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区水稻抛秧问题解决策略

更新时间:2020-01-04 来源:农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农学论文】

摘要

  水稻抛秧技术是采用先进的育秧方法,培育出一种理想的秧苗,通过抛掷,使秧苗根部带土向下自由落泥定植,与综合的田间管理措施配套的一项轻型、优化、增产的水稻育秧抛栽技术[1]。其具有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节省专用秧田;降低生产成本,育秧生育期短,有利主动掌握生产季节等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推广,在我国南方稻区推广发展很快,但在山区发展较慢,湖南湘西就是其中之一。

  1、湘西水稻抛秧存在的主要问题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平均海拔200~800 m,以水稻、玉米、甘薯等为主产粮食作物。水稻抛秧栽培起步较迟,且抛秧技术推广速度相对较慢,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1.1、地势较高,靠天雨的雷公田居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湘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全州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200多mm,但雨量分布不均。靠天雨的雷公田居多,水库、沟渠等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大多年久失修,灌渠设施不配套,抛秧后及时灌溉用水得不到充分保障。

  1.2、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水稻抛秧生产是采用先进的育秧方法,技术含量高,因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对该项技术掌握不够,农民使用塑料钵盘育秧技术不到位,培育出象旱育秧一样素质的秧苗比较困难。

  1.3、抛秧质量差

  主要表现在抛秧方法不正确,使抛秧均匀度及秧苗入土深度差,影响秧苗成活,补秧工作量大,影响产量,从而使抛秧生产推广力度缓慢。

  1.4、抛秧田大田缺乏科学管理技术

  水稻抛秧生产虽然全国都在大力推广,但在湖南湘西起步较晚,农民对该项技术的掌握不够。再加上当地具有稻田养鱼的习俗,稻田长期处于畜水状态,使抛秧大田缺乏科学管理。

  2、湘西水稻抛秧问题解决策略

  2.1、建立农村种植合作社,培训抛秧技术员

  因湘西地区抛秧生产起步较晚,农民对该项技术的掌握不够,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加之钵盘育秧每穴土块较小,养分、水分有限,如何培育壮秧及抛后田间管理是关键。技术人员需要从县农业部门抽调,对下面的各乡镇技术服务人员进行抛秧营养配方培育壮秧培训及抛后田间科学管理培训;同时,组建农村种植合作社,由各乡镇技术人员组成,并培养农民专业抛秧实用性人才。

  2.2、加强水库、沟渠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灌渠配套设施

  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水库、沟渠等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对于工程年久失修及灌渠设施不配套的,加大投入进行维护维修,完善灌渠配套设施,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进行,为水稻抛秧生产能及时得到灌溉用水提供充分的保障。

  2.3、提高抛秧质量

  水稻抛秧株距不规则,田间无行,均匀度差,入士浅,倾斜、平躺的秧苗居多,这给抛后秧苗成活、分蘖成穗及产量等造成较大影响,特别是对抛后秧苗成活影响最为突出。因此,提高抛秧质量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2.3.1、做好抛秧田的精耕细整。田面要求耙细、平整,田面水层要小,不能有其他的异物或杂质。特别是春收作物田——油菜,应做到一犁多耙,尽可能把秸杆及杂草深埋入土或带出田外,以免影响抛秧苗与土壤的接触而倒伏,达到提高竖苗率的目的。

  2.3.2、控制抛秧密度、抛秧均匀度。抛秧因其入土浅,分蘖早,秧苗分蘖能力强,所以要求抛秧密度不能太大,一般667 m2抛1.8万~1.9万穴较为适宜。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抛秧秧苗的空穴面积增大,产量呈下降趋势,因此,提高抛秧均匀度,应采取定亩配盘、定点放苗、分次抛秧的方法。第 1 次抛总秧苗的70%,第 2 次抛 25%,留下 5%作为甩苗补稀、补缺、补边角用。对于田块面积大的,在第1次抛完后,用绳子拉线,每隔3 m或4 m留出30 cm宽的作业道,以便以后的田间管理,将作业道上的秧苗进行补稀处理,然后进行第2次抛秧,最后全田疏密补稀、补边角作业。

  2.3.3、提高抛秧苗入土深度与质量。①把握好不同类型稻田的抛秧时间。对于土质过沙的田,要做到随整地随抛秧;对于光照不足的山脚烂泥田和土质黏重的田,需在水耙后泥浆下沉再抛秧。②早抛适龄秧。抛秧期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 ℃,以 3~4 叶、苗高 12 cm 左右为宜。秧龄偏小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差,秧龄偏大抛秧时易受风的影响,秧苗容易纠缠,倾斜、平躺的秧苗居多。③抛秧的方法要正确,秧抛出的角度要大,抛得高,抛高需在3 m以上。④抛秧时,田面水层要求越浅越好,田面根茬,杂草及异物要捡净,以汪泥水状态为宜。⑤大风大雨不能抛秧。抛秧时风力要小或无风,以避免秧苗因风力大而影响抛秧质量,当风力大于 4 级时,应停止抛秧[2]。

  2.4、做好抛秧稻田间管理技术

  2.4.1、水的管理。水稻抛后 4 d 内稻田宜建立浅水层,以保持3 cm左右水层,提高秧苗成活率。之后除在有效分蘖期保持3~5 cm浅水层促进分蘖,抽穗扬花期保持5 cm水层外,稻苗在其他时间一律采用干湿交替的间歇灌溉方式。当667 m2茎数达到计划穗数80%左右时开始晒田,晒田程度以脚踩稻田不下陷,田面见缝不见白,叶色退淡为准,以控制无效分蘖。收获前7~10 d 排水落干。

  2.4.2、肥的管理。抛秧稻因秧苗带土浅栽,分蘖早,容易出现群体密度偏大。在施肥方法与手插的常规栽培相同的基础上,应减少促蘖肥的施用量,增加穗粒肥。穗粒肥施用量可占总施肥量的25%左右。

  2.4.3、化学除草及病虫防治。对于易生杂草的稻田,化学除草是在大田秧苗基本恢复直立状态后,用5%的丁草胺颗粒剂 0.5 kg/667 m2拌细土或细沙撒施。做好水稻钻心虫、稻飞虱、卷叶虫、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用药及防治方法与常规育秧移栽水稻防治方法相同。

  3、结语

  水稻抛秧生产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只要解决抛秧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抛秧技术就一定能在湘西边远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与应用,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肖君泽.农作物生产技术(南方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陈亦章. 北方水稻抛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11):10-11.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nongxuelunwen/2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