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欧洲parsel理念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更新时间:2019-07-30 来源:化学教学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化学教学论文】

  摘要:“我们身边的化学”是以欧洲PARSEL计划中 “重视社会背景下科学问题的探究与决策过程”的理念开发的校本课程。该课程为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选择提供了新范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PARSEL 化学 校本课程 实践反思

  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施,促进了校本课程研究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欧洲PARSEL科学教育改革计划为参考借鉴的对象,结合南宁二中的实际情况,开发了面向高一学生的“我们身边的化学”校本课程,并在课程实践中以PARSEL计划的理念为指导,为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新思路。

  1 欧洲PARSEL计划及其理念

  PARSEL计划是由欧盟赞助,由欧洲七个国家的大学、教育科研机构主导,在中学广泛实行的一项科学课程改革计划。PARSEL是Popularityand Relevance of Science Education for ScientificLiteracy(科学教育与科学素养的普及性和相关性)的缩写。

  在欧洲教育界普遍开始反思科学教育目的的背景下,PARSEL计划期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自然科学教育,特别是化学教育,能让学生觉得有意义并且对于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有学习的必要?”为此欧盟赞助了PARSEL计划,希望借此提高泛欧洲地区科学教育的普及性与相关性,使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再局限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要让大多数将来很可能不从事科学研究的普通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科学产生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并对他们今后的生存发展有所帮助。

  PARSEL计划的成果---PARSEL课程资源包中的课程内容均呈现出清晰的特点: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普及性与相关性;在目标上强调三维目标,除了科学知识,也要强调科学方法与价值判断;每个资源包都包含三个学习阶段,如图1所示[1,2].综观PARSEL计划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的特点,其课程基本理念可以表述为 “重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社会背景下对科学问题的探究与决策过程”.基于这样的课程理念与教学范式,我们在实践中开展了 “我们身边的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希望为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探索新路径。

  2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我们以南宁二中为实践基地,在学校相关老师与人员的帮助配合下,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化学校本课程 “我们身边的化学”的开发工作。 “我们身边的化学”选修课的开发从实际出发,参照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主导模式,以实验探究为依托,结合南宁的地域特点与PARSEL计划的理念,设计了多个学习主题,有效地提高了南宁二中化学校本课程的质量。

  2.1课程理念

  “我们身边的化学”以 “重视社会背景下科学问题的探究与决策过程”为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了解化学知识,还将思考化学的社会价值,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思科学 “双刃剑”的利与弊,从而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全面的科学观。

  2.2课程目标

  “我们身边的化学”选修课面向高一学生开设,其目标包括:(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化学原理与化学知识;(2)在分组实验中掌握化学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3)通过课题的学习,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实验的过程:从问题提出与实验设计,到实验实施与结果分析,并从中感受科学研究艰辛与魅力;(4)通过课题的学习,对一些社会背景下的科学问题进行讨论与反思,对科学技术的利弊有一定的认识,能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5)在社会科学问题的决策过程中体验小组协作、总结汇报等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2.3课程内容

  本课程总共有15个学时,每周1节课。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4课程实施

  2.4.1课程开发的组织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个开放的自我修整的动态系统,其实施过程中的决策都应该由教师小组与课程委员会经过讨论与商议后共同决定产生,以此体现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民主原则。在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阶段,化学组的老师和实验员经常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学校实际情况与课程教学理念为基础,先行确定课程大致内容。再将内容交给学生讨论,确定探究实验的内容或者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形式充分考虑课程实施的多种形式,体现课程主题的灵活性与生成性。
  
  2.4.2课程实施的条件

  支持条件分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软件方面,校长作为校本选修课课程委员会的主要领导者,对校本课程始终保持重视与支持的态度。为了保证选修课的顺利实施,教务处以校内文件的形式颁布了有关课程文件,积极引导教师们参与到选修课的开设中来。同时,开设选修课的教师在绩效评优时能得到加分,由此从经济角度保证教师的课程积极性。硬件方面,化学实验员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准备工作中来,实验仪器准备情况良好。同时南宁二中作为广西重点高中,化学实验室建设情况很好,实验室有配套的多媒体设备,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2.4.3教学活动的范式

  本课程内容以教材为知识生长点,将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包装起来,这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具备PARSEL理念强调的 “社会背景下的科学问题”的特点,这种对知识的包装过程即PARSEL计划强调的提高科学课程 “普及性与相关性”的过程。问题的决策过程既有化学学科内的考虑,也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最后的决策能科学合理,学生需要学习化学知识以把握科学背景,或进行探究实验以掌握数据信息,同时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决策看重的并不是结果,而是在决策过程中学习者科学素养的提高。这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引导学习者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自然认识,塑造健全人格[3].

