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灾难新闻摄影的正面价值与负面效应

更新时间:2019-07-19 来源:摄影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摄影论文】

   摘 要:灾难新闻摄影不仅在灾难新闻报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价值,而且透过对灾难的艺术展现,折射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但对广大受众来讲,过分的灾难展示也会破坏受众的正面认知结构,造成人们在灾难面前良知的泯灭与麻木,因此要把握好灾难新闻图片展示的度,以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为指针,传递与人类休戚相关的重大灾难信息,以达到激发人类良知的社会伦理教育功能。
  关键词:新闻摄影;灾难;正面价值;负面价值
   一、展现重大社会题材独具优势灾难性新闻图片在世界新闻摄影大赛(WPP)上频频获奖,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世界关于新闻摄影的理念和基本价值构成:强调新闻价值、视觉冲击和现场拍摄的难度。对于西方世界的新闻摄影观,由于中西方新闻报道理念、报道手法的不同,国内新闻学界一直对此持有异议。但理性思索,我们也会发现世界权威摄影比赛对灾难题材的关注有其难以颠覆的合法性:灾难性题材本身新闻价值重大,同时新闻摄影在表现灾难时具有其它媒介形式所不具有的特定优势。
  1.灾难新闻摄影,深深地契合了人们关注灾难的信息欲望,具有重大新闻价值传播学者拉斯韦尔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有三个显着功能:监视周围环境、联系社会各部分以适应周围环境、传承社会文化。灾难新闻摄影报道,作为一种视觉图片形式的大众传播,在灾难发生时,充分体现了媒介监视社会环境、传递信息的社会功能。
  在社会生活中,灾难以突发形式出现,打破了人类的恒常生存状态,使人类群体或个人对外界认知的确定性降低,人们面对灾难时的惊恐无助也正是因为对这种确定性信息掌握较少的缘故。灾难的巨大破坏和人类对于灾难的难控制性,使人们在面对灾难时,对信息的需求渴望是巨大的。据美国报纸发行人协会及报纸读者协会的联合调查显示,读者对天灾人祸的关心度仅次于国家大事或战争方面的报道。当重大灾难发生时,人们对事件的了解不仅是需要获取其表层信息——发生了什么事?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其深层信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以及它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人们希望通过不断获取信息,从而不断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不确定性,以便实现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价值环境的重新整合。灾难新闻摄影,作为一种满足人们对灾难新闻高度关注的重要渠道之一,因其对社会生活影响的重要性,就成为新闻价值较高的一种新闻题材,对此类题材选择的本身,即反映了对关系人类社会进程的重大事件的关注。美国报人普利策曾对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职能予以一个形象的解释,将新闻记者比喻成船头嘹望者。作为指引人类前进的船头嘹望者,及时报道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灾难,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信息认知结构,以便人们能渡过险滩,驶向胜利的彼岸,这本身是新闻记者应有之义。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也正体现出新闻记者对人类命运的深度关注。
  2.灾难题材新闻摄影能充分展现新闻摄影的优势所在灾难题材的重大性,只是灾难新闻摄影颇受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大奖青睐的一方面原因,而另一方面原因则是新闻摄影在表现灾难题材时,具有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与生俱来的优势。首先,新闻摄影在将三维立体世界转换成平面二维空间的过程中,以浓缩时间与空间的形式截取历史横断面的瞬间的画面形象,直观、真实地再现灾难现场,承载的信息量巨大,深度满足了人们在面临灾难时巨大的信息获取欲望。其次,真实直观再现灾难,现场感强,使人们感到真实可信。正如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所言:“照片是对事物的真实再现这一推断,使所有的照片都具有权威性、吸引力和诱惑力。”