大的教学方针、思路基础上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以欧洲、北美为代表的西方设计教育是全球设计教育的中心,无论从服装艺术作为第八艺术的法国,还是从工艺精致的意大利,或有着悠久传统服制文明的英联邦,服装设计的发展环境及历史沉淀都是很好的。尤其是近代产业革命以后,以德国为首的设计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以及不断的推广,使得欧美设计教育具有了全世界的影响力,同时也具有了时尚设计产业权威引导的地位,尽管近些年日韩在设计教育方面相比我们较先进,但无不是受欧美的设计教育拓展影响。因此说,西方设计教育比较系统完善,是世界的前沿。社会实践方面,早在 1919 年格罗佩斯主导下,把魏玛手工艺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为国立魏玛建筑学校(包豪斯 Bauhaus)。学校成立之初,就已经很鲜明的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构建了与工业设计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创立的现代设计理念影响至今。他以艺术设计综合化为手段,倡导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性。不断深入实践教学中寻求与现代工业相适应的教育途径,包豪斯(Bauhaus)的设计教育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人才。在西方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是延用发展这样一个思路的,当前无论是在法国 ESMOD 或是英国的 Saint Martin 或意大利的、美国的等诸多知名院校无一不贯穿社会实践环节,在具体教学环节的内容设置、课时安排方面等,都体现了很重要的实践环节。
  例如在 ESMOD 在“二年级(‘1+1’一年级)专业水准”中提出:跟踪科技发展,在实践中提高。要求学生调研新型材料,并围绕材料自行设计市场化服装系列;与专业人士的合作,以此掌握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等。开展较多的实践课程,并通过年终作品推荐会检验成果。这些国外学校实践环节比较灵活,且有市场的针对性,这是中国大多数服装院校无法比拟的。除像清华美院、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等几个国内知名老院校外,其他一些服装设计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院校设计实践教学有待改进。
  服装设计作为时尚设计产业,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它既有自身不变的发展规律,也有随时尚潮流瞬息万变的闪烁状态。从八十年代初第一批服装设计毕业生到现在已有几十届,并且在逐年增加。当前,活跃在国内的知名设计师群体中,只有个别人能够在国际上展示自己,国内设计师还没有能成就国际品牌。从国际大的经济发展趋势看,我国将逐渐成为奢侈品消费的大国,可是我们消费的服装都是国外的品牌,目前本土的品牌、本土的设计师还不能成为强势。然而在欧美等服装设计强势国度,从其教学模式产生的效果可见一斑。在时装领域,Dior 的 首 席 设 计 师 John Galliano、前Givenchy 的设计师 Alexander McQueen、Ju-lian McDonald、GUCCI 集团下的 Stella Mc-Cartney、美国 VOGUE 杂志的时装编辑 HamishBowles、Elle 杂志时装总监 Iain R Webb 等均毕业于 Saint Martin(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ESMOD 毕业生中世界级时装大师层出不穷,如自创世界着名品牌(Ece)的土耳其时装设计师艾思洁 (Ece Ege),自创着名品牌(CATHRINE MALANDRINO)且在美国高居“未来亿万富姐”排行榜首的法国时装设计师卡特琳娜·玛兰蒂诺、在巴黎自创着名品牌“e”的挪威时装设计与制板师衣格斯、世界着名品牌“巴黎春天”及法国国家歌剧院舞台装设计师法兰克·索贝尔 、世界 着名品 牌“Dior,Dolaed&Gabana”裘皮装设计师 Ming Ju-lin 等世界顶级时装设计师与制板师。此外,高田贤三、山本耀司、松田广弘等国际知名的设计师是出自日本东京的文化服装学院。实例很多,足可以说明我们国内的高校设计教育与欧美等国差距很大。
  作为高校服装设计的教学,则需要在专业方向及教育思路方面寻求恰当的平衡与切入点,并不断改革创新。要做到我们的“卖方市场”--- 学校教育与“买方市场”---- 社会需求的“合理对接”,真正做到我们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因此,改革、破除不适之处,创新、树立适应的方面,“不破不立”已成为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核心举措。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中的“破与立”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中曾阐述了: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