  以第一个 课 程 主 题 “从 实 验 室 到 工 厂: 简单还是 困 难?” 为 例, 学 生 先 在 教 师 创 设 的 生活情境中体验 褪字灵、隐形墨水的作用;接 着小组讨论与教师讲解结 合,学 生 了 解 褪 字 与 显字的化学原理,同时结合微量化、生活化的 趣味实验活动使学生获得 亲 身 体 验;最 后 以 实 验结果的好坏与实际生产 生 活 需 要 为 依 据,借 助多媒体设备与网络工具 为 平 台,讨 论 如 果 用 已学的化学原理来大量生 产 褪 字 灵、隐 形 墨 水 的可行性,由此实现从社会 背 景 到 科 学 知 识 探 究再到问题决策的PARSEL三段式学习过程。其他 课 程 主 题 的 教 学 过 程 也 是 按 照 三 段 的PARSEL学习范式展开的。

  2.5课程评价

  “我们身边的化学”的课程评价目的不强调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将重心放在学生对课程实施情况的回馈上,即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课程,以求形成一套动态的课程评价体系。在期末总评中,只有四道知识类题目,用于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中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如三价铁离子的检验方法等。其余的时间留给学生回答两个问题: “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和“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一节课?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希望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想法、感受如何,为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的依据。校本课程的主要评价依据来自学生的小论文或者是调查报告,形式由学生自选,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3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反思

  在一个学期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较好地控制了实验课题的难度,课程所需经费不多,并且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基本实现了PARSEL理念在课程内容中的渗透。同时也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校本课程研究者反思。

  3.1课程目标的地域性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之间相互区别的 “名片”,其开发、实施与管理过程是校内部门开展专业合作与支持,相互配合加强学校意识和实践办学哲学的过程[4].在南宁二中校本课程开发进入第二年的时候,校方对校本课程的重视愈加明显。在课程时间保障上给了一节正课的时间,相对于以往利用放学后的自由时间,有了明显的重视;课程数目也从四十多门发展到七十多门,数量几乎翻番。因此从校本课程发展阶段性的角度来看,南宁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开始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课程质量与学校特色的有机融合。然而学校特色正是最难阐明的问题:社会外界对二中的普遍期待局限于高考升学率的要求,教师尽管身处二中,却难以言明 “二中精神”是什么,因此也就很难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有意识地彰显学校特色。由此看来,寻求课程专家指导,以校训为蓝本,明确教学哲学与办学理念实是经历了校本课程开发探索阶段的学校的当务之急,这也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在不断探索中明确学校的特色。

  3.2课程内容的适切性

  PARSEL计划的理念在于 “社会背景下科学问题的决策”,课程重心放在课程内容与生活经验的关联上。然而在课程回馈中,学生普遍反应这与他们想象中的化学课程有所区别,实验没有占据整个课堂,甚至有时候课程内容与化学知识无关,转而讨论起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 “为可乐公关”中这种回馈尤其明显)。学生更希望体验到充满乐趣的实验,甚于对实验背后的科学问题以及社会价值的反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一学生的知识视野有限,对于某些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在枯燥繁重的化学作业面前,学生更渴求一些有趣的实验来提高化学课的兴趣。

  因此 如 何 更 好 地 去 寻 找 学 生 生 活 经 验 中 符 合PARSEL理念的知识生长点,如何在学科类校本课程与高考科目之间探索课程内容选择的平衡点,是利用PARSEL理念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探索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3.3课程评价的全面性

  校本课程的评价目的在于检验课程实施情况,根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为后续课程开发活动提供指导与改进的依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委员会和化学备课组都对课程给予了过程性评价,并专门安排教师互相听课以提升教学质量。在期末总评中本课程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表达对课程的想法,以求能得到相对全面的课程回馈。然而这些帮助与支持没有形成系统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如何在保证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之后,让更多教师也能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教师专业发展整合为一个有效的统一体,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重要问题。可以参考PARSEL计划的课程评价模式,除了学校要继续进行校内评价机制的开发,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该在高校课程研究所与中学教师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让课程专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 “传道者”,而是能和教师平等讨论、交流的 “伙伴”,以此弥补一线教师在课程论知识上的缺失。

  校本课程开发是近年来课程钟摆运动带来的教育改革必然要求。以PARSEL计划强调的 “社会背景下科学问题的探究与决策”的理念来开发校本课程,尽管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这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及实践经验还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

  参考文献
  
  [1][2] 李晓,王后雄.化学教育,2012,33(7):69-72
  [3] 钟启泉.全球教育展望,2002,(2):6-11
  [4] 崔允漷等.基础教育课程,2002,(73):142-145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