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版本的英语课程标准差异比较

更新时间:2019-08-26 来源:英语教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英语教学论文】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根据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而成的。本文通过比较二者的差异,分析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特点。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改革;英语教学
   一、引言2001 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1)(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伴随与指导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走过了十年的历程。《课标(实验稿)》提出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体系引发了教学方式、教材开发以及考试和评价体系的变革,带动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2003 年,为了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部组织专家在广泛听取各实验区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力求通过进一步的修订,满足课程发展的需要,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012 年 1 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教育部,2012)(以下简称《课标(2011 年版)》)。笔者通过对比研究这两版英语课程标准,归纳了《课标(2011 年版)》的总体变化和特点。
  二、《课标(2011 年版)》的总体变化及特点《课标(2011 年版)》删除了《课标(实验稿)》中有关高中的部分,使其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一样,成为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宪法”。《课标(2011 年版)》在总体结构、课程理念及性质、设计思路和总体目标等主要方面延续了《课标(实验稿)》的思路,但对某些具体的内容及提法作了微调,使其更加符合英语学科的规律特点和要求。主要表现在:1. 理念更先进。
  突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更符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 ;2. 目标更清晰。在原有五维目标的基础上,特别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给予了更具体的分级描述;3. 方法更具体。突出体现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更具体,更符合当前多数地区的教学实际。案例和评析更加具体详尽,指导性明显加强。
  三、《课标(2011 年版)》与《课标(实验稿)》的差异(一)课程性质的变化《课标(2011 年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一的工具性课程,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只有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使英语课程真正满足学9生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需要。这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二)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课标(2011 年版)》适当调整了课程基本理念。经过修订的课程基本理念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更加体现了英语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
  
  (三)课程设计思路的变化《课标(2011 年版)》的课程设计思路更加关注各地实际情况、师资条件等因素,对起始年级及初中毕业的级别要求给予各地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还特别要求“各地教研部门加强对教学的分类、分层指导和评价,帮助学校因地制宜地落实本地课程实施方案,并注意做好学段之间的协调和衔接”,以此赋予教研部门更明确、更具体的职责与任务。
  (四)分级标准的变化《课标(2011 年版)》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总目标与《课标(实验稿)》提出的总目标相比没有明显变化。《课标(2011 年版)》根据总目标的要求,对每个级别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分级标准做了更加详尽的描述。《课标(2011 年版)》对分级标准的修订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 : 修改文字表述,增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见表 4 至表 8)。清楚地展示了《课标(2011 年版)》较之《课标(实验稿)》在文字表述上的调整,《课标(2011 年版)》的文字表述更加科学、准确,且更具操作性。如将一级“视听技能”的目标描述“视听时间每学年不少于 10 小时(平均每周 20–25 分钟)”改为“课堂视听时间每学年不12少于 10 小时(平均每周 20–25 分钟)”,增加的“课堂”两字就明确的告知教师“平均每周 20–25分钟”的视听时间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目标任务,是英语教学中“视听技能”最基本的要求。
   调整标准要求,更好地体现外语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以及发展需求。除以上的调整外,《课标(2011 年版)》还将《课标(实验稿)》目标描述中二级“写”的技能里“能模仿范例写句子”调整到了一级的“读写 技能;在二级“说”的技能里新增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的技能;将五级“情感态度目标描述”中的“乐于接触外国文化,增强祖国意识”调整到了二级。在“文化意识”的五级里增加了“了解英语国家的人际交往习俗;关注中外文化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初步用英语介绍祖国的主要节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等三条关于文化习俗的标准描述,对目标语(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综上所述,《课标(2011 年版)》的调整能更好地体现外语学习的规律,体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的需要,体现“能用英语做事情”的基本理念,更进一步诠释了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性质。
  (五)实施建议的变化《课标(2011 年版)》这部分的变化主要着重于文字方面深入与细致的推敲,使之更符合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学生观、教师观及评价观等先进理念。尤其将实验稿提出的“倡导‘任务型 ’ 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修改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一变化,既保证了与《课标(实验稿)》在理念上的一致性,又鼓励教师在尝试采用任务型教学这一教学途径的同时,根据需要采用其他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六)附录的变化《课标(2011 年版)》的附录丰富了教学技能参考建议,增加了对小学技能教学的指导。一线教师应该尽量参考技能教学方面的建议和指导,包括教学过程、教学目的、技能教学的各个技能的目的、选材以及特点等,来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教学案例改为教学实录,很多是来自一线课堂,是教师们经过教学之后提炼和整理出来的,贴近实际教学,易于教师借鉴和学习。评价案例分成小学、初中两段,分别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提供了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教师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标(2011 年版)》提出的评价理念以及标准和要求。
  四、结语《课标(2011 年版)》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理念来引领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情感态度、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通力配合,来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标(2011年版)》进一步解决了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学生学些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等困惑已久的问题,对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广大教师还需在实践中认真学习《课标(2011 年版)》,为实施好《课标(2011 年版)》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搞)[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ngyulunwen/1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