  在跨世纪的头一两年,作为我们现代服装教学的领军前辈李当岐、袁仄等,就已经对高校的服装设计的教学提出过有见地的思考,指出差距问题,这说明我们的服装设计教育机制和教学模式转变比较缓慢,需要大力度的改革创新,快速跟上时代的发展。作为我们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对称,严重脱节的问题,就需要我们找准问题所在,科学分析,破解难题,以确立新的思路方法,即实现“破旧立新”。当前在很多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机制中尚存诸多需完善改革的地方。这些不完善因素导致高校服装设计教学缓慢发展,除了大美术专业高考作为入门门槛以外,在教学思路、内容、方法等方面的调整,不冲破问题症结,则发展无从谈起。
  其一,太重美术是服装设计教学桎梏重视强化美术基础训练,在高等美术类学生入学前,为解决入学应试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对于美术绘画的惯性思维以及一些应考模式等,都会成为学生进入设计角色的绊脚石,“艺术至上”、“技术至上”等片面的观念必须先“化解”掉。在进入大学后,服装艺术设计类的学生,现在完成作业的 80%左右还是依赖于绘画的表达,尽管弊端在前些年中外服装设计大赛及市场比较中已经突显出来,但至今还是沿用美术绘画为主。美术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也不是大部,因为服装设计的完成更主要的是创意思维、市场条件与材料、结构、工艺等结合的实现。
  课堂教学需要把设计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为共性的理论传授给学生。但是,如果在设计课上大部分时间讲授设计状态的规则原理则是浪费时间,因为在《设计基础构成学》中就已经解决了。设计的最高境界则是“法无空法”、“法无定法”,讲究太多的方法,其实不利于对学生启发拓展,因为在设计的进行中启发点、着眼点是“法中无法”,即创意思维,需要让学生自己寻找,寻找最有具生命力的原创设计。虚拟的主题确实给学生带来无限畅想遨游的空间,但是过多的训练会使学生偏离社会市场主轨道。概念服装设计是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最常见的虚拟课程训练,它是社会市场品牌及时跟踪和理解调研的前提条件,也是针对品牌的模仿及延伸训练的必要手段。阶段性的虚拟设计训练才能成为设计的成长飞跃。因此,基础不稳的虚拟训练,与实际分离的虚拟训练,都是高校服装设计教学的“病症”所在。
  以更科学更严谨的教学方案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是探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的根本。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及科目顺序的科学安排,都是建立科学教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教学方向是立教之本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根据各自院校定位的不同,会有很大差异,甚至相同的定位,也会因对教学思路、方向理解的不同,产生很大差异。作为地方性院校,因地制宜的定位会对当地服装设计的整个行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那么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也会有差别。但是,专业培养的知识点和思路是固定的,即专业可以有深浅,但是专业思路必须准确,作为服装设计的专业教学,重点是培养服装设计人才,专业教学中应重点强调服装设计的方向,以满足社会人们的需求为中心,解决服装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出发点,不是以纯艺术为主导。因此,教学方向是设计的教学而非艺术的拓展延伸,是建立服装与人之间关系上的设计学科,所以定位明确、培养方向明确、引导执行正确,是服装设计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科学、合理的内容设置是立教之基服装人才的培养是以社会的需求为准绳的。服装设计的教学,根据社会行业的发展会有所变化,随着行业的分工细化会产生很多新兴学科门类,也会随着人们对专业知识普及提高,使得不适应社会市场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被调整,进行科学、合理的删减。例如,在服装品牌化发展的今天,品牌设计表达、品牌运营、设计与营销、设计管理等方面课程需补充进来。一些新兴行业的诞生也需要综合掌握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例如陈列设计课程、时尚买手课程等。这样,一些常识性、普及性强的基本设计搭配、设计分类等内容就可以进行必要的删减了。因此,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也是教学改进的基础,关键是跟随着行业的发展需要而有所完善改进。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shulunwen/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