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思考

更新时间:2019-06-11 来源:美术教育论文 点击:

【www.rjdtv.com--美术教育论文】

  [ 摘 要] 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高等美术教育的状况发生了极大变化。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正面临由注重对学生专业技巧培养的传统教学观念向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和注重人格发展的观念转变;教学模式也由注重对学生技能训练与知识的灌输转向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只有结合我国的社会实际,面向世界,在参照西方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同时,努力完善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为我国培养更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美术人才 .

  [ 关键词]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西方高等美术教育;艺术素质;教学模式

  当社会进入全球化的后现代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以往相比,高等美术教育的观念和任务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变。以前那种注重对学生专业技巧训练的传统教学观念开始让位于重视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和人格发展的教学观念;以知识的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也让位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加强文化修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塑造成为既有很强的能力,又是一个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美术教育观念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的改变,以此来适应全球化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新变化和社会对美术人才的新要求。

  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人类的文化艺术已经冲破狭小的一隅限制而变成了世界性的。同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并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创作方面,由于数码和摄影技术的发展,机械复制的便捷,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的影响,传统的艺术观念发生了明显改变。谈到传统艺术创作,黑格尔曾说:“因为除才能和天才以外,艺术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艺术外表的工作,因为艺术品有一个纯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手工业;   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的技巧,才可以驾御外在的材料,不至因为它们不听命而受到妨碍。”

  在当今时代,如果我们用黑格尔的观点去衡量现代的艺术品,可能许多艺术品都很难被界定。如当今的现成品作品、行动艺术作品、装置艺术作品等后现代艺术品就很难被界定为艺术品了。可见,当今的艺术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艺术品不单单被定义为是技术与思想的结合,有观点认为艺术品也可以剥离技巧完全是观念的体现。早在1961 年杜尚就在纽约发表的关于“现成物品”的谈话中主张:“艺术家无需创造,更无需艺术技巧,艺术作品也无需是艺术家制作的人工制品,它可以是人体、自然物或工业制品,事物进入艺术状态,只需要依赖于艺术家一种‘最低限度的干预',艺术更无须持久性”如此看来,在美术的发展中美术技巧越来越被忽视,技巧不是衡量美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反而观念表达却成为现代美术家所注重的。现成品成为艺术品,足以说明在当今的艺术创造中技艺并不重要。也许当代艺术对观念的重视正好印证了贡布里希对艺术发展的概括。他认为艺术史不是技巧的演变史,而是观念的变化史。他说: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以来,西方艺术史明显地成为了一种淡化技巧的观念史,50 年代以后的艺术流派,无不体现出一切皆为艺术品的特点,甚至自己的身体也可以是现成的艺术材料。综观西方当代艺术史,我们注意到波普艺术家把工业产品当作艺术品加以展出,而极少派艺术家则用一些工业材料作为艺术品的元素;行为艺术更是直接用自己的身体为材料以表现自己的观念;对于大地艺术家和场所艺术家来说,自然场景和生活中的场所则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而装置艺术家则面向生活中的任何物质材料。这些艺术流派尽管风格多样,手法多变,但都体现出反传统和反架上绘画的特点,体现出以观念表达为主而非技艺展现的特点。在这种“观念为先”的艺术观念的浸染下,加之现代媒体技术的冲击和消费时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大行其道,使得传统艺术观念逐渐被消解。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传统艺术式微的现象;经典艺术的失宠与之形成的艺术多样化和由此导致的艺术焦虑和多样化选择已成事实。就当代艺术创作而言,艺术趋向从意识形态的等级转向世俗化倾向的民主,艺术从精英掌控的审美标准转向动态选择的个人趣味。因此,在艺术创作中出现了突破界限与壁垒的形式杂糅和巧妙利用现实中各种材料的观艺术教学与管理念装置,以及利用身体的行为艺术等后现代艺术形式。

