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历史教育如何走出新路子

更新时间:2019-07-03 来源:历史教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历史教学论文】

 

  20世纪未开始,高校教育改革的讨论已经广泛开展'强化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改革讨论的焦点,并逐渐得到教育学界和社会的认同时至今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人基本的共识和改革的总体目标。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对于大学历史教育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出新路子,是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新时期大学历史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素质教育为历史教育发展带来良机历史本来就是一门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学科,但素质教育的讨论对于历史教育界来说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教育需要通过讨论重新给自己定位,确定自己新时期发展的目标和肩负的使命、在2005年11月4至5日广州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行的''新时期历史学本科教学研讨会"上。
  
  有学者明确提出,新时期大学历史本科教育虽仍具有为培养专业人才打基础的任务,但随着我国学位制度的规范化,历史本科教育己经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更多地担负起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国民人文素养的任务川二这样的定位、目标和任务,为新时期的大学历史教育指明了方向和前景。
  
  一方面,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扩大招生是顺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_水涨船高,历史教育的需求也必然相应增加,这为历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天地另一方面,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历史学是全部社会科学的基础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途经或手段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使人视野开阔、目光深邃、维填密、见解独到、头脑冷静。
  
  历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以历史的宏观视野观察人类社会、洞察事物本质、冷静分析和解决间题等多方面综合素质具有独特功能历史教育还肩负着精神文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历史学科在推行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是历史教育发展的大好机会。

  2.改革潮流下历史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以前高等教育是稀有资源,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大学历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主要是为培养专业人才打基础这样的教育宗旨,对于大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很大制约:因为社会对历史教学和研究人才的需要是有限的。
  
  现在,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国民人文素质的教育目标从理论上说为历史教育提供了发展的良机。但实际上,历史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应有的好势头,相反面临着新的问题。改革开放的大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规划,一方面形成了对科技、信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培养这些专业人才的学科可谓繁荣昌盛、蒸蒸日上。另一方面则受社会转型的影响,人们过于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形成了急功近利的心态。
  
  在心浮气躁的社会氛围下,基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受到冷落,历史专业沦为冷门中的冷门。其表现一是报考历史专业的学生不多,尤其是优秀学生报考历史专业的更少,还有学生刚进校门就申请转系,对历史系学生的"士气"造成不良的影响。二是历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求职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为困难。
  
  虽然历史专业学生的素质并不比其他文科类专业学生低,但有些公开标明招聘文科学生的单位,一看到学历史的学生就以异样的眼光审视,问他们能干什么。而学生对这种质问也感到无言以对,非常难堪。找工作碰钉子的经历,使他们对选择历史专业后悔莫及,进而埋怨历史教学没有教会他们谋生的本领。受其影响。部分在读的学生对学历史也产生了抵触心理,缺教学研究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毕业生就业困难进而导致政府和学校将历史列为限制发展的学科(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规定每年内地招生名额约巧个),将之视为学校的累赘。历史系在学校中成了弱势群体。
  
  历史学界和历史教育工作者对历史专业面临的这种学生招进来难、送走也难的局面深感无奈,对自身所处的弱势地位也默然忍耐。虽然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但又无人捅破这个人人皆知的"秘密".长此以往,历史学系即使不被大学砍掉(毕竟历史学科在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会被时代和学生抛弃。

  二、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发挥学科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历史教育如何才能克服困难,找到出路呢?有人在历史系名称上做文章,想把不受欢迎的历史这两个字眼隐去或者弱化。我认为历史学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名称,没有必要感到自卑。重要的是要明确新时期历史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肩负的使命,制定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
  
  学科的特点决定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不是教给学生某项具体的谋生技能,而是培养学生以历史的宏观视野观察人类社会、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因此,大学历史教育不能固守旧制,以培养历史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为目的,而应该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为培养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至于如何人手去做,教育学界仍在探讨之中。

  现根据本人对历史教学的体会,谈一些肤浅的看法:首先,为了培养具有参与新时期社会竞争能力的人才,历史教学应该改变话语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以中国近代史教学为例。过去很长时间里,因为受东西方冷战和阶级斗争思维的影响,中国近代史曾经被简单地概括为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勾结,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主义的过程。
  
  反帝反封建为话语模式,把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浓缩为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样的话语模式和教学内容,对培养革命、斗争人才是合适的。但是,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潮流,中国必须改革开放。对外积极融人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与其他国家合作发展、和平竞争;对内力求凝聚各阶级、阶层的共识、谋求和谐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为此,我们需要培养人格健全、思想开放、善于沟通、懂得宽容、具有参与新时期社会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旧的近代史话语模式和教学内容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因此,应该改变中国近代史的话语模式,以合作、竞争、发展作为近代史的关键词,多些介绍人类在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方面的共同性;多些赏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优越性;多些展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历史事实;多些探讨中国近代各阶级、阶层谋求国家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方案和共识,多些总结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经验教训;多些反省自身在近代史上的错误与失误。
  
