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牧区水利项目建设管理模式与效益分析

更新时间:2019-10-15 来源:工程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工程论文】

摘要

  1 基本概况

  鄂尔多斯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多年平均降水量 348. 3mm,且时空和地域分布不均匀,多年平均蒸发量2 506. 3 mm,为降雨量的 7. 2 倍。牧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总面积 6. 9 万 km²,草原总面积 5. 88 万 km²,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 4. 8 万 km²,是鄂尔多斯市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2 牧区水利项目建设

  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家庭牧场”、“五配套”小草库伦建设等牧区水利建设模式,涌现出了一大批水利建设典型户,有效加快了牧区水利建设步伐。

  按照“建设一小片,保护一大片,建设小绿洲,保护大生态”的基本思路,全市已建成饲草料地 1 706处,发展灌溉面积 1. 44 万 hm²,其中,新建 0. 44 万hm²,改造 0. 99 万 hm²; 按建设管理模式分,家庭灌溉饲草料地 1. 13 万 hm²,联户开发灌溉饲草料地 0. 30hm².完成投资 17 470 万元,其中,国家投资 5 380 万元,自治区配套 5 730 万元,地方及受益群众自筹 6360 万元。

  3 牧区水利项目建设管理模式

  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将牧区划分为三大类型区,即相对富水的毛乌素沙区、水源埋藏较深的干旱硬梁区和水源匮乏的丘陵区,并采取了不同的建设模式。毛乌素沙区地下水埋藏浅、易开发,发展节水生态型家庭草牧场建设,推广普及了“水、草、林、料、机”五配套灌溉草库伦模式,节水形式以时针式喷灌为主,卷盘式喷灌为辅。干旱硬梁区地下水埋藏深,以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为主,辅之以小片水地开发,加快建设“三位一体”( 人畜饮水、灌溉、节水) 工程,全面实施“五个一”

  工程,节水形式主要以低压管灌、小型喷灌机为主。丘陵区水资源匮乏,水质较差,水土流失、草场沙化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家一户难以实现水利化,在水资源可承载的情况下,主要以建设小型塘坝、截伏流、水窖等工程为主,发展小片水浇地。再就是选择水土条件较好的地块,采取联户连片集中开发的办法,统一建设饲草料基地。

  3. 1 家庭灌溉饲草料地建设管理模式

  家庭灌溉饲草料地建设管理模式是以牧户为单元开发建设灌溉饲草料地,实行“谁建、谁有、谁用、谁管”的建设管理形式,工程运行维护费用由牧户自己承担。这种模式投资主体、受益主体、管理主体都很明确,牧民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可得到充分发挥。毛乌素沙区实施的“五配套家庭草库伦”和干旱硬梁区实施的“五个一工程”以及在丘陵区实施的微、小型工程建设都属于这种建设管理模式。

  3. 2 联户开发饲草料地建设管理模式

  在沙化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一家一户很难在自己的草地上找到适宜的灌溉水源,因此,由项目所在地嘎查或牧户自发组织,选择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饲草料基地,集中开发灌溉饲草料地。再就是由几户或十几户牧民共用一套灌溉系统,适宜大田滴灌和喷灌。鄂托克前旗大田膜下滴灌就属于这种模式,由相邻地块的牧户共用一套滴灌系统,井长负责滴灌系统的管护,共用灌溉设施的运行维护费用由受益户共同承担,用水户按各家地界对管道及出水口设备进行自管,费用由用水户负担。

  3. 3 饲草料基地集约开发模式

  在稳定草牧场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引导农牧民采取出让、出租、合作、联合承包等方式,规范有序转让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种养能手、企业集中,使单户种植面积达到 4. 66 hm²以上,企业经营面积达到了 20 hm²以上。经营形式有公司租赁经营、农机服务队代耕经营、农户和联户承包经营四种形式。鄂托克旗赛乌素通过股份制运营的模式,组建大型农机服务队 7 个,建成饲草料基地 0. 4 万 hm².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公司规模化经营,种植紫花苜蓿 0. 26 万多 hm².

  4 效益分析

  4. 1 经济效益

  通过建设人工饲草料地,增加了饲草料的有效供给,从而提高了农畜产品产量,增加了牧民收入。据调查,项目实施后,灌溉饲草料地亩均可产紫花苜蓿 600~ 900 kg( 干草) ,可产饲料玉米 500 ~ 700 kg,是天然草地产草量的 20 ~40 倍。虽然,全市禁牧、休牧的政策没有改变,但是畜牧业经济仍然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牧民收入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建设,据统计鄂尔多斯农牧民人均收入由 2001年的 0. 21 万元提高到 2013 年的 1. 28 万元。

  4. 2 生态效益

  2000 年,鄂尔多斯市提出围绕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奋斗目标,按照“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靠养增收”的发展新思路,率先在自治区推行禁牧休牧制度,大面积推广牲畜舍饲圈养。实施禁牧和舍饲养畜后,使草原有了休养生息机会,植被得以迅速恢复和再生,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禁牧和舍饲养畜使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增强。到 2013 年,全市禁牧草原面积达 234. 53 万 hm²,占全市草原总面积的 40%.

  休牧草原面积 353. 2 万 hm²,占草原总面积的 60%.草原植被覆盖度从 2000 年的 30%提高到现在的 75%以上,草群高度由平均不足 15 cm 提高到 35 cm 左右,梁地和沙地草场的产草量平均提高 30%以上。

  5 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

  牧区水利项目促进了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存在一些问题。

  ( 1) 国家投入不足,地方配套不能足额到位,造成牧区水利投入不高,工程建设标准低,不能适应牧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需要。建议加大投入力度和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牧区水利项目投入保障机制。

  ( 2) 项目区存在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和地下水超采的现象。牧区饲草地建设要综合考虑水、草资源承载能力、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按照“以水定地、以地定草、以草定畜”的原则,合理确定灌溉饲草料地的发展规模和草原载畜量,严格控制灌溉面积,坚决杜绝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和超额开采地下水的行为。

  ( 3) 牧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牧区地域辽阔,受传统天然放牧、游牧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牧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差,在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缺少对牧民进行较为系统的技术培训,部分牧民还未完全掌握科学灌溉、饲草料作物种植、集约化养殖等配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为保证工程的长效运行。

    6 结语

  实践证明,家庭灌溉饲草料地建设模式、联户开发饲草料地建设模式和饲草料基地集约开发模式是适合鄂尔多斯牧区的 3 种建设模式,受到牧民的认可。牧区水利项目建设和发展,增加了饲草料的有效供给,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水平和能力,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

  同时,也要认识到,牧区水利发展还存在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不合理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等问题,需要逐步完善和健全。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gongchenglunwen/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