  当今在传统的艺术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艺术功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艺术作品除作用于世俗消费外,还要体现可能存在事物的需要,不断开阔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以新的方式观察和认识世界,力求促进艺术多样性的形成。全球化时代,无论从艺术观念到艺术形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使得高等美术教育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在西方曾以传统油画艺术而骄傲的法国,则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很少开设传统的绘画课。据了解, 在法国所有的高等美术院校和综合大学的美术院系中,除巴黎美术学院还设有绘画系外, 在其它高等美术学院以及综合大学的美术院系已经很少保留传统的绘画形式, 更不开设传统绘画的课程。当代法国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侧重设计和多媒体, 而绘画则被边缘化了。比如法国国立利摩日美术学院, 在课程设置上分为几大系统主干课程,其中 dessin volume initiation 为基础课,以研究作为实践特点的绘画形态学及结构和空间规律, 探索绘画利用各种材料表现的最大可能性;而其它的课程probl é matique atelier stage recherche 等则遵循着“观念先行”的原则,主要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感悟力和创造力,以各种方式和媒介探索观念的艺术化表现。而从法国国立里昂美术学院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除艺术史、哲学、美学、理论研究等人文学科外,还加大了利用现代媒介和手段进行表现的课程,如摄影实践,视频研究,数字技术研究等课程;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十分注意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验课程的开展。譬如,问题与方法论课程中开设了特殊的学科学习论、思考源泉和超越文本的表达、关于职业化的训练以及作品的提问等课程,而基础课的概念非常模糊,把绘画、雕塑、版画、摄影、空间与图象等技巧融入到实践创造表现中去,课程超越了基础课的范畴。

  ①里昂美术学院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法国利摩日美术学院和里昂美术学院的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看,基础课已经不同传统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其范围已经扩大到如何利用各种材料的可能性了,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概念和范围。美国的美术教育与欧洲国家的情况大致相同。

  20 世纪 4、50 年代由于抽象表现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使得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现代艺术的中心,引领着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潮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高等美术院校随之调整了传统艺术的教学内容,美术教育开始部分转向为新艺术创作提供训练,以此适应这种特殊的艺术发展特点。就美国纽约的普拉特学院和密执安州的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来说,它们在 40 年代就已经改变了教学体系,融入了欧洲化的现代体系。在美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中也几乎没有了传统绘画的内容。据调查,在当今美国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的艺术院系的课程设置中基本已经没有所谓的表现基础课。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当今艺术领域最为强劲的潮流是观念艺术,观念表达必然导致对表达方式与媒介的自由选择,因此,美术院校的课程主要是以启发学生如何独特地表达观念,而不是艺术作品的制作与技巧的展现。

  如此看来高等美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但是随着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中西艺术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深,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必然使我国美术教育的问题全球化,这样也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审视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现状,思考高等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更新高等美术教育的观念,使我国的美术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要,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

  在全球化时代的当今社会,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某些方面有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某些课程内容滞后,教学目的也不够明确。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形成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在此基础上一直延续到现在。从 1995 年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中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方案看,其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能在美术教育部门、高、中等学校、文化艺术及有关单位从事专业教学、创作、辅导等实际工作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②我们把当年文化部关于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现行各大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和综合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对照发现,尽管培养目标制定时隔 10 多年,但其内容并无实质性变化,课程设置也基本相似。考察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形成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之初,主要是借鉴前苏联的高等美术教育经验,引进契斯洽科夫的美术教学体系。同时也有徐悲鸿所倡导的西方写实主义的观念融入我国高等美术教学体系之中,使之成为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原则的,重客观,强调写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体系下,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具有艺术技巧和艺术理论知识的专门艺术人才,使他们能在工作中胜任艺术宣传和艺术创作的需要。因此,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主要是以传统美术为内容所构成的课程体系,基参照 0 7 年法国国立利摩日本科教学大纲和里昂美术学院本科教学大纲。

  参照 1 9 9 5 年文化部关于印发《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的通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教学与管理本是以训练学生客观表现的能力和独立创作的能力,所开设的素描、油画、国画、创作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围绕着培养能独立创作的美术家而展开的技能训练。另外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都是以写生和临摹传统绘画作品为主,教学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美术学院最初建立时的教学特点,主要是以技巧训练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主。譬如,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课与专业课占到总课程的 70%,而这 70%课程中写生课几又占到 75%以上。主要课程是素描写生、色彩写生、油画写生、国画写生、国画临摹、毕业创作等。写生主要内容是静物、石膏像、人物、风景等,旨在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客观表现的能力。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经过 60 余年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但是教学体系和模式与建立之初相比并无质的变化和区别,基本还是以技能训练和基本知识培养为主。据调查,在我国高等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的课程中 60%是传统的素描、油画、国画等技法课,主要形式是以写生为主的课程内容。这种课程体系基本与上个世纪 80 年代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随着社会进入 21 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图像制作技术的运用,使得人们利用图像和欣赏图像变得便捷和方便,艺术表现中的技巧成分逐渐淡化,这样也致使传统艺术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传统绘画那种服务生活中图像需求的功能在减弱。美术作为形象记录的功能被照相术所取代;形象昭示的宣传作用也让位于机械的数码复制技术。照相术发明前绘画的肖像功能已经被摄影术所代替,以艺术形象记录历史由于画家的主观化表现,有失客观性而也被摄影和影视图像所取代。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上个世纪充斥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广告宣传牌中的人工手绘形式已经被数码图像所代替,而且这种数码图像技术比以前手绘的形象更加真实和美观,同时制作成本也大大降低,可谓物美价廉。同时,尽管国家行为的大型展览较多,但参加展览者毕竟是少数。社会所能容纳的美术人才基本上还是具有艺术素质高,能力强的实用美术人才。