  历史话语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不仅仅涉及对历史的理解和侧重点,还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心理生态和人格特征,而这些直接关系到中国在21世纪的竞争力。有人比喻过去的历史教育是对学生喂"狼奶",是不无道理的。如果继续沿用旧模式,坚持老观念,不能培养出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人才,历史教育终将会被时代和学生抛弃。

  其次,为了培养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想的人才,历史教育需要改变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思维能力和创新思想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传统的历史教学以老师为主,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完全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独立思考,只能守成而不能创新。对此,很多学者呼吁改变沉闷的教学模式,实行双向交流、开放平等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我认为,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对历史的基础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学生手中又有多种教材,因此课堂上可以少些重复学生已经学过、书本上也有的知识,多些介绍本学科的研究前沿、重大历史问题的学术争论和研究成果,多向学生推荐阅读不同观点的学术着作和文章、引导他们思考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和价值,让学生在多元的思想海洋中辨别、取舍、求真、求实。
  
  同时,选择一些典型、关键、有意义的问题作为思考题目,让学生通过搜索和阅读史料,从中得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各抒己见。直接投入、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追求学问,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加强创新思想培养的效果。

  再次,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历史教学还应改革考试方式和改变成绩评估办法。正如高考招生的办法造成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一样,大学历史教学的考试方式和成绩评估办法也关系到能否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
  
  填空式、选择式的闭卷考试可以反映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考试应该采取闭卷、开卷、撰写论文、教学实习等多种形式,考试的题目尽量教学研究不要采取封闭式的类型,最好采用开放式的分析论述题型。
  
  让学生可以展开论述,发表观点_成绩评估办法也不应过分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论文写作、课堂讨论、教学实习都应该占有一定的成绩比例_这样,学生才能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更多地发展思维、创新能力以_L是本人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有待进一步思考_此外。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新事物可以提高视觉效果,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为学习带来很大的便利但已经有人提醒"技术过度对于人类心灵的伤害"多媒体给人直观的画面,网络给人大量的信息,这可能会造成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和思想的锻惰性如今学生利用网络资料拼凑论文就是突出的例子思维、创新都是非常复杂的大脑劳动,不是先进的技术工具操作可以代替的这是我的一己之见对症下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有出路,历史教育才能有发展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历史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但历史学界可能视之为社会转型的必然现象,消极地听之任之其实,对这个问题我们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只要对症下药,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对症下药,就是针对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在教学上采取相应措施以化解问题_历史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之一,是学生知识面比较窄导致就业的路子也比较窄用人单位嫌弃历史专业的学生,认为论写作不如中文系的,又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学生在被质问能干什么时,也自感"文不文,武不武",缺乏信心,不敢大胆表现自己说到底,这是没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问题素质教育要求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因此应该打破传统的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多为学生的将来的就业着想,让学生多些选修历史专业以外的课程(如经济、法律、计算机等),以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就业拓宽道路历史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之二,是社会对历史专业的误解:其实,历史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是不错的;但我们的社会上不少人对历史不了解(这也是历史教育失败的表现),认为读历史的都是些老古董,没什么实际用场因此,在追求功利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少人懂得欣赏历史专业的学生_针对这样的情况,历史教育应该为学生创造向社会展示才华的机会,增加社会对历史专业学生的了解很多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前一般都有社会实习,这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也是学生从学校进人社会的演练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借此机会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才华,积累工作经验,与用人单位建立关系,为就业铺设道路。可惜,历史专业的教学实习仍然固守培养专业人才的路径,以考察历史文化古迹为主虽然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历史的亲近感,但毕竟还是象牙塔中的学习,学生没有真正与社会接触,没有向社会展示才华的机会,走出象牙塔之后,一下子很难以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有学生问:历史系为什么不能像别的系那样,帮助他们联系实习单位并举例子说:一位自己的同学通过朋友介绍到一个单位实习,由于表现出色,毕业后被那个单位聘用这说明历史专业的学生是有竞争力的,只是"学"在深山无人识。
  
  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历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宽口径,还要强能力。毕业实习是强能力的一个有效办法,可以通过学校和历史系向社会单位推荐、或学生自己联系的办法进行。我想,这对解决历史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一定会有帮助的_历史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竭的智慧源泉;由于社会转型,人们一时短视,使历史学科不幸成为冷门学科强化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为历史学科提供了与时俱进的良机,但也使历史教育出现了新的困难。历史教育唯有积极进取,从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试方法、课程设置、实习安排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新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