第三,形象直观地表达方式,使其能跨越语言文字障碍,迅速明白传递信息。正因为此,灾难新闻摄影影响力是广泛的,一些优秀的国际题材的灾难新闻摄影,总能跨越种族、民族界限,达到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共鸣。第四,其可以运用新闻摄影的基本技法,夸张凸现局部细节,形成强大视觉冲击力,达到优异的视觉传播效果。如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的特写照片,或经报纸、杂志图片编辑剪裁和加工而成的特写性照片,最大限度地剥离了被摄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联,使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的形象、情感和生存状态得到凸现,使有关灾难性事件的图像与受众日常的心理认知、视觉经验的常态之间形成巨大张力,增加灾难性事件的传播效果。第五,灾难新闻图片静态凝固的形式,也便于人们长久观看与思索。
  二、艺术形式呈现的深刻人文关怀灾难题材本身的重大性以及新闻摄影在表现灾论灾难新闻摄影的正面价值与负面效应难时的独特优势,并不能使灾难新闻摄影在国际新闻摄影舞台上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换言之,灾难新闻摄影的存在,并不仅仅因为要表现和记录灾难,而是因为透过对灾难的展现,折射出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而这也正是灾难新闻摄影的灵魂和根本魅力所在。
  灾难新闻摄影,在以一种艺术形式展现人文主义关怀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客观冷静,寓强烈的批判精神于含蓄艺术形式中西方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其主流趋势是:客观报道,只陈述事实,不发表意见。这种风格进一步延伸到灾难新闻摄影报道中,即:客观展示画面,客观叙述事实。除了画面本身的强烈展现和文字说明中对事实的陈述,几乎找不到任何带有评论色彩的文字,如曾获得1988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大奖的《被化学武器杀死的父子》,就以滥用化学武器导致生灵涂炭、父子惨死的悲惨局面,无比深刻地控诉了战争所带来的暴行。除了画面展现,我们看到的只有这样一段文字说明:伊朗境内的库尔德村被伊拉克化学武器袭击。在惨死的人群中,一位父亲至死还紧紧抱着自己出生不久的婴儿,这个孩子在她父亲死前就已经在抽搐中痛苦地死去。在这段文字叙述中,除了“惨死”、“痛苦”两个词稍有感情色彩外,其它我们看到的只是拍摄者不动声色对事实的叙述。整张新闻图片正是坚持用事实说话的原则,用惨死的婴儿、至死还保护孩子的父亲这样富有张力的画面和文字叙述,客观而又深刻地批驳了战争、批驳那些滥用化学武器屠杀无辜的暴行制造者。
  2.情动于中,以情感人灾难新闻摄影,虽然是在表现人类所经历的灾难,但是在视觉表现艺术上,仍坚持了艺术审美原则。其运用多种摄影表现手法,生动展现拍摄主体的动态、情绪、心理特征,以及人与环境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拍摄者——拍摄主体——受众三者之间情感的交流与共鸣。高尔基曾说:文学是人学,那么新闻摄影可以说是人的摄影,而灾难新闻摄影,正是借助灾难的凸现,深刻表达了对人的关怀。这种对人的深刻关怀,在灾难新闻摄影中被融化成一种默默却有力的情感,并最终成为摄影表现的“灵魂”。例如,曾获得第45届新闻摄影大赛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的《阿富汗小难民的葬礼》,镜头以柔和的光线突出了孩子的面部,天使般的宁静、纯洁表情与生活的灾难形成鲜明对比,布满青筋、苍老的手,在衬托出孩子的幼小同时,也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哀伤无言传递。对于战争的无言控诉、对于纯洁小生命失去的深刻哀伤,穿过镜头直刺人心。其冲击力是如此之强,连见惯不惊的第45届WPP赛评委对此照片也评论为“那一刻感人至深”。灾难新闻摄影作品,不仅以大量信息量满足着人们对灾难新闻的关注,同时它也以深刻有力的情感表现,感染、熏陶着人们。
  3.巧用镜头叙事语言,视觉冲击力强在灾难新闻摄影图片中,拍摄者除了运用叙述语汇外,还普遍运用比喻、引喻、暗喻、对比、衬托等叙事语言,来增加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在此,照片也许比活动的图像给人的印象更深刻。反映越战内容的《街头死刑》展现的是:西贡市街头,美国支持的南越傀儡政权的一个警察头目,手拿着左轮手枪对准了一个被称为“越共”青年的头部开枪的瞬间。画面上警察头目草菅人命的残暴,青年被子弹击中头部的痛苦表情,瞬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丰富的新闻摄影语言魅力、近距离的摄影特写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幅作品对推动美国舆论反思政府行为、结束越南战争起到了很大作用,并且荣获1969年度普利策奖和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概言之,灾难新闻摄影图片,正是运用多种艺术表达语言,以事实说服人,以情感冲击人,以富有张力的画面表现,达到激发人类良知的社会伦理教育目的,同时也深深控诉、鞭挞了造成人类灾难的暴行。其形式是无声的,内容却是深刻的,因而力量也是强大的。
  三、灾难新闻摄影的负面效应及解决对策灾难新闻摄影具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但也如同一把双刃之剑,如果不能掌握好灾难新闻摄影表现的“度”,则可能引起负面效应,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灾难新闻图片的恐怖、暴力的影像会通过积累方式逐渐破坏受众的正面的认知结构,在社会中形成看客心理和窥私心理,破坏社会整体的健康心理结构”。正如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所分析的那样,人们看到那些受压迫者、受剥削者、饥民和论灾难新闻摄影的正面价值与负面效应被炸弹轰炸的难民的照片时的感受——包括道义上的愤怒——能够达到何种强烈的地步,要看他们对这些照片的熟悉程度。实际上,灾难新闻图片,激起人类良知的同时,也以累积的方式破坏着人类的正面认知结构。公益照片在唤醒人们良知的同时,也造成了良知的泯灭。换言之,照片能刺穿人的内心,也能使人麻木,世界范围内涌现的大量关于不幸灾难和社会不公的照片,使每个人都对残暴行为有了某种程度的熟悉,这就使得原本很可怕的事情在人们的眼中变得更平常、更遥远(不过是一张照片而已)、更司空见惯。灾难新闻图片过度展示,最终造成的是人们对灾难的麻木。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灾难的展示,正在失去原来激发人类良知社会伦理的教育功能,其意义、功能在发生着异化。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在许多人看来,现在一些杂志上刊登的生活在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部地区的图阿雷格人家庭被饿得奄奄一息的照片,如同重放暴行展览一样令人难以忍受。”近年来,一些灾难新闻照片曾经在西方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抗议,认为这些视觉冲击力巨大、画面血腥恐怖的照片,侵犯了受众的获知权,引起阅读者的负面心理反应,如恐怖、惊慌、厌恶等负面情绪或心理。当过分展示灾难新闻时,其实质上存在着传播者对受众的介入式、强迫式的侵权或伤害。
  面对灾难新闻图片的负面效应,我们要正确看待并充分运用好这些灾难新闻图片,既要看到灾难题材新闻摄影本身的价值所在,也要看到其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一个基本原则是应把握好灾难新闻图片展示的度,以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为指针,传递与人类休戚相关的重大灾难信息,以达到激发人类良知的社会伦理教育功能为目的,而不能为展示灾难而展示灾难,或者为增强画面的视觉刺激,刻意展现死亡、暴力、血腥,否则正如前面所述,其最终会导致人们对灾难新闻图片的恐怖、惊慌、厌恶等负面心理的产生,并最终造成人们在灾难面前良知的泯灭与麻木。
  参考文献:
  [1] 万生云.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差异性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1(2).
  [2] 董天策.传播学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21.
  [3] 张志安.对灾难新闻的再思考[EB/OL].(2002-11-18)[2006-004-04] mediachina. net/index_ news_ view.jsp? id=53485[4] (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艾红华,等,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5] 南方网.深度报道-WPP荷赛:最严肃的新闻赛事[EB/OL ].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yishulunwen/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