  当美术在功能上发生了改变的时候,作为培养美术人才的美术教育就不得不考虑人才需求背景和这种特殊的情况,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任务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使其适应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要和美术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从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具体情况看,在西方许多国家的美术学院的教学中,已经减少了传统绘画的内容,而加强了以现代媒体为手段的综合艺术的内容,把图片、录像、绘画、装置、行为等加以结合的现代课程。西方国家现在流行一种观点,认为美术学院是一个高层次的学府,有着引领艺术潮流和学术研究的责任,因此,不应以教授艺术表现技术为旨归,基础性的技术应该在上大学前得以解决。西方的美术教育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和从现代媒体和材料的组合中体现个人独特的观念。当然西方国家的高等美术教育不是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所效仿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参照。

  由此看来,在全球化的后现代时代,艺术的功能在某种方面已经有所改变,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要也不同以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改进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从当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走向看,每年毕业的大部分美术专业学生呈现三种趋势:一是毕业后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师; 二是进入社会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工作;三是一部分毕业生进入设计公司从事设计工作。从这三种就业走向来看,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培养目的标就不能脱离这种具体情况。情况分析表明,尽管美术毕业生以上三种从业趋向的工作重心和对人才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是从这三种行业队美术人才的要求来看,都体现出对美术技巧要求不高的趋势,反而对美术人才的艺术素养和本身素质则要求的越来越高。研究表明,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则要求从业人员要有全面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知识,尤其是要有良好的品德和操守,这样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崇高工作;而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工作的,则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全面的艺术素养。因为当今的宣传已经不是以前的画画写写,常常要进行以绘画技巧为主的海报创作和设计,而当今宣传画和海报基本被数码和计算机技术所代替,创作者只需要有特别的创意和符合艺术规律的设计意图即可,至于技巧部分则由计算机来完成;进入设计公司的从业者则要求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宽阔的视野,成功之处在于设计的独特创意和可行的方案,技术部分则被软件所代替。从以上分析来看,三种行业都对从业人员的艺术素养和自身素质要求很高。同时我们看到社会的发展也对人才素质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有所加强,作为艺术素质重要指标的创新意识,使高等美术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鉴于此,我国当今的高等美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应该从技能训练为主的培养转向以培养全面的艺术素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为主。

  从当今我国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和西方国家的高等美术教育情况来看,高等美术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的确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高等美术教育从传统的,主要以技巧训练和培养的模式,转向对美术人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能力和能够继续得到发展艺术教学与管理的能力,并有着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有了这种整体的素质,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即使不从事自己本身的专业,他们也能依靠自身的整体素质,自如地改变和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很好地融入社会。那么我们今天的高等美术教育首先要以培养学生这种整体的能力,提高其素质。这里所提及的“素质”主要是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以及健全的人格。我们一提及“素质”自然而然就会把它同人的心理和生理联系起来。从现代教育学上的范畴去理解,“素质”的含义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一个人的先天禀赋,它更多是与生俱来的;二是一个人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可能性,并会成为一个人是否适应社会的主要方面,而且这种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可能性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断实践得到提高的。笔者这里所讲的素质,其实就是指一个人最大可能地而且应该实现的发展总和。

  对美术人才来说就是一种驾驭美术表现形式和有较高艺术品味,以及全面掌握美术创造规律的综合能力。同时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和个人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较高的艺术品味是建立在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对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等知识全面学习的基础上。美术教育实践表明,美术理论是美术教育重要的方面,它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艺术教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实质恰恰是通过情感与心理中介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影响人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提高美术人才的艺术素质和人文修养。教育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学习,可以从丰富的文化知识中和优秀的美术作品中学习和掌握美术创造的普遍规律,体会到优秀美术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趣味。学生在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中和美术作品创造规律和法则的学习掌握中,受优秀美术作品的熏陶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影响,逐渐会形成健康而高雅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力。正如英国艺术理论家奥斯本所言:“对伟大艺术作品的凝神观照,通常被称作’生命的提升‘.的确,这种生命提升的观念,已被许多批评流派广泛接受,甚至被视为评价一切艺术作品优秀与否的一种最终标准。”

