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妇产科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更新时间:2019-07-12 来源:妇产科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妇产科论文】

     [摘要] 为适应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的需要,针对妇产科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初步构建出新形势下妇产科学的教学模式,为进一步的妇产科学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妇产科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1.强化“三基”知识。“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临床教学中,往往注重强化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淡化与其发病有关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际脱节,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思维局限,难以有创新和提高。在教学中我们着重对相关疾病的医学基础知识进行铺垫,引导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推断临床表现,又根据临床表现让学生反推其发病机理。通过基础知识在临床实践的应用,学生真正认识到“三基”知识的重要性,不仅进一步夯实了临床医学的基础,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融为一体,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2.针对性引入新知识。注意增加与妇产科相关的国内外新进展以及由于疾病谱变化引起的临床教学内容的变化。例如,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人口的老龄化问题,2007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在《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公布显示,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女性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已成为现代妇产科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内外研究进展很快;同时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在预防骨质疏松、骨折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等方面,也成为临床学科内容融合的一个典范。我们将这些新知识在临床实习中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新进展。另外,妇科B超在妇科疾病的诊断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些介入性治疗也逐渐应用于妇产科临床,如何正确应用这些辅助设备也是医学生临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为此我们在临床实习中,增加了“妇产科疾病辅助性检查和治疗方法及其新进展”的讨论课和手术观摩。再如,妇科微创治疗等问题,也在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中加以介绍。总之,在临床教学过程中,紧跟学科的前沿动态,以进展链接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妇产科新知识与新进展。
  3.将医德教育融入到妇产科教学中。医德规范是医务人员在医学活动中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是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医务人员的医德意识和医德行为的具体标准。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是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必备条件。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医疗行业中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造成不良的影响。金钱的诱惑,使一些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弃医经商;医务人员中收受红包,接受回扣等也大有人在。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妇产科教学中,除了重视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外,我们更加重视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老一辈妇产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实践,从而取得巨大成功的事例激励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如介绍我国妇产科先驱林巧稚教授的故事,介绍张丽珠教授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怕失败,使我国第1例“试管婴儿”在北医大第三医院妇产科诞生的故事;并用身边的先进事例适时教育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妇产科老前辈为我国的妇产科学事业和生殖医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进事迹,通过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真人真事,使学生们懂得了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生的言行举止对患者心理的作用和重要性;也使学生懂得为理想奋斗光荣,为患者服务幸福。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1.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妇产科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变填鸭式为启发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与学的模式。创新学习模式,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新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诸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它的中心思想是: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名师、名教材、名课程为依托,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动力,以临床能力为体现。首先减少理论课教学,将“产前出血”、“产后出血”、“妊娠合并症”等内容,放在临床实习中以病例讨论的方式进行,增强了直观性和应用性。在课堂上,多讲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方法、处理的思路及国内外新进展,把书本上的一般知识留给学生自学完成。其次,是全面开展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生动形象的模型、多媒体动画和教学录像片讲解妇产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分娩机制”在理论课讲解中十分困难,因为分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理论上只能分开讲解,学生反应不能掌握所学内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分娩录像片进行讲解,既省时又省力,学生反应效果也非常好。
  2.临床实习的改革。“要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根本,突出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这是教育部在关于面向21世纪临床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报告中提出的。临床实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大量接触患者的过程中把所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疾病相结合,掌握一般的妇产科疾病诊治方法和技能。围绕这一目的,除了强调实习医生必须完成实习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外,又要遵循《医师法》,兼顾学生实习和患者要求的矛盾。我们在临床实习中采取以带教教师指导下管床为主的方式,每位实习学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分管2-3张病床,以疾病为中心,以学生参与讨论为主,了解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选择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使学生及早地尽可能多地接触临床患者,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开展“以案例为中心的专题讲座”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每周开展一次病例讨论形式的教学查房,在讨论课前布置讨论内容,以管理过这类患者的学生为主,选择2-3份典型病历,以学生为主体讨论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对诊断、治疗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由教师有目的地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使实习学生充分了解妇产科学的最新动态,我们每隔1-2周举办一次教学讲座,介绍相关疾病的诊疗新进展、新技术。
  三、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又是学生的长者和引路人。一个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有组织、有计划地派出骨干教师到名校名院进修学习,每月请有关专家或本科室教师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利用这种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阔教师的视野,使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紧跟时代脉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同时也激发了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我们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集体讨论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就教学法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大胆起用有一定临床经验具备证师资格的青年教师讲理论课,多次试讲,并请老教师进行指导。经过多年的努力已逐步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责任心强、带教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并在妇产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学技术和医疗条件也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医学教学的不断改革必将伴随医学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1]高 袅,孙靖靖.浅谈医学生医德信念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39.
  [2]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贾书花,王改琴,张旭东.“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84.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xuelunwen/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