  因此,对艺术作品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以及艺术品位和审美趣味的培养,都离不开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艺术理论的学习。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趣味构成艺术素养和文化素质的主要内容。全球化时代的当今,社会发展日新目异, 知识与观念的更新速度加快,一个人一辈子从事一个行业的传统观念已经被打破,更为常见的是一个人要适应不断的社会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些专业领域做得非常出色的人反而他最初不是学本专业的。就美术专业而言,学习绘画的学生在从业时也能适应设计岗位的要求,这就需要有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专业素质,非常轻松地实现专业转换。如在西方美术史上一些着名的画家最初并不是从事绘画的,维也纳分离派和德国表现主义,以及波普主义的多数画家最初是从事工艺设计的,而他们在油画领域却名声鹊起,影响巨大。据调查,在我国社会从事艺术设计的设计师有许多都是学习纯绘画出身,而也有一些着名的油画家和国画家当初是学习设计的。

  同时,我们调查发现,能自如地调整自己的专业,并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他们又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他们成为从事现在专业的条件和优势。这些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他们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他们的知识面非常宽阔,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适应能力非常强;二他们都对从事专业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三是他们都有一个终身学习的态度。这些共同的特点就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素质和潜能,是从事专业和有所成就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向素质教学模式的转变,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从当今西方国家高等美术教育的状况看,它们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就已经实现了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当然西方国家高等美术教育的模式和观念,不一定是我们借鉴和效仿的,但是它可以成为我们比照和思考改进我国高等美术教育观念与模式的有利参照,以使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更为合理和健康。

  艺术素质主要是指欣赏和创造艺术的心理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它既是艺术文化影响的结果,又是个体吸纳与整合新的艺术文化的条件,因此,以艺术素质教育的思想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艺术素质教育应把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使受教育者不但掌握一定的艺术表现技巧,而且具有宽阔的专业视野和文化素养,并有以本专业为基础的生存能力;第二,艺术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掌握艺术表现规律为主,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学习和主动的学习,激发其创新意识;第三,艺术素质教育应该把学生健康的成长当作价值指向。

  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而且要培养身心健康,有着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高雅的艺术品味,成为一个能够给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健全而个性丰满的人。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世界之间的教育交流变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教学与管理得频繁,在教育交流中各个大学都把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因此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高等美术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应该体现出以下的价值取向:高等美术院校以美术技巧和艺术的基本理论的教学,以培养绘画技能为主的教学应转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主,使他们有宽阔的专业视野和融会贯通各个专业的能力。教学目标要从灌输性的技能训练转向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同时要加强人文教育和培养其健康的审美趣味,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和高雅的艺术品味。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艺术教育中一定要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传承民族艺术,以人类优秀的艺术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高雅的艺术品位。

  在当今的高等美术教育中,除在教学中加强美术基本技法与知识的学习外,要坚持艺术育人的目标,改革高等美术教育中重技艺轻审美的教育模式,正确处理专业技巧训练与育人的关系。从整体素质提高的角度来看,美术教育中技巧的训练是手段是必要的,但应该指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应该明确,美术技巧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以及掌握驾驭美术创造规律的能力。因此,每一门美术技法课的教学都应与自由地表现个性情感,深入细致地感受审美对象相结合,并从文化角度切入,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每门专业课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全球化的当今社会,世界范围内的高等美术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等美术教育模式从传统的技能训练为主的模式,转向整体素质培养和提高,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注重他们心身健康和人格发展,使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和再发展的素质和潜力。纵观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现状,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在长时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体系,但是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还存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的问题,同时也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都需我们加以思考和改进。但是从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教育模式的形成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它具有一种稳定性和长效性。那么教育模式的改变不会是突然的改变,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和实现的。应该说教育模式的改变不是一种突变,而是以一种渐变的方式加以改变。因此,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必然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改进和优化,既不是对已经形成的体系完全的抛弃,也不是对西方国家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和观念的全部照搬。我们应该是在继承传统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和未来,剔除教学中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更加与我国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 .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5.
  [2]转引自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5.
  [3][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21.
  [4][英]奥斯本。鉴赏的艺术[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52.

本文来源:http://www.rjdtv.com/jiaoyulunwen/114.html

